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孫秀萍 本報特約記者 雁初
由于供奉著二戰甲級戰犯,日本靖國神社一直處于外交旋渦中,爭議不斷。今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日來臨之際,有關靖國神社的話題再度被提出。據日本共同社7日報道,自民黨前干事長古賀誠6日表示,應當對二戰時日本的甲級戰犯“廢祀”。古賀此前也曾多次提出該建議,但遭保守政治勢力拒絕。《日本經濟新聞》稱,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40周年的背景下,一些中日政界和民間人士正積極推動兩國關系復蘇,但歷史問題仍是橫亙在兩國間的“巨大鴻溝”。
共同社稱,古賀誠6日在出席富士電視臺政論節目時表示,在靖國神社與其他戰爭死難者合祀的14名二戰甲級戰犯應當被排除出祭祀范圍,即“廢祀”。古賀說:“如果(甲級戰犯的)合祀是根據(靖國神社)宮司的個人意見實現的,那么廢祀或許也能基于個人意見來實現。”古賀稱,如果將甲級戰犯排除在祭祀對象外,將為天皇和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創造條件,而不會像現在這樣成為非常嚴重的政治和外交問題。
據日本《產經新聞》報道,堅持協調主義的古賀主張以理智態度處理歷史問題,因此一直建議靖國神社對甲級戰犯“廢祀”,但多次遭日本國內保守政治勢力反對。古賀曾長期擔任日本遺族會(二戰后日本官兵的遺屬組成的全國性組織)會長,他認為,1978年甲級戰犯被供奉在靖國神社后,天皇就停止了對靖國神社的參拜,必須改變這一現狀,靖國神社才能“成為受到全體國民尊崇的和平象征”。但靖國神社方面多次拒絕古賀發起的提議,右翼政客和網民還在社交媒體上攻擊他是“叛徒”“老糊涂”,稱他為了維持與亞洲鄰國的友好關系“彎腰做出妥協”。作為自民黨資深政治家,古賀曾在推動中日關系發展過程中作出努力,主張積極調解中日在歷史問題上的深刻矛盾。
據稱,每年“8·15”及靖國神社春秋兩季“大祭”,都有大量日本國會議員乃至內閣成員不顧鄰國的激烈反對參拜靖國神社。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雖然2013年底參拜后再未前去參拜,但每次均向靖國神社貢獻“玉串料”。在正式對外答辯中,靖國神社將日本二戰時的侵略行為定性為“自存自衛”,并基于此反對對甲級戰犯“分祀”。“靖國史觀”成為始終籠罩在日本國家意識形態和國民認同上的巨大陰影,也成為日本與鄰國關系中最大的負面因素之一。
不過日本媒體認為,雖然日本和鄰國,尤其是中國間仍面臨諸多歷史問題,但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署40周年為契機,中日官民正積極推進兩國關系復蘇。日本時事通訊社稱,安倍今年也不會前往靖國神社參拜,原因是日方希望早日實現中日兩國領導人會談,并在朝鮮無核化及解決綁架日本人等問題上,加強和中國之間的合作。本月初,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在新加坡與中國外長王毅舉行會見,日方希望推動雙邊關系改善,盡快實現兩國首腦互訪,并積極表示將使中日圍繞“一帶一路”的合作具體化。
中國社科院日本所副研究員盧昊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多方因素推動下,中日關系正面臨趨穩向好的“機會窗口”,但也應當看到,中日之間仍存在諸多敏感問題,具有復雜歷史根源和利益、認知糾葛。以靖國神社為代表的歷史問題顯然是阻礙中日關系穩定發展,乃至中日間達成真正和解、和平的關鍵障礙之一。靖國神社供奉著對侵略戰爭負有重大責任的甲級戰犯,日本國內保守右翼勢力不斷鼓噪參拜,主張以此捍衛日本的“國家尊嚴”,這反映出日本距離徹底反省侵略歷史,同軍國主義劃清界限,還有相當大的距離。中日之間歷史問題的“認知鴻溝”巨大,要逐步解決這一問題,需要中日有識之士共同努力。▲
環球時報2018-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