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以"天人合一"為中心的傳統文化和以"仁"為核心的倫理觀念的影響,國人形成了一種互依型文化心理。這種心理對個人道德觀念和道德判斷標準形成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應注意關注大學生個體道德的形成,并采取相對應的教育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互依型文化 個體道德
一、互依型自我的解讀
互依型自我的形成與中國傳統哲學所極力倡導的“天人合一”和傳統倫理道德觀念所崇尚的“仁”有密切關系,在此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互依型文化心理對中國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第一,從中國的傳統哲學來看,中國傳統哲學不談論“自我是什么”,而討論如何做人,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所謂天人合一,即個人和宇宙合而為一,亦即認識的主體和認識的客體是渾然一體的,作為認識主體的自我尚未分化出來成為認識的對象。[1]這種主客體不分的思維使對于“自我”的思考與萬事萬物聯系起來,不凸顯主體的我,而強調我與萬事萬物的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即強調一種“互依”關系。第二,從傳統倫理觀念來看。中國傳統道德的核心是 “仁”,“仁”字最早見于《尚書·金滕》“予仁若考”一語。《說文解字注》解仁字云: “獨則無禍,禍則相親,故字從人二,”顯然古人都是從人際關系的角度,把仁看成是一種處理人際關系的最高美德,[2]而“仁”雖有“愛人”等良性的一面,然其所倡導的道德倫理規范實質上維護了宗法社會人對人的依附關系[3],如錢穆先生提到:“孔子教各個人的心,走向別人的心理找安頓,找歸宿......”這也正是人與人互依的一種表現罷。 [4]第三,從文化心理學來看,文化心理學家認為,文化與自我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文化通過自我的形成、結構、功能等的影響,從而進一步影響到人們的認知、動機、情緒以及行為。在東亞文化下,人們注重自我與他人的內在聯系,自我擁有更多的、公共的成分,與他人的區分度較低,與其他一些重要的他人或內團體成員互相有一定的重合,比如母親、朋友等。[1]由此,中國人自我與非我的邊界不是個體與其他任何人,而是父母、親人、好朋友等自家人與外人的區別,即自我是一種與父母、親人,好朋友等相互密切聯系的、互依型的自我。
二、互依型文化心理與個體道德的形成
獨立自我意識是個體人格形成的主導因素,影響著個體的道德行為調節,是個體思想道德觀念內化的根據和自我教育的基礎 [5]。不管是否是自愿,在“天人合一”、以“仁”為核心道德體系的社會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互依型個體具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不利于個體獨立自我意識從內團體中意識中分化,或者用某研究者的話來說“就我國的實際看,普遍的獨體主體尚未形成”[6]。其中突出的表現為:“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而又往往忘記靠自己的“靠”心理。“靠”讓互依型自我的精神獨立意識(也即道德自律形成所根植的土壤)的形成無限期地延遲,使個體在面對道德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是否有內團體等他人作為“靠山”來庇護、力擋,而不是想通過自己來徹底解決問題。比如“我爸是李剛”的案例和作為彌補道德過失時取代“自省悔過”的“拉關系”、“ 走后門”等途徑就是明證。這種缺少獨立自我意識的個體,其言行的內在行為動機受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如母親、權威等)影響過大,往往容易導致個人道德標準的外化程度過高,而缺少獨立思考、判斷的外化的道德很難轉化為個體內部的、自身的道德,即自律。然而,正如馬克思所認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7]。缺少了自律的道德從根本上來說算不上真正的道德。因此,只有具有獨立自我意識的人,才有可能擁有自律精神,擁有真正的道德,才會在接受了外在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標準時通過自己理性的思考將其內化為自己自由的道德,并通過日常的言行表現出來。
三、大學生個體道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是團結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實現黨和國家各項任務的中心環節,是我們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政治優勢。”[8]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這就為新形式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學指導。大學生在互依型自我的影響下,缺乏獨立自我意識,影響個體道德的形成,從而自律意識不足,這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有著較大的影響。因此,遵循規律,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大學生個體道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上進行有效的探索。
(一)注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向是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辦社會主義大學,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就是強調要用堅定的理想信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成果涵養學生。獨立的自我意識、嚴謹的自律意識對于大學生而言是公民意識的開端,更是將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相結合的起點。一個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的大學生,才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內容入腦、入心,入腦、入心才能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二)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模式
當前的大學生群體具有“獨生子女”和“網絡原住民”等顯著特征,個性更加鮮明、信息渠道更加多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大學生實際,根據不同學生特點、不同實際情況,將總體上的“漫灌”和因人而異的“滴灌”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推進“互聯網+思政”的創新探索,以互聯網思維對思想政治工作實施流程再造,激發學生主體性,活躍基層組織,構建互動教育體系,引領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化成長。注意教育引導方式和表達方法,多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易于接受的方法,多用鮮活故事,互動交流,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同時,應拿捏好分寸,把握好力度,注意功夫在平時,將工作做精做細,力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三)激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意識
大學生是青年群體中的佼佼者,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往往影響著新一代青年人。注重各類學生組織建設,發揮朋輩教育作用,提升學生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水平和能力。具體而言,可建立學生思想成長的記錄系統,將學生參加菜單體系中的各種教育活動進行實時記錄并統計分值,并與學生的入黨、綜合考評,評優評先、就業推薦等進行聯動,努力降低活動的強制色彩,增強學生參與教育活動的主動性和興趣。
參考文獻:
[1] 張瑩.文化與自我.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83,91,89.
[2] 張踐.“仁”是儒學一以貫之的核心價值[M].齊魯學刊,2011(2).
[3] 劉華、楊啟亮 現代視域中的儒家德育思想.思想理論教育。2007、09.
[4] 錢穆.人生十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7.
[5] 高巖.論自我意識的德育意義[J].甘肅高師學報, 2005.(1).
[6] 王小燕.主體性德育的哲學思考.江漢論壇,2004.(6).
[7] 張立敏.論自律的形成[J].發展論壇,2002(7).
[8] 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6.
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職院校學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促共進模式”探究,項目編號:16SKDJ016
作者簡介:
楊琪源(1988年— )女,四川瀘州人,西南大學教育學部2011級高等教育碩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原理研究,現任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傳媒藝術學院輔導員,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