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偉
(中冶南方(武漢)置業有限公司 湖北武漢 430223)
深基坑支護是指為保證地下結構施工及基坑周邊環境的安全,對深基坑側壁及周邊環境采用的支檔、加固與保護的措施。深基坑的作業位置較深(大于5m),或者施工地點環境復雜,應用常規支護方式可能難以滿足作業要求,因此一些組合支護技術得到重視、提出,這些技術有利于保證深基坑施工的安全性,針對相關支護要點、技術應用等內容展開分析,具有較為突出的現實意義。
穩定性是建筑工程深基坑支護的基本要求,深基坑施工會造成對周邊土體的擾動,當這種擾動超過土地能夠承受的極限,就會造成土體的松動、位移,通過支護技術可以實現力的分散、傳導,并阻擋基坑邊緣土體活動。如果施工地點情況較為復雜,支護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有效保護。如地下室位置施工,周邊存在老化建筑、管網,施工過程中,大型器械帶來的震動可能導致老化建筑地下部分、近地部分被破壞,也可能影響管網工作,使管網周圍力平衡被打破。應用支護技術能夠降低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保證力學方面的穩定性。
深基坑施工的特點突出,一旦出現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也相對較大。研究人員收集并分析了我國近年來深基坑施工事故情況,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深基坑施工事故情況
結合表1數據可以發現,近年來我國深基坑施工事故發生率正逐漸降低,但人員傷亡依然在1人以上,且經濟損失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強調組合支護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提升施工作業安全性。在文獻資料中,研究人員發現,應用組合支護技術的744例工程中,事故發生數為4起,占比0.5%;沒有應用組合支護技術的514例工程中,事故發生數為11起,占比2.1%,差異十分明顯,這也要求進一步在深基坑施工作業中強調安全性[1]。
范圍性是指在深基坑施工過程中,通過合理應用組合支護技術保證深基坑范圍均能得到保護,提升對施工作業的總體保護作用。早在19世紀,德國學者就針對基坑施工的安全性進行過分析,進入20世紀后,隨著建筑技術的持續優化,更多學者開始進行深基坑防護工作研究,在美國學者威廉姆斯(Williams)的研究中,應用支護結構(威廉姆斯使用的是木結構)、且改變組合方式的情況下,深基坑的范圍性防護效果能夠明顯提升,如果使用金屬結構,這種范圍性還可以進一步得到優化[2]。考慮到深基坑施工的危險性,當前施工支護的防護范圍多借由組合式支護結構作為保證,以重復性的小結構應對固定范圍內的力學變化,并將其傳導至地下部分,如圖1中所示為某大型工程深基坑施工作業的支護結構,其重復性明顯,且依靠三角形結構和弧面設計實現結構穩定和便捷的傳力。

圖1 深基坑施工作業的支護結構
結合一般工作資料可以發現,目前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中常見支護技術包括排樁支護、連續墻支護、水泥擋土墻支護、自立式支護、噴錨支護、水平支撐以及組合支護等多種形式。以排樁支護為例,排樁支護通常由支護樁、支撐及防滲帷幕等組成,將能夠起到承重作用的樁體均衡排布在深基坑周圍,承受基坑邊緣土體擴散、位移產生的力,維持基坑力學方面的穩定,避免出現安全問題。組合支護是對不同支護形式的聯合應用,可以綜合發揮不同支護形式的優勢,提升支護效果。
自立式支護強調應用剛性條件較為理想的結構提升支檔、加固與保護水平。以擋墻作為主要結構,控制深基坑周邊的土體移動,實現力平衡。2015年7月,遼寧省大連市某地進行商民兩用建筑建設,使用自立式支護技術作為核心進行組合支護。該次施工基坑深度為7.7m,地下水水位距離基坑底部1.9m,設計擋墻厚度0.52m,以硅酸鹽水泥和細骨料作為主要材料進行擋墻建設,以擋墻作為支護結構主體,為避免出現滲水問題,所有擋板之間縫隙距離進行嚴格控制,應用復合膠體進行大空隙的封堵。擋墻建設完成后,組合應用支撐構件作為支護體系。支護設施建設共進行17d,滿足施工工期要求,且造價較預算額降低2.2%,效果良好[3]。
樁錨支護技術要求地基基礎條件較為理想、土質致密,軟土環境下不適宜應用樁錨支護技術。樁錨支護技術的構造形式較為簡單,將受拉桿件的一端固定在開挖基坑的穩定地層中,另一端與圍護樁相聯,依靠圍護樁進行傳力、導力,保證維護結構的穩定。在應用樁錨支護技術時,要求對施工地點基本情況進行測定,如果軟土層厚度不超過1.2m,且場地土層條件不復雜,基本屬于同類土壤,可以應用樁錨支護技術。
施工作業開始前,還應對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進行測量和標注,保證支護結構與基坑底部的夾角在20~45°之間,如果基坑邊緣整體長度超過140m,或者單一邊長超過40m,應考慮錨桿軸向抗拔力問題,需將其控制在700~800kN之間。
噴錨支護技術多用于地下水水位異常、人工填土、粘性土、弱膠結砂土環境,構造形式上,該技術強調將混凝土、錨桿、圍巖通過技術性手段連為一個整體,一般先進行混凝土噴層建設,之后建立錨桿支護系統,使混凝土的剛性優勢、錨桿的導力優勢得到同步發揮,借此提升整體支護效果。施工作業開始前,首先要求對施工場地進行測量,如果基坑深度大于12m,應逐層進行混凝土噴層建設,并確保噴層厚度滿足錨桿使用要求,一般噴層厚度不低于4~5cm,完成初步建設后,還應測定支護效果,尤其是錨桿的導力性能。由于噴錨支護對操作場地的要求不高,工程造價相對較低。
2013年9月,湖北省武漢市某地進行深基坑施工,建設單位為中冶南方(武漢)置業有限公司,建筑范圍較大,基坑設計深度為9m,由于當地水網發達,地下水存在上溢可能,常規支護手段應用效果有限。施工單位根據建設地點基本狀況,擬定應用樁錨支護技術、自立式支護技術、噴錨支護技術組合的方式保證支護成效。
施工作業開始前,技術人員擬定了總體方案,先進行自立式支護施工,建設了厚度為25cm的擋墻,之后以錨桿支護與擋墻實現連接,通過錨桿進行導力,分散擋墻承受的直接荷載,最后進行噴錨支護,混凝土噴層分為兩個層次:①層次高6.1m,平均厚度5cm;②層次高2.9m,平均厚度4cm。施工所用錨桿為鋼合金材質,具備良好的導力性能和延伸性,抗壓強度28MPa,滿足設計要求。深基坑施工在此條件下具體開展,持續1個月零6天,期間技術人員收集了相關數據情況,結果如表2所示。
結果上看,本次施工如期完成,組合支護技術應用效果良好。
綜上,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中,組合支護技術的應用效果突出,應給予重視和推廣。深基坑施工帶有一定特殊性,要求實現穩定性、安全性,并發揮范圍性作用,在此要求下,目前常用的組合支護技術包括自立式支護、樁錨支護、噴錨支護三種,這三種技術具有各自的優劣勢,且適用范圍上也存在差異,實例分析證明了上述理論的價值。后續工作中,可結合實際需要具體選取支護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