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彥
在從研發費用與無形資產角度探究創新型企業創新實力時,本文采用的是對比研究的方法,選取中興、諾基亞和愛立信這三家企業進行對比研究。首先,中興成立于1985年,開始時為中興半導體有限公司,規模很小,而現在涉及行業為通信業和手機行業,與華為發展史基本相同,華為創立于1987年,初始資本也僅有兩萬,兩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其次,以通訊業務為主業務的華為,與通信行業巨頭的諾基亞和愛立信的對比研究也能直接反映其研發能力與無形資產披露是否正常以及創新型企業研發產出比的情況。
通過與中興,諾基亞,愛立信三家同行業的創新型公司的對比,可得出華為作為一家創新型的企業,相關信息的披露是否詳細規范,是否存在隱藏其研發實力的情況;研發產出比的情況如何,其研發成功率是否有一定保障,進而對其創新實力進行客觀的評價。
在進行具體分析前,注意到華為是一家非上市公司,也就是說其沒有對外披露財務報表的法定義務。但由于華為規模較大、全員持股等原因,華為還是選擇公布其財報。但是,就像其年報開頭中強調的那樣,華為的年報是基于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并按照特殊編制基礎編制的財報摘要。總的來說,華為的年報與中國會計準則所定義的《簡要財務報表》更接近,與上市公司所發布的年報還是有一定區別的。下面,我們就中國會計準則的相關要求及華為與其他三家上市企業年報中相關會計信息的披露的對比進行分析,探究華為是否存在隱藏研發實力的情況。
對于無形資產和研發費用的披露問題,特別是針對創新型企業,一直是會計學界熱議的問題,在2017年4月最新的會計準則中也特意對其進行修正說明。在最新的2017年會計準則中,《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
資產》第八和第九條是關于研發費用披露的相關要求;《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第二十四條和第二十五條是關于無形資產披露的相關要求。其具體內容在此不再詳述。
參照上述的政策要求,本文對華為、中興這兩家中國公司的年報的相關披露信息進行了具體的比對,得出如下結論。
首先是研發費用的披露問題,在2015年前,我國會計準則未對研發費用有具體的披露要求時,大多數企業都未直接披露研發費用,而只在相關費用附注中提到研發費用的大致金額,可看出其有隱藏研發能力的意圖。而華為的2011-2016年的財務報表中,都在利潤表中設有專門研發費用的一級科目,明確告訴投資者具體的研發費用數值。
其次是研發費用的資本化問題,在實際操作中,華為有披露費用化支出和資本化支出金額。但由于我國會計準則中研發費用的資本化支出的要求過高,同時一些研發活動過于復雜,判斷存在彈性,所以,在研發費用的資本化支出方面一直存在爭議。即使2017年4月的會計準則改革中又專門提到這一點,讓企業加強相關的核算,但效果一直不是很好。如下面兩張圖所示,像中興,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它近五年一直在非流動資產中專門設有開發支出二級科目,來提高公司凈利潤,美化報表。但華為,作為一家未上市的公司,近五年在年報中直接說明其研發支出全部計入當期損益,但具體的原因并未披露,可能是因為其有一定的避稅作用。
對于無形資產的披露問題,無形資產的分類以及其各類的期初和期末賬面余額、累計攤銷額、減值準備累計金額、處置及攤銷方法是每家上市公司在無形資產附注中都會披露的信息,而華為同樣也做到了這點。但對比中興這一上市企業,華為并未公開其無形資產的本年增加的來源,公眾并不知道其購置所占多少、介紹捐贈所占多少,而只公開了匯率損益、企業合并所得等不關鍵的信息。同時,由于中興財報中有資本化研發支出,其也詳細地披露了開發支出的具體金額,而華為卻只有研發費用的數值的披露。
綜上所述,華為作為一家非上市公司,其所披露的研發費用和無形資產的具體內容均少于中興等上市公司。但上市公司的具體政策披露要求或者是投資者的要求是高于未上市公司的,華為披露與否也是公司自己的選擇,可能是其內部隱藏實力或者其他戰略要求所致,但這也致使了公眾無法對華為的研發實力與能力進行更準確的判斷。總的來看,華為還是存在隱藏其研發實力的可能性。
本文先從理論上分析研發費用和無形資產之間的關系,以便后文進一步的量化分析。談及研發費用與無形資產的關系,無疑會涉及到會計學的相關知識,其關系用下面的會計分錄表示。
借:無形資產
管理費用
貸:開發支出-資本化支出
開發支出-費用化支出
研究費用
在實務工作中,會計人員將研發費用分為研究費用和開發支出,研究費用計入管理費用,開發支出中符合資本化的在待研發的費用未達到預定的用途形成無形資產前,“研發支出—資本化支出”科目的余額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填入開發支出,形成無形資產好將對應的開發支出轉作無形資產。開發支出中不符合資本化的支出則直接計入當期管理費用。以上就是研發費用與無形資產兩個會計科目理論上的關系。
而就企業無形資產的來源而言,無形資產可能來自外部購買、自創、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換入、債務重組取得及投資者投入等。而只有自主研發中,企業的無形資產與研發費用有關,這時企業研發費用大部分直接計入當期管理費用,只有一小部分直接計入無形資產科目。同時,由于在實際操作中,企業自創的無形資產的成本往往只是研發成功后所需要的專利申請費,法律費用和其他一些服務費用,不是以市場價定價,其價值必然會被低估較多。所以,相比購買無形資產,自行研發的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則明顯低得多。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對于華為等創新型企業而言,其無形資產的自創較多,購買無形資產的數額較少,研發費用絕大數情況下會超過其無形資產的每年增量。
結合上文的理論分析,可看出創新型企業的研發費用和無形資產的關聯較為密切,故本文擬將兩者構建一定的模型,探索創新型企業研發投入產出比,即不會只有研發投入而沒有成果,有研發投入就會有一定的無形資產的產出,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企業的創新實力。本文依然以華為為具體研究對象,通過與其他三家企業的對比的方式來進行分析。
由于年報中的無形資產是疊加值,故本文在構建模型時所選取的變量為當期研發費用的投入和當期無形資產的增量。同時定義當某年無形資產數值未增加時,該年的增加值為0。同樣,由于商譽和土地使用權與企業的創新實力等無關,故本文中所計算的無形資產增量為除去當期商譽和土地使用權增量的無形資產增量。
由于無形資產的增量不僅受到當年研發活動的影響,也可能受到前幾年研發活動的影響,即存在前幾期的研發投入在當期有了產出的情況。此外,由于創新型企業在當期研發有了對業界有重大影響的成果的事件概率較小且不易量化,本文模型不將這種情況納入考慮。綜合考量來看,本文采用有限期分布滯后模型來研究研發費用與當期無形資產增量相匹配的問題,通過修正的R2和F統計量來對其研發產出的情況進行評價。綜合考慮其他文獻及創新型企業的特點,本文將滯后期設為2,即假定企業前兩年及當年的研發費用會對當年的無形資產的增量產生影響。由于引起無形資產增加的其他因素在各個企業的年報中披露的差異性較大,不易量化成通用的變量,故本文初始模型不再引入其他變量。則所構建的初始模型如下:

