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諺語中蘊含著豐富的養生思想,這些養生思想主要通過人民群眾與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人民群眾自身生存發展的特征以及人民群眾心理層面的特征得以充分地體現。本文將對我國諺語中傳統養生思想的體現進行詳細的論述,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與論述,對我國諺語文化研究項目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諺語;養生思想;自然環境;生存發展;心理;
引言
在我國大量的諺語當中,含有養生思想的諺語是十分重要的一大類型,這一類諺語又被稱作為養生諺語,養生諺語都是通過我國人民長期的勞作、生活實踐中不斷摸索、推廣與總結而來的,結合諺語自身表達的特征與方式,使這些養生的哲理與經驗更為深遠地傳播開來,進而成為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養生經驗的結晶。養生類諺語主要通過以下三個不同的層面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養生思想予以體現,分別是人民群眾與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人民群眾自身生存發展的特征以及人民群眾心理層面的特征。
一、體現了人民群眾與社會及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
針對人民群眾與社會環境之間的聯系方面,我國傳統養生類的文化底蘊主要倡導的是人類與社會、自然、環境等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養生思想,而這一思想在養生類諺語中得到了顯著的體現。舉個例子來說,“九月九,勤添衣”。這句諺語的字面意思就是說,到了九月九號,要經常增添衣服,以防止感冒。實際上,這句諺語所說的九月九,只是為了押韻,方便人民群眾記憶,九月九并非一定指的是九月九日那一天,而是九月左右,立秋時節。所以整句諺語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到了立秋,天氣開始逐漸轉涼,冷空氣日益增多,氣溫不斷下降,因此提醒人們適當的多增添衣服,以防止氣溫下降而造成的感冒等病癥。因此,這句諺語所蘊含的引申意義便是,人民群眾應當按照季節的更替與變遷,與大自然的氣溫變化保持相互平衡,通過人為的轉變來適應大自然環境的變遷,從而達到健康養生的最終目的,進而使人們更好地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這就是前文所述的,諺語中的養生理念所反映的人民群眾與社會及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諸如此類的諺語還有許多,譬如,“二月寒,強健身”,“春天捂,秋天凍”等等,這些諺語所描述的都是人民應當按照自然環境與天氣變化的規律,適當地做出改變,從而使人民更好地適應自然條件的變化,實現減少疾病滋生,健身養生的目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諺語通過對治病就醫與保健等方面的經驗進行傳承,從而有效地反映了人類抵御自然疾病的方式與途徑。舉個例子來說:“為中醫,不服藥”,這句諺語的意思指的是,人生下來便擁有一定的抵御病患的能力,通常情況下,人們都可以利用這種與生自來的抵抗能力來抵御多種小型病變,換句話說,通過人體自身的免疫能力與適應能力來對抗一些疾病,從而使自身的抵抗能力得到加強。這一則諺語便是典型的使人們順應自然的養生思想的體現,充分利用人類順應自然與適應自然的能力,使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和諧。
再如“動靜結合,百病自除。”這句諺語所表達的意思便是,人類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各種機能,將運動、勞動、活動等動態的行為與思考、鉆研、探索等靜態的行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不能一味地做大量的運動,而忽視了對身體的休息,與此同時,也不能長期地從事腦力思考,而缺乏肢體的鍛煉與活動,從而達到勞逸結合,事倍功半的效果,讓身體的各個器官與大腦思維都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與緩沖,從而使人類生活的更加健康,達到養生的目的。這種動靜相結合的思想觀念,是我國人民通過長期勞作而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也是我國人民千百年來養生保健思想的重要體現。除此之外,通過動與靜的有效結合,還能夠讓人體同外界的環境處于統一相處的狀態,人生活在自然與社會環境之中,不但應當滿足自身工作、勞動、娛樂的需求,還應該符合自然對人類活動的需要,通過兩者的統一,實現人類與自然、社會環境的充分聯系。
