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6個人12只眼睛看著一個小人兒吃飯,有時都照顧不過來。”這就是隔壁老王家外孫女吃飯時的寫照。12只眼睛當然是極端情況,通常是8只眼睛看著小東西吃飯。小東西剛2歲時就學會了支配人,小嘴一動:“給我拿酸奶去。”
原來我家的孩子已算是很成功的啦,她只是像小狗般在飯桌旁巡游,有一口沒一口就算吃飽了。最成功的是樓下清潔員的孫女兒,人家早早地在不到2歲時就學會了自己用筷子吃飯。那孩子一點兒也不嬌氣,遇到別人欺負就跟他斗,敢于捍衛自己的尊嚴,幾乎不哭。
“獨二代”,出自4+2+1家庭結構中的那個1,也有說是“非常6+1”那個1,80后90后“獨一代”的孩子,正在批量上市。這一茬兒孩子在父母與爺奶兩代價值觀沖突下成長,特別善于在長輩馬拉松式的爭吵中見風使舵,左右逢源。隔壁的王爺爺說“都這么大了,還帶著奶嘴兒啊”,孩子爸爸說“我閨女樂意,她就是帶到結婚,我都樂意”。是啊,這孩子帶著奶嘴以后至少有六套房。
3歲看小、5歲看老的意思是,看他怎么待人接物。小孩玩玩具的時候,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印象中只有一個小姐姐說過“我喜歡分享”,讓別人用她的旱冰鞋。這是成人教育的結果,只是這樣的教育太少了。
要知道,當初長輩審視80后第一代獨生子女時也有“小皇帝”難題。現在怎么樣,人家是背負高房價重擔的一代,網購分享一代,團隊合作也不差。未來“獨二代”會重復“獨一代”的歷程嗎?
也許我是過慮了,未來的年輕人,自有他們的技術解決辦法,就像互聯網生存之道那樣,陌生人都可以跟陌生人交易。
可我還是糾結小孩子和小孩子怎么玩的問題。我們小時候大多是群體游戲,比如說丟沙包,比如說撞拐,比如說攻城。大多是戶外訓練,野外拓展,也是一種角色培養,誰是領導一看就知道了。所以,我們一代不需要團隊建設。但是現在的小孩子,好像都想當領導,但又都當不了領導,“既不能令,也不聽命”。
現在社會上辦了很多學前班,開了許多數學英語班,能解各種試題,卻解不了人生大題。這自然是一種應試教育的前置,是中產焦慮的前置。北京前一段還下發文件,禁止幼兒園小學化,可家長還不干呢。
難道我們的小孩教育,就不能輕松一點?沒辦法,競爭壓力太大,輕松不起來。但現實就是你越是不輕松,你未來要交的社會成本就會越高。
未來,那些懂得合作分享的“獨二代”將是領袖。中國“獨一代”遇上互聯網,互聯網讓他們又團結在了一起,這也是一種角色扮演和角色培養。無論是在做公益,還是在做維權,還是在做興趣小組,QQ和微信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相信“獨二代”能找到自己的解決之道。
但網上社區有個大問題:你只愿與你趣味相投者社交,以為你們就是全世界;超越社區,則非我族類;群內愛分享,一出群就互懟。“獨二代”如何實現大規模協作?反正不能協作就只有聽命于一個強勢權威。
且聽下一代分解吧。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 圖/游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