其中,為第t年無形資產的增量 Xt, Xt?1,Xt?2,分別為第t,t-1,t-2年的研發費用。
由于無法直接使用最小二乘估計來求解分布滯后模型,本文選用阿爾蒙多項式法來對其進行求解。具體求解過程如下:
(1)系數β在本文使用阿爾蒙多項式的派生形式的一階近似,即

則原模型可變化為:

使用上述模型及求解方法,可算出反映華為、中興等四家企業研發投入產出比的統計量,見表1~4。
綜合4張表,可以看出創新型企業參數和統計量的結果差別大,這表明了該模型并不能較好地反映創新型企業的研發投入產出比。但通過上面多家公司的對比,依然可得到些許結論。除了愛立信的Xt的系數小于0,其他的三家均大于0,也就是說當期研發投入的增大與當期的無形資產的增加并不一定存在正相關關系,Xt-1和Xt-2對當期無形資產會有影響但影響并不確定,這也與本文模型的前提相符合。

表1 :華為研發費用與無形資產增量回歸結果

表2 :中興研發費用與無形資產增量回歸結果

表3 :諾基亞研發費用與無形資產增量回歸結果

表4 :愛立信研發費用與無形資產增量回歸結果
從理論上來說,該模型可以用來反映創新型企業研發投入產出比的情況。但實際結果并不如此。進一步分析來看,影響公司無形資產增量的因素眾多,除了公司無形資產的來源眾多,無形資產的減值、匯率差異等都會影響到公司的無形資產的數值。特別是華為等高科技產業的無形資產中的占比很高的專利極易減值,一旦有更好的產品或服務出現,其專利的價值將急劇下降。
由于我國大部分企業仍不詳細公布無形資產的來源及具體所占金額,模型的修改的空間有限,就本文所研究的具體企業----華為而言,目前其無形資產的攤銷、減值、處置、從子公司獲取的無形資產、匯率差異以及開發支出這些數值均被公布,雖然開發支出一直為0,但其理論上屬于影響因素,故仍將其納入模型。根據上述信息對模型進行優化來更好地解釋華為企業的情況,排除這些已知無關因素的影響后分析研發投入產出比的情況。修正后的模型如下:

其中,新增的為當期無形資產的攤銷、減值、處置、從子公司獲取的無形資產、匯率差異的增量的和,正負均無需調整;為當期開發支出的增量,此項一直為0,以修正后的作為新的被解釋變量。
經過調整,重新對模型進行計算,所得結果見表5。

表5 :修正的華為研發費用與無形資產增量回歸結果
通過表5,可明顯看出,當減去一些無形資產增量明顯不屬于自主研發部分時,模型參數數值較為正常,R2和F統計量有顯著提高,說明該模型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華為的研發投入產出比的情況。而的參數為負也可能是針對華為公司而言,滯后期的選擇有些偏差,需要進一步的優化,但反映創新型企業研發投入產出比的情況的模型由于報表中披露的數據畢竟有限而無法再進行優化。
綜合表1和表5的兩次擬合,由于修正后模型的R2和F統計量數值較高以及兩次的系數均為正數,故本文認為華為的研發投入有一定保障的產出,即對華為的研發實力持肯定態度。
本文立足于創新型企業的研發費用和無形資產兩個科目來對華為的創新實力進行量化分析。文章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依托于會計信息的披露情況來分析華為是否存在隱藏實力的可能性,所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二是先對研發費用與無形資產的關系進行理論分析,然后建立模型來反映企業研發投入產出比的情況,進而揭示企業研發實力的高低,通過建立的初步模型及針對華為公司進行優化的模型所得結果及對比,本文對華為企業的研發實力持肯定態度。當然,本文對于初始模型的建立和滯后期的選定方面還存在瑕疵,對創新型企業創新實力的量化存在不足之處,但總的來看,華為的創新實力還是較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