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和忠
摘要 目的:探討胃食管反流病的誤診原因及防范誤診的措施。方法:回顧分析胃食管反流病誤診患者72例的病例資料。結果:經胃鏡檢查、質子泵抑制藥試驗,明確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斷。給予改善生活方式、質子泵抑制藥聯用促進胃腸動力藥治療,72例患者治療有效率91.67%。結論:部分胃食管反流病的以非典型食管癥狀和(或)食管外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建議臨床醫生應該細致地采集病史、體格檢查,通過胃鏡等相關檢查或給予質子泵抑制劑試驗,做出正確診斷和治療。
關鍵詞 胃食管反流病;誤診;防范措施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或呼吸道所致的癥狀和并發癥[1]。燒心和反流是該病的典型食管癥狀,但臨床上許多病例并無上述典型食管癥狀,而以不典型癥狀,如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難、胸骨后異物感等為表現,甚至僅以食管外癥狀,如咽干、咽痛、慢性咳嗽、哮喘等癥狀為主,包括首發癥狀,容易導致漏診或誤診。本文對2012年7月-2017年6月在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發現誤診的72例患者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2年7月-2017年6月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發現誤診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72例,男38例,女34例,平均年齡52.4歲。一直在基層醫療機構(鎮、鄉衛生院或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58例,先后就診于基層醫療機構、縣級醫院24例。其中35例患者因反復出現咽干、咽痛、咽部異物感及堵塞感、聲音嘶啞、吞咽不適等癥狀,誤診為慢性咽喉炎;12例患者因胸痛癥狀,誤診為心絞痛;18例患者表現為干咳、喘息、氣短等癥狀,外院診斷為咳嗽變異性哮喘;7例患者因反復咳嗽、咳痰,在外院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上述病例均在原就診醫療機構,按所誤診疾病進行相應的治療,癥狀無明顯緩解或病情反復。誤診時間6~52個月,平均16個月。
方法:72例均常規進行口腔、咽部檢查,其中52可見咽部充血、腫脹,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等表現;所有72例病例均常規進行心電圖檢查,其中8例患者心電圖示輕度ST-T波改變;7例反復咳嗽、咳痰為主要癥狀患者建議到上級醫院行胸部CT檢查,提示肺紋理增粗;18例誤診為咳嗽變異性哮喘患者,到上級醫院行肺功能及支氣管激發試驗,均陰性。72例均行胃鏡檢查,其中44例有食管黏膜糜爛、破損等反流性食管炎表現,其中26例伴胃黏膜糜爛;28例胃鏡下無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現者,給予質子泵抑制劑(PPI)試驗2周,癥狀明顯改善,結果符合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斷標準[2]。
治療方法:①改變生活方式:包括低脂肪飲食、少吃玉米等粗糙食物,晚餐不宜過飽,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浙江地區習慣食用的糯米類制品,如粽子、年糕、麻糍等,建議少吃),睡前3h內不再進食。避免飲濃茶、咖啡,戒除煙酒。盡量避免使用抗膽堿能藥、鈣離子拮抗劑、地西泮等使食管下括約肌張力降低的藥物。對肥胖者建議晚餐后th進行有氧運動,促進食物的消化并減輕體重,以達到有效的胃排空,減輕胃食管反流。避免腹壓增高因素,如用力提重物、下蹲、便秘等。②藥物治療:給予口服奧美拉唑20 mg/次,2次/d或雷貝拉唑鈉腸溶片20 mg/d,聯用促胃動力藥莫沙必利5 mg肷,3次/d,或多潘立酮10 mg/次,3次/d,初始療程8周。
結果
初始療程結束后,通過門診回訪或電話隨訪,有66例患者癥狀好轉或完全消失。但進一步隨訪發現其中23例停藥后癥狀復發,繼續維持治療,采用按需治療方案,即出現癥狀時使用上述藥物治療,待癥狀消失l周后予以停藥。有6例患者癥狀未見好轉,總有效率91.67%。
討論
誤診原因分析:①由于許多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鄉衛生院醫療設施未健全,未開展胃鏡、X線、肺功能等檢查,診斷疾病往往依據醫生個人的主觀經驗,如果未進行全面、認真、細致的查體,對胃食管反流病的相關知識與臨床經驗不足,或對胃食管反流病的認識帶有片面性,僅僅局限于食管內典型癥狀,當患者只是表現為食管內非典型癥狀或食管外癥狀時,如果未能將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加以考慮,就有可能導致誤診或漏診。②胃食管反流病的表現常不典型:許多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因慢性咳嗽、哮喘而常常首診于呼吸科,或因咽干、咽痛等癥狀,首診于耳鼻咽喉科;也有部分患者因胸痛癥狀,首診于心血管內科。盡管第8版本科《診斷學》教材中所列咳嗽病因中的第5個病因為“其他因素所致的慢性咳嗽”中包含“胃食管反流病所致咳嗽”。如果由于醫生的慣性思維,不全面、細致地采集病史、認真地思考,未做相關的檢查,也易導致漏診或誤診。③一些臨床醫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臨床思辨習慣,本組病例大多誤診時間較長,治療效果差,醫生未能及時根據癥狀的變化,提出推翻原先診斷的觀點和理由,被表面現象所誤導,沒有找到實質性的依據做出明確的診斷,導致誤診、誤治時間長。
預防誤診策略:為了防范胃食管反流病的誤診,建議醫生在臨床工作中發現長期咽干、咽痛、慢性咳嗽、哮喘或胸痛的患者,如果不能明確具體的原因、癥狀難控制、常規的治療方法效果不理想時,應考慮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將胃食管反流病列入鑒別診斷。通過詳細采集病史及體格檢查,有針對性地選擇相關輔助檢查,對每一個擬診的疾病,都要列出支持點與不支持點,把支持點最強和不支持點最弱的疾病作為第一診斷。如按目前診斷的治療方案效果不明顯,應及時做出原因分析,可予胃鏡檢查等明確或排除診斷。如果在不適宜做胃鏡檢查或內鏡結果陰性的情況下,為避免誤診、誤治,可給予PPI試驗聯合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進胃腸動力藥治療l~2周,如效果明顯,亦可診斷為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臨床表現常不典型,尤其是表現為食管外癥狀為主者,容易導致誤診。建議臨床醫生,特別是基層全科醫生(常常作為首診醫生)進一步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培訓、實踐,掌握胃食管反流病的機制、臨床特點、診療技能,做出準確的診斷、合理的治療。
參考文獻
[1]劉又寧.普通內科學高級教程[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影像出版社,2017:256.
[2]趙玉沛,呂毅.消化系統疾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