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華
印度奉行什么外交政策,一直是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去年印度在洞朗地區長時間叫板中國,有人懷疑印度向美國“亞太再平衡”或“印太戰略”靠攏,認為印度將放棄其傳統“不結盟”外交,或者搞多方結盟。
日前,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聯手發起了一項“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基礎設施項目投資計劃,印度政府表態不會加入,這令印度媒體頗感意外。印度媒體認為,莫迪政府決定不加入是為了不與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抗衡。然而,筆者認為這是印度回歸傳統“不結盟”外交的自然表現。
首先,印度外交政策調整基于大國平衡之路戰略。印度之所以采取上述立場,并非為避免惹怒中國。印度該決定與它強調在印太地區維持多極化和非集團化的安全架構主張一致。
冷戰后,為增強對中國和巴基斯坦抗衡能力,印度長期奉行“左右逢源”的大國外交,一方面謀求良好且穩定的印美關系,另一方面繼續鞏固與俄羅斯的傳統友好關系。自獨立以來,印度外交戰略的總體走勢表現出明顯的“大國平衡外交”特征,印度以大國外交為基本著眼點,積極在各大國之間尋求某種戰略平衡以確保其國家利益最大化。正如印度學者古普塔認為,美國的“亞太戰略”缺乏“解決方案、資源和再想象”,并且區域影響帶來“不可避免的稀釋”正在醞釀之中。“四國聯盟”是華盛頓在亞太地緣政治中的最后一場“華爾茲”。
其次,出于有利其“向東看”政策兌現。印度資深外交家巴德拉庫馬爾認為,日前在新加坡舉行的東南亞國家區域論壇(ARF)會議由10個東盟國家和其他主要區域參與者組成,如美國、中國、日本等,亞太地區成為變革力量已是現實。從印度的角度來看,中國與東盟的關系成為一個重要模板。目前,印度已是東盟的正式對話伙伴,印度每年參加東盟舉行的多個重要會議。印度“向東看”取得重大成果既是國際政治經濟一體化合作的大勢使然,也是雙方各取所需、水到渠成的結果,莫迪對中國的反思恰逢其時。
再次,改善與中國關系是出于國家利
益最大化之需。在對華政策上,一段時期內印度出現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搖擺,似乎對不結盟實踐有淡化趨勢。不過,經過之后的大辮論,印方大多數人認為改善與中國關系是國家利益最大化之需。為此,今年以來,印政府調整了對“印太戰略”的態度,致力于修復與中方的關系。莫迪總理不久前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表示,印度從未把印太地區視為“一種戰略區域或有限成員的俱樂部”,不主張一些國家組成集團去支配它。
在過去幾個月時間里,印度跟中國進行了一系列接觸,以緩解兩國緊張的局勢。今年4月底,兩國領導人在中國武漢舉行的“非正式峰會”,讓兩國關系重回正軌。有消息人士透露,印度官方對“一帶一路”一直沒有表態,并不代表印度在經濟項目上排斥與中國合作。印度積極加入亞投行并成為第二大股東,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中印擁有互聯互通合作的潛在需求,中印戰略對接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兩國能否實現戰略對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擱置歷史問題并正視現實的地緣政治矛盾。▲(作者是上海南亞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