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多年來,中國居民收入大幅增長,但分配失衡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出現失衡情況。需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與財富分配方式進行反思,助推國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財富的合理分配已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關鍵詞:收入分配失衡,和諧社會,社會公平正義,收入調節
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是促進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率、增加社會財富的重要保證。近年來,由于多因素的影響,不同社會群體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社會財富分配偏斜,社會各階層收入差距懸殊,收入分配秩序混亂,分配問題已經成為廣大民眾、經濟學界和決策層界普遍關注的重要社會問題之一。
一、我國收入分配失衡的現狀及原因
1、收入分配制度設計的先天缺陷
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國家經濟實力和產業競爭力低下等原因,為保證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在確定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時,工資總額占國民總收入中的比重偏低,導致目前初次分配中資本所得偏多、勞動所得偏少的局面。而且我國的城鎮化僅限于城市規模的擴大,并沒有把農村進入城市的勞動力和農村流動人口變成真正的城鎮居民,因此城鄉收入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越來越大。
2、財富過于集中,貧富差距過大
與上世紀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不同的是,現在的差距已不僅限于貧富差距,而是開始定型為社會結構。在一個“金字塔”型的社會中,必然會導致社會矛盾的加劇和局勢的不穩定。雖然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貧富差別,但中國的這種差距按照許多社會觀察人士的話說“已經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3、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
中國城鄉發展失衡、差距日趨擴大,是當前我國收入分配失衡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城鄉差距,顯性表現為貨幣收入水平之間的差距,在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更有著很大的隱性差距。
4、行業差距過大導致產業發展的不均衡
國際上公認行業間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超過3倍則需加以調控。我國行業收入差距最高與最低的比值在逐年拉大。比如資源性企業的利潤,除所得稅之外,均變成企業可分配利潤,是不合理的。這些利潤大部分是資源性收益,而非經營收益,應歸全民而非企業或投資者所有。因此應盡快建立資源稅體制,實現資源收益的全民共享。可考慮設立壟斷利潤調節稅,改革國有企業的分紅機制,利潤主要部分納入公共財政,用于提供公共服務、完善社會保障等。
二、收入分配失衡的危害
1、損害社會公平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一項系統工程,而分配公平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核心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出現收入差距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正常現象。按照按勞分配的原則,因為個人之間存在勞動能力的差別,因而出現收入差別并不可怕。有關調查顯示,普通民眾對根據個人學歷、技能和勤勞獲得較高收入并不反感,但對于通過權錢交易和壟斷地位獲取較高收入則明顯抱有排斥態度。而權力和壟斷都不屬于生產要素的范疇,因而由此造成的收入差別必然引發諸多社會問題。
2、加劇社會對立
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以及不同群體之間均存在著不平衡問題,尤其是關系民生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不僅影響了經濟的健康發展,而且導致仇富心態的產生、官民對立,嚴重危及和諧社會關系的構建。從各個方面來看,中國實際上已經進入了一個改革與社會沖突賽跑的階段,如果政府不能努力促成各社會群體之間的和諧共存,那么社會的激進化就會接踵而至。
3、有損政府形象
分配制度讓少數人成為既得利益者,不能讓廣泛的社會群體享受改革和經濟發展成果,這樣背離公平與正義的不公平制度,只會造成社會中的利益關系進一步惡化,影響政府的公信力與政府形象。近年來頻頻發生的針對政府機關的多起群體事件應該引起我們的對縮小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的警覺與反思。
4、不利于經濟長遠發展
在經過了30年市場化導向的經濟改革的中國,收入差距的持續擴大還導致了經濟發展的內外“雙重失衡”。從內部來看,收入的不均等抑制了國內需求的增長,因此,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更多是由投資和出口這兩駕馬車拉動的。在國內,由于消費需求增長緩慢,政府常采取加大政府投資的手段,但在宏觀上造成了供給相對需求增長過快,產能過剩。而企業依賴低廉的勞動力價格,缺乏通過創新提升競爭力的動力,中國的經濟增長陷入了過于依賴低成本的困境。
從外部來看,中國的宏觀經濟走入了左右為難的困境。2005年以來,中國對外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迅速擴大,給人民幣升值壓力巨大,加重了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宏觀風險日漸積累。從根本上來說,中國的宏觀困局源于經濟中的結構性失衡,除了與人民幣幣值低估有關外,也與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環境成本和資源產品價格過低有關
三、解決收入分配失衡的對策研究
1、決策層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決心與態度是關鍵
2010年3月14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閉幕后的記者招待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示,“我們國家的發展不僅是要搞好經濟建設,而且要推進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和自由的發展,這三者不可偏廢。集中精力發展生產,其根本目的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而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我認為,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溫總理的這句感言,道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也道出了人民的心聲。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兩個方面,發展是硬道理。中國的經濟離不開平穩較快的發展,中國的社會財富急需要做大做強。
2、盡快解決城鄉二元化社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
長期的城鄉二元分隔政策取向,導致了各種公共資源在城鄉間分配的不平等,進一步拉大城鄉差距。一方面阻礙勞動力資源的市場化配置,降低生產效率,影響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加深并擴大城鄉矛盾。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證明,“任何勞動力流動的障礙都會加劇部門、城鄉和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
目前,我國大約有1.5億農村勞動力在城市流動,在就業、教育和社會保障方面與城市居民存在差距,這不僅造成這一代人在發展機會和健康等人力資本獲得方面受到限制,而且也造成二元結構的代際傳遞,產生新的城鄉二元結構。
3、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推動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完善最低工資標準;落實義務教育學校、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政策,并嚴格控制職工福利費在職工總收入中的比重。在對低收入群體的扶持方面,做好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工作,及時調整提高城鄉低保補助標準和社會救助水平,減輕低收入群體在教育、住房、醫療等方面的支出負擔。
4、建立更加科學的收入調節制度
要想實現分配公平,就必須使社會的各種利益主體都能夠在制度約束與市場競爭下各得其所。政府部門要直面體制弊端,要勇于自我糾錯,政府職能權限界定清晰,政府的相關改革措施要敢于觸及某些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方能實現對分配不公平的制度全面清理,重新建立起符合和諧社會需要的利益均衡機制,使社會更趨于和諧健康。
參考文獻:
[1]袁金霞,《協調處理好收入分配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北方經濟2009(11)
[2]陳晶.楊麗君,《試論我國收入分配領域的效率與公平》商場現代化2008(20)
[3]蒲志仲,《收入分配問題的中國特點及其原因辨析》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
[4]袁新濤,《目前如何處理好收入分配領域的效率與公平問題》蘭州學刊 2008 (6)
[5]探析社會轉型與分配失衡[J]. 丁冰冰.企業導報. 2009(12)
作者簡介:
唐若菲(1981—),女,河南省鄭州市,講師, 碩士,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