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自擔任臺灣“行政院長”以來就以“務實臺獨工作者”自居的賴清德,在接受采訪時又將“務實臺獨”與民進黨的“臺灣前途決議文”畫上等號。他還稱,“臺灣參與奧運會的名稱就是中華臺北”。有輿論據(jù)此猜測在經(jīng)歷大陸一連串打擊后,賴清德的“臺獨”立場似乎有所退縮。不過,也有臺媒建議他應該徹底調整“臺獨工作者”的自我定位。
重提“決議文”引關注
據(jù)臺灣《聯(lián)合報》7日報道,賴清德6日接受采訪時重申自己是一名“務實的臺獨工作者”,“而我所謂的務實臺獨,就是民進黨的臺灣前途決議文”,即“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臺灣的前途只有2300萬人民可以決定”。當被問到是否真的要放棄大陸市場時,他稱,臺灣并沒有要企業(yè)丟掉大陸市場,因為這不可能,“我們是希望能夠立足臺灣布局全球,中國市場非常重要,應該是臺灣布局的一部分”。
值得關注的是,賴清德針對紀政等人發(fā)起的“東京奧運正名公投”回應稱,“那也沒有錯,紀政小姐代表臺灣參加三次奧運,當時的名稱統(tǒng)統(tǒng)都是臺灣”,接著他話鋒一轉表示有一個洛桑協(xié)議,“規(guī)定臺灣參與奧運會的名稱就是中華臺北,我相信很多人不滿意,但是目前的狀況就是這樣”。他說,運動員的參賽權利,“我們要保護住”。
《中國時報》7日注意到,賴清德的說法和日前因“正名”而引發(fā)的東亞青運會遭取消主辦權時的態(tài)度明顯不同。他當時稱,對于未來奧運會是否能用“臺灣”名義出賽,“還要再努力”。
體育界松了口氣
賴清德去年就任“行政院長”后公開宣稱自己是“務實的臺獨工作者”,今年4月又補充了“三個務實”及“六個工作”,立即陷兩岸關系于更深的谷底。針對賴的最新表態(tài),國民黨“立委”曾銘宗批評說,隨著兩岸關系進入相當惡劣的情況,賴清德還不避諱重申自己“務實臺獨”的態(tài)度,同時與“臺灣前途決議文”聯(lián)結在一起,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只會進一步破壞兩岸關系,是一個不成熟政務官的表現(xiàn),可能給兩岸關系留下后遺癥。民進黨“立委”許智杰則稱,賴清德在這個時間點不退縮,顯示他對對岸壓力的抗壓性。臺“總統(tǒng)府”則對賴清德的說法未多做響應,僅重申兩岸關系基本立場。
《聯(lián)合報》回顧稱,民進黨1986年創(chuàng)黨后早期涉及“國家定位”“主權”立場的論述,主要是依據(jù)1991年的“臺獨黨綱”。1999年5月召開全代會通過“臺灣前途決議文”,形同凍結“臺獨黨綱”,使民進黨得以向“中間路線”靠攏,也成為首次贏得“總統(tǒng)大選”的關鍵。文章稱,“臺灣前途決議文”是民進黨過去十多年來的一貫主張,在兩岸關系尚未融冰前,賴清德將此與“務實臺獨”聯(lián)結,格外引起關注。
至于賴清德承認“中華臺北”的名稱,則受到島內體育界的肯定。《中國時報》7日稱,這番表態(tài)等于讓臺灣體育界吃了一顆定心丸,尤其在雅加達亞運會前夕,可以給予選手更大的激勵。中華臺北奧委會副主席蔡賜爵稱,行政首長務實面對國際現(xiàn)狀,不再讓運動員內心七上八下,可以給他們鼓舞士氣。射擊選手林怡君說,相信這是深思熟慮后的決定,可以保障選手出賽權益。
“臺獨”標簽難撕
賴清德拋出“務實臺獨”后,兩岸烏云密布。聯(lián)合新聞網(wǎng)稱,北京宣布在臺灣海峽進行軍演;5月,多米尼加和布基納法索接連宣布與臺“斷交”,馬英九解讀認為,蔡英文縱容賴清德高調談“臺獨”,招致對岸“史無前例的外交報復”。而賴清德恐怕在付出沉重代價后,終于學會了一個淺顯而簡單的道理:一個治理者絕不能執(zhí)拗任性、恣意而為。文章猜測賴清德開始嘗試以這份為了減少“臺獨”色彩而制定的黨內文件讓自己脫身,開始塑造他是溫和領導人的形象。不過,由于他“臺獨工作者”的標簽太過清晰,已經(jīng)很難從他身上移除,反而可能使“決議文”更加激烈化。
《旺報》7日稱,賴清德在惹出“務實臺獨”風波后,在兩岸議題上沉潛不少,除回應東亞青運會主辦權被取消外,最近一次就兩岸關系發(fā)言還是7月3日表示“非常歡迎中國大陸的觀光客來臺旅游”,“以中國大陸來稱呼他慣用的中國”。文章說,他肯定知道“正名公投”即使在島內過關,國際奧委會也不會同意改名,“兩岸僵局當頭,民進黨政府現(xiàn)在最需要的不是放狠話,而是以民生為重,只要能解決危機,何嘗不能發(fā)夾彎(改變過去做法)”。▲
環(huán)球時報2018-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