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李錫剛
摘 要:在科技技術與社會經濟發展要求逐漸凸顯的今天,電力系統的存在性越加受到重視,一方面,發達的信息科技與高端的技術設備,為電氣建設、提升提供支撐性優勢,同時又提出不可避免的挑戰。電力線路安全性、科學性、適用性是人們首要考慮的因素,10kV電力線路廣泛存在于許多電氣供應廠商中,但由于受到維護不力、管理不善、技術欠缺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其在許多區域備受質疑,并被視為不可取電力線路。本文以此為背景,就如何提升10kV電力線路運行維護、檢修方法作簡要探析。
關鍵詞:10kV電力線路;運行維護;檢修方法探究
引言:
作為助推該線路系統運行的核心點,絕緣子存在的積極作用不言而喻,但是也由于性能等多方面原因,導致其易受氣候變化、人為破壞等復雜因素干擾,并以此直接對10kV電力線路的正常運行、維護產生影響。結合當前國際發展形式及其技術市場狀況,更應當以“強化維護工作、落實檢修策略”為主要優化、改良的方法。
一、受影響因素探析
作為一個直接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服務的系統,10kV電力線路系統在運行中由于種種原因,狀況百出已然成為“家常便飯”,要想提升其工作運行狀態、優化整體模式,還需要找尋其阻滯、影響根源。
首先是人為性因素導致的運行故障,這主要體現在由于相關人員的倦工、怠工等導致意外故障,同時還出現在管理不當,人員分配不合理、管理部位不清晰、管理時間安排不明確、不嚴格等方面。與此同時,技術人員的匱乏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就是非人為性因素,10kV電力線路系統的運作并不是單一性的存在,其工作涉及領域十分廣泛,這就導致其會由于氣溫、降水、雷電等多種氣候變化而受到損壞,形成“意外性故障”,可能會出現意外短路、短線等故障,嚴重時還會危及人身安全。
二、維護工作策略探析
(一)“立桿型”電力維護
就當前的發展技術水平而言,電線路線之間的搭配與鏈接還需要借助“電桿”為具體媒介,這是為電線提供安全保障的一大重點,能夠為維護電線適用起到積極性作用[1]。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注重其建筑施工技術的應用與糾正,首先需要對電線具體分布線路進行精準測量,基本確立其走向、距離以及所需要的數目,其次需要針對不同地段的地形地貌進行分析、測繪,分析每一路段具體桿需要打入的深度,并核查是否需要加固、建欄維護;最后,還需要設定嚴格的管理標準,做到定期檢查、定期檢修,以免出現電桿倒塌或者受損等情況。
(二)“避雷型”設備維護
對于電線、電路工程而言,雷電是非人為因素中較為突出的一部分,往往電線路故障都是來源于雷電因素,而且受此影響,往往電線路系統在一定時期內具有一定的恢復難度,并可能會對人畜造成生命威脅。所以,做好雷電維護工作迫在眉睫。
首先需要在電線路中架空的部分及時進行“避雷設備”安裝,查漏補缺,確保每一節點都有可靠保障。其次需要嚴格規劃線與線之間電路導線的距離,需要嚴格標準、提升管理,將導線設計與實際安裝、管理結合起來,注意以1.5m為標準,切忌低于標準距離。與此同時,線路維護工作還可以借用“三角模型”的穩固性作用,在一定的線路之間建立“三角維護模型”,確保電線路的穩定,促進其能夠穩定供電。
(三)“檢查型”任務維護
不同于一般性設備,10kV電力線路在安裝過程中具有明顯的復雜性,在范圍占用上具有廣闊性,在人員安排維護上具有艱巨性,這需要一個科學、完備的管理系統,但是應該以“分散式檢修、維護”為關鍵所在。所謂“分散式檢修”,旨在利用人員分配,將不同的人員安排、落實到具體的地點、崗職,并形成全方位、多層次電線路管理模式,讓每一位管理人員、每一段電路都能夠進行吻合,保證其安全、持續性工作。
