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達明
同治六年(1867)九月十日晚,曾國藩與他的心腹幕僚及心愛弟子趙烈文(字惠甫)進行過一次長達數小時的密談。
當時曾國藩心情非常不好,決意退出官場,趙烈文卻反復勸慰曾國藩不能息肩,并建議他把妻子兒女兄弟都接出來。
曾國藩聽后不僅打消了退出官場的想法,而且下決心把家人接到了金陵(今南京)。
在趙烈文看來,慈禧太后和年幼的皇帝離不開曾國藩,平民百姓離不開曾國藩,湘軍離不開曾國藩,國家穩定更離不開曾國藩,不管是天下安危還是曾國藩一家人的安全,都不允許曾國藩退出官場,這真應了“騎虎難下”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些老話。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說到底正是在于曾國藩親手締造的湘、淮軍制。
在編練湘軍時,曾國藩為了使其成為由他個人控制、指揮的軍隊,不僅大肆制造輿論,說他創辦的湘軍不同于“官勇”和“義師”,并且在軍制上精心設計,巧為謀劃。
為此,他著重在兩個方面做了努力:一是加強各級軍官權力,下級絕對服從上級,士兵絕對服從軍官,全軍絕對服從他曾國藩本人;二是堅持募勇的地域和私人情誼至上原則。
為了鼓勵士兵為其個人賣命,曾國藩編練湘軍時,還制定了一條“營中論任不論官”的原則。
湘軍實行這一原則的結果,是在士兵中形成了一種觀念,什么朝廷,什么國家,什么官秩尊卑、級別高低,統統都是沒有用的東西,可以不去理睬;只有上級長官的意志和喜怒好惡,才是最重要也是最需要特別留意的。這樣一來,所謂朝廷“名器”,就變成無足輕重的東西,往往頂不上湘軍長官的一句話。
另外,湘軍的軍餉自籌,也導致了湘軍官兵與朝廷和國家不斷離心離德。
由于以上原因,湘軍中便形成這樣一種牢不可破的風氣:除非給自己發過餉的軍官,其他人無論官職多大,地位多高,與自己都沒有多大關系,對于他們的命令,皆可拒不執行。所以,不僅湘軍以外的官員無法領導這支軍隊,即使湘軍內部也必須函商妥當、層層下令,任何人包括曾國藩都不能越級指揮。于是湘軍統兵將帥之間每當奏請一事,凡涉及他人者,必待函商妥當后才能啟奏,否則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把關系弄僵,使事情更加難辦。至于湘軍不同派系之間更是如此。如江家軍除非江姓兄弟不能管帶,劉家軍除非劉姓兄弟不能指揮,湘軍各軍則非曾國藩統轄不可。這樣的軍隊,曾國藩之外誰能指揮得了?
曾國藩想退出官場的愿望,不僅多次同趙烈文說過,而且在同治六年(1867)五月十二日寫給曾國荃的信中也明確表示過:在大局日壞的情況下,“與其在任而日日如坐針氈,不如引退而寸心少受煎逼?!x開亦未始非福”。
在曾國藩日記中,更是經常能見到他迫切希望功成身退的文字。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九日的日記就寫道:“四點睡,不甚成眠。心中郁郁,常思解去要職,以免謗疑?!?/p>
為了能夠順利引退,同治六年正月七日,曾國藩甚至為上年年末因灞橋慘敗被奪職回籍的原陜西巡撫劉蓉感到慶幸:“是日接奉廷寄,因十二月十八日秦兵之敗,霞仙革職……宦途風波真難測矣!然得回籍安處,脫然無累,猶為亂世居大位者不幸中之幸。”
曾國藩可能做夢都不會想到,到最后竟然會有自己想退出官場卻不能的這一天!
曾國藩既然不能功成身退回家鄉頤養天年,那就只能繼續為清政府賣命。清政府偏偏對他疑忌很深,不放心他在兩江總督位置上久待,于是一會兒將他調到這里,一會兒將他調到那兒,表面上好像是借重他的名望和地位,讓他擔當大任,實際上是對他的污辱和折磨,成心把他累死。這是因為曾國藩在兩江地區建立了非常發達的權力支配網,他在江南的勢力實在太大,清政府無論從政權安全的角度考慮,還是從操縱國家經濟命脈的角度著想,都不會讓曾國藩長久在這里任職,于是一有機會就動他的心思,打他的主意,非將他趕出老巢不可。
到了晚年,曾國藩的身體狀況已經很差,別說要他承擔如此繁重的任務,就是翻來覆去地北上南下、長途跋涉,也會將他折磨死。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五日,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期間一直在書局工作的張文虎,得知曾國藩去世消息后,就在當天日記中寫道:爵相“治兵十載,被極勞苦,其蒞兩江,七年之間凡三往返,心力俱困”。
所以對曾國藩來說,為國效力,實是騎虎難下,身不由己,真是苦不堪言。尤其是剿捻失敗與辦理天津教案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和打擊,更是常人難以體會。曾國藩不僅連遭彈劾,聲望大損,而且被國人罵為賣國賊,落到千夫所指,舉國欲殺,悒郁而終的可悲下場。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曾國藩自己一手造成的,說他是自作自受或是自食其果,豈會有錯?
對曾國藩了解極深的老友歐陽兆熊,也不理解視榮華富貴如塵土的曾國藩,既然早就做好了退出官場的安排,最后為什么既不急流勇退,也不向朝廷請假回鄉補制,為父母守滿三年孝?為此他在《水窗春囈·曾文正公事》中說:“而文正處功名之際,志存退讓,自以年力就衰,諸事推與蕭毅(李鴻章),其用意殆欲作退步計耳。乃自收復金陵以后,竟不休官林下,亦不陳請補制,以文正之塵視軒冕,詎猶有所戀戀者,豈其身受殊恩,有不敢言退、不忍言退者乎?然亦非其本心矣?!?/p>
歐陽兆熊哪里知道,曾國藩不是不敢言退、不忍言退,而是騎虎難下,想退退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