二、體現了人民群眾自身生存發展的特征
養生類諺語的核心內容在于,對人類身體的健康與保養的指導與要求,這些諺語的內容主要包括人類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因此,我國傳統養生思想在諺語中的另一個體現便是人民群眾自身生存與發展的特征方面。
對于人民群眾自身的生產發展而言,最為重要的便是飲食,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民群眾生產發展的基礎,也是養生思想在相應諺語中最為重要的體現。自古以來,我國便有眾多與飲食相關的諺語。諸如:“營養之花大黃豆,抗癌蛋白最優秀”,這句諺語的表面意思說的是,大黃豆含有十分豐富的營養,同時,大黃豆還含有十分優秀的抗癌蛋白質,因此,經常吃大黃豆不但能夠有利于身體的健康,還能夠有效地抵抗癌癥。而這句諺語的引申意義則是,黃豆及黃豆類制品的營養價值及抗癌作用十分突出,因此在日常飲食的過程中,增加對黃豆制品的攝入量,可以更好地保持健康,達到養生的目標。這句諺語便是充分體現了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特征要素,即黃豆類制品中所含有的蛋白質能夠有效地抵御人類體內的癌細胞病變,從而實現養生的目的。
諸如此類的諺語還有很多,例如“吃米帶點糖,常年保健康”,“多吃棗,終不老”,“少吃芥藍多吃馬蘭”等等。這些諺語通常十分容易理解,主要以建議多食用某些食物或少食用某些食物為主,通過我國人民群眾千百年來的飲食經驗與藥理經驗,將這些飲食習慣與養生類的諺語結合在一起,從而使諺語中針對人民群眾自身生存發展特征的養生思想得到充分地體現。
三、體現了人民群眾心理層面的特征
在我國的傳統養生類諺語中,對于人民群眾自身心理層面的養生保健有十分豐富的體現。這是因為,我國自古以來便十分看重心理狀態對身體狀態及身體病變所造成的影響,換句話說,心理狀態失衡往往會導致身體器官發生突變,進而患上棘手的病癥。舉個例子來說,我國中醫十分推崇這樣一句諺語:“治病必先治本,治本必先治心”。所謂的治本指的是,要想治療所患的病癥,必須先要找到引發該病癥的根源本由,而知心則指的是,在對患者病癥根源進行治療之前,務必要先了解當前患者的心理狀況,倘若患者的心理層面處于較為健康的狀態,那么只需診斷病情,根據病情對癥下藥,讓患者按照醫囑定時服藥、保養即可達到解決病患的目的。而倘若患者的心理層面處于非健康的狀態,例如患者的內心十分壓抑、心理處于崩潰狀態、情緒十分低落、精神萎靡不振等等,那么即便對其身體病癥進行診治,也很難有效地解決其病癥。
也就是說,人民群眾心理層面的特征往往會對其肢體層面的狀況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在我國所流傳下來的養生類諺語中,都十分強調對心理層面的特征狀況予以充分的把握,通過改善或引導人們的心理狀況,逐漸使人們從低落的心理情緒中走出來,擺脫精神萎靡不振的狀態,進而讓心理保持積極、樂觀與開朗,從而使其能夠更好地從事各種活動與勞作,實現心理層面的健康與養生。
結論
在我國諺語中,養生諺語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養生哲理、養生理念與養生之道,而這些養生之道又構成了我國幾千年中傳承下來的養生觀。這些養生諺語,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智慧和力量的經驗總結,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不斷得到實踐的檢驗,對于我國人口的繁衍發展、人口壽命的不斷提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漢語養生諺語在新的科學技術驗證下,很大一部分具有合理性,這對于當下人們的養生生活仍然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德江.我國諺語文化養生思想的發展脈絡分析[N].北京文化日報,2012-9:1-5.
[2]王梅.從諺語發展的角度對養生思想的表現分析[J].上海傳媒大學期刊,2013-5:2-8.
[3]李秀琴.諺語中養生思想的分析與深入思考[J].江蘇文化周刊, 2013-3:5-8.
[4]張華林.養生思想與諺語文化之傳承[J].山東文化期刊,2009-12:2-4.
[5]劉培培.我國諺語文化及養生觀念之深度分析[N].吉林日報,2014-6:6-12.
作者簡介:
蘇昕(1987.11-),女,河南新鄉人,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職教師,講師,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