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浩
隋煬帝楊廣既有抱負也有能力,統治前期稱得上是英明君主。他最后把國家搞得一團糟,不是因為他的私德問題,也不是因為他的能力差。楊廣對政治的見解很是高明,他和他的父親一樣,認識到門閥貴族是這個國家最大的問題。楊廣登基后,決心用一個大工程來把這個問題解決掉。
中國的面積太大了,交通又不便,從中央到地方傳達一條命令要很長的時間,讓中央來直接管理地方事務是不現實的。那些門閥貴族之所以敢跟皇帝叫板,就是因為他們在地方有很強的勢力。中央管不了的地區,他們近水樓臺都給管了。
換句話說,如果能縮短從中央到地方交通所需的時間,也就意味著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也就可以削弱地方門閥的勢力。再想干掉門閥就更容易了。
楊廣要干的大工程,就是解決中央到地方的交通問題。
關隴地區的中心是長安,關隴貴族的大本營自然也在長安。隋朝的首都,一開始也是長安,但是楊廣決定把首都遷到洛陽,可以減少從首都到全國各地的時間。但這還不夠,還應該提高交通的速度。一種辦法是修“高速公路”,在古代叫作“馳道”,是一種非常平整的馬路,馬車可以走得很快。但是馬車的速度再快也有限,真正高效的運輸方式是水運。如果能把全國的陸路運輸改成水路運輸,那就相當于掀起了一場運輸革命。
然而中國的地理特點是西高東低,主要的幾條河流——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都是從西流向東,在地圖上都是橫著的。要想讓河流變成全國的運輸網,就必須從南北方向聯通這五條河流。其實早在春秋時期,中國人就在朝著這個方向開鑿運河。斷斷續續一直在修,到了楊廣統治時期還差很多沒修好,是楊廣一口氣把剩下的都修好了。這就是“隋朝大運河”。
看隋朝運河示意圖,你會發現隋朝大運河形成了一個橫過來的“人”字。你說既然是南北貫通的運河,為什么不是直上直下的,中間還要有一條折線呢?這個折線就是為了遷就洛陽,洛陽正好位于“人”字的頂端。
楊廣修建大運河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可以把南方的糧食運到洛陽,解決了首都吃飯的問題。
大運河還加強了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能力。中國古代最大的軍事威脅一直來自于北方,中原王朝總要在北方陳以重兵。偏偏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國的主要產糧區轉移到了南方。假如沒有大運河把南方的糧食源源不斷地運到北方邊境,中原王朝抵御北方的軍事能力就要大打折扣了。北方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負擔會更加沉重。而像宋、明這樣長期和北方作戰的王朝,它們的命運就要改寫。
最重要的是,大運河還嚴重打擊了沿岸的門閥勢力。我們用文雅點的話說,這叫“大運河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用直白的話說:楊廣所屬的關隴集團擁有全國最強的軍事實力,說揍誰就揍誰。過去是苦于中國面積太大,行軍成本太高,才讓各地的門閥勢力可以和中央叫板。現在,大運河沿岸的門閥今天誰敢說個不字,明天中央軍坐著戰船就殺來了。大運河途經中國經濟最富庶的地區,大運河沿岸搞定了,全國也就差不多都踏實了。
簡而言之,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價值的大型工程,對統一中國、繁榮經濟、增強國力都有極大的好處。這一點古人也明白,隋朝之后有很多人,包括唐朝人都高度贊揚過隋朝大運河。直到今天,我們仍舊享受著大運河帶來的好處。
這么看來,隋煬帝楊廣其實是辦了一件利國利民、功在當今、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值得后世子孫永遠紀念感謝。
可是,生活在楊廣時代的老百姓不會這么想。
剛才我們列舉了大運河那么多的好處,又說從春秋時候起,中國人就開始修大運河了。那為什么修了好幾百年都沒有修好呢?楊廣之前的皇帝們不是不挖,是真心挖不動、挖不起。
楊廣這個人很有學問,也勤于政務,從這個角度上看,他不算是一個昏君。但他有性格上的缺陷。我給這種性格缺陷起一個名字,叫作“秦皇漢武病”。
得了這種病的皇帝和秦皇漢武一樣:身處盛世,前半生非常順利,使得他過于自信,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這種人從小生活在貴族家庭里,熟讀歷史,志向遠大。他們不滿足于單純的物質享樂,而是要利用手中的權力,干一番名垂千古的大事業。
結果因為野心太大,不體恤民力,他們最后都玩過火了。
(摘自《哇,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學2》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 圖/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