就人員的安排規劃,具體可以按照“總——分——總”的模式,即電線路管理部門綜合所在的管理部下,對具體需要管理的地段、地點、線路范圍等作詳細規劃,并根據每個部門的管理水平進行分配,使綜合性管理以“分散式”形式散開管理。每個部門又根據自己的管理部位進行細分,將其落實到具體的技術工程師、維護人員等,并做好相應的監察、督促工作,確保每一人員的檢修、維護工作都落實到實處,并定時對巡查、維護的結果進行采集,最終形成文件上報總部門。這樣既統一又分散的管理,能夠將電線路管理、維護工作落實到細節,又能夠及時讓信息回歸上級,以便做出及時回復、處理,達到綜合管理的目的[2]。
三、檢修工作策略分析
針對以上談到的10kV電力線路在維護與運行中遇到的系列問題,筆者就當前的檢修理念以及技術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分析,并綜合考察了國內外的一些具有先進性、普遍適用性的技術。同時,將相關的技術分析、應用與10kV電力線路具體的維護與檢修工作進行融合,并最終確定一下幾類質效較為明顯的策略:一是電流過濾排查法;二是試送電式排查法;三是技術引進排查法。
(一)電流過濾排查法
與一般性的復雜型測驗工程相比,10kV電力線路在測驗工作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即其電線路系統雖然繁復,但是就其線路電流速率的測定工作而言,相對較為簡單,在電線路出現故障時,技術人員可以利用電流測定器進行測定,根據路線故障前后的電流差大小,判定故障點,得出相應的故障線段。應用這種方法能夠在很短時間內為技術人員提供所要信息,時間安排上具有靈活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具體的測定工作展開前需要做好防電準備,避免電擊事故產生[3]。
(二)試送電式排查法
眾所周知,在10kV電力線路的具體安排中,不僅僅只有單純的總路線的存在,期間還有很多復雜的“分支型小線段”的存在,由于這些小分支線段的存在,往往對具體的檢修工作造成阻滯,十分容易導致檢修判斷誤差。藉此,技術人員在檢修工作中,為減少判斷誤差、避免觸電安全事故發生,可就分支線路進行暫時性斷除,根據斷除再次進行檢修,一一排除非故障線路,最終找尋到故障所在點。
與此同時,還有許多較為合適的方法,在排除偶然傷害的情況下,都具有一定意義的可行性,例如常見的利用臨時安裝的測電儀器,如適用性高的絕緣性電阻就可以在小范圍內測定具體的故障線路,為技術人員提供檢修目標。
(三)技術引進排查法
綜觀國內許多電線路檢修,往往在技術上都還保留著較為傳統的方式,往往檢修質效不明顯,并極易引發檢修人員安全事故。藉此,推進電線路檢修、維護技術交流與引進工作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由于地域差異許多路段線路情況差異性大,如果能夠借用相應的檢測技術,如GPS、GIS以及RS等先進地理信息探測技術,就能夠很好地避免了人工勘測的局限,為檢修工作保駕護航[4]。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10kV電力線路運行維護以及檢修工程,就策略分析而言,應當注重全面性、大局性眼光的分析,因為電線路工程無論是在應用還是地域上,都具有十分明顯的特殊性,不僅需要積極考察、探索,找尋導致其故障出現的根源,更需要“對癥下藥”,從人為性策略的探析,再到非人為性的方法探尋,緊密結合多方因素、緊密結合技術發展。進而實現技術與管理結合、維護與檢修結合、安全與發展結合。
參考文獻:
[1]趙永成.10kV及以下配電線路運行維護及新型檢修技術應用探討[J].通訊世界,2016(24):230-231.
[2]王春皓.探究基于10kV及以下配電線路的運行維護及檢修[J].通訊世界,2016(20):105-106.
[3]蔡光會.分析10kV配電線路故障原因及運行維護、檢修措施[J].山東工業技術,2017(2):209-209.
[4]楊昆,李江濤.基層供電所10kV線路運行維護及檢修管理研究[J].電子世界,2016(9):13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