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
演員王勁松像一口古井,但井里不裝酒,裝茶。
每年4月是云南西雙版納普洱茶豐收的季節。如果有時間,王勁松會去山里,先到茶農那兒選粗加工完、曬得直挺挺的毛茶,再找信任的朋友做成茶餅。他對茶有講究,到哪兒都離不開——其實這不過是近些年養成的習慣:35歲前不喝茶,35歲后碧螺春、龍井、鐵觀音喝了一輪,直到遇見普洱才發現“沒法改了”。
“茶葉之所以被人接受,是因為比水好喝,水是淡的,但茶有味道。”4月13日這天,王勁松坐在經紀公司辦公室里說,“茶首先吸引人的就是香氣,但最后要表達的是一種長遠的韻律。普洱有一種后發酵的力量,不是讓你采下來喝新鮮的,它越沉越好,是一種后韻,就像人的年齡一樣。”
王勁松今年51歲,剛過知天命的年齡。在有據可查的多部電視劇作品中,他幾乎沒出演過主角,按他自己的說法是“一直在邊緣,從來沒有在一個特別輝煌的場合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可另一方面,他出演過的作品又幾乎涵蓋了近十年來國產劇的多數精品:豆瓣評分9.6的《大明王朝1566》、8.8分的《北平無戰事》、充滿政治理想主義的《瑯琊榜》以及重新解讀三國史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他就像那種把青春攔腰掐斷的演員,一進入觀眾視線就開始拼皮相之外的“后韻”——王勁松身上這點氣質,故去的老友傅彪很早就點破了。
2004年,演員傅彪病重,王勁松去醫院看望。傅彪對他說:“勁松,你演老生,這輩子就有飯吃。”14年過去,王勁松依然沒想明白為何彌留之際的傅彪會這樣囑咐他,但那些或是沉穩、或是老辣的“老生”角色卻又都扎扎實實地演了下來。無論是貪污受賄卻對身邊人重情重義、最后裝瘋賣傻的太監楊金水,還是深藏不露、陰沉內斂、善于平衡多方關系的官員王蒲忱,無論是“只身一人穿營而過、刀斧脅身而不退”的侯爺言闕,還是謀略過人、最后枯竭而死的曹操輔臣荀彧……王勁松的身上,始終有一種忠義難兩全、正邪不可分的立體感。一個知名的段子是,演員吳秀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我們給所有演員進組時看的戲都是勁松的戲,告訴他們,你們要是找不到感覺就去看看勁松老師演的。”
這幾年,王勁松開始抗拒那種暴躁的角色,覺得是“角色的無能才會讓他如此焦躁”。他說:“釋放很容易,你可以涕淚交加、哭天搶地,但它不值錢。”在他眼中,表演是一種控制的藝術,是沉潛的、安靜的,因為只有這樣,那種真正的力量才“能夠長久,能夠讓人疼”。在一次采訪中,他將這種感覺稱為“于無聲處聽驚雷”。
這一針扎得挺準的
2018年2月,王勁松也像驚雷一樣砸在了湖南衛視《聲臨其境》的舞臺上。這檔讓演員、配音演員通過臺詞功底、配音實力進行比拼的節目,使王勁松從水底浮到了水面。他為《教父》中的馬龍·白蘭度和《掃毒》中的古天樂配音,在臺上表演《血色湘西》中瞿先生慷慨赴死前大義凜然的對白。在最后的總決賽中,他又用聲音展示了《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的剛正不阿和《獅子王》中大獅子穆法沙的威嚴寬和。
“好的演員為什么好,你閉上眼睛聽就知道。我們現在滿天飛的評論都是沒標準的,說到演技,就是教科書、演技炸裂、飆戲,這都什么啊?什么叫教科書,誰創造出來、開始使用的?”王勁松說30年前在江蘇省戲劇學院學舞臺表演時,一位姓陶的老先生就曾告訴他:“節奏是衡量表演的度量尺,包括人的語言、呼吸、移動、鏡頭的運動都是有節奏的。”
這位陶老師身材矮小,只會說南京話,學生在臺上表演時,他就閉著眼睛,用手指在桌子上時快時慢地敲。“他其實是在提示你,節奏對了就對了,節奏錯了就錯了,看都不用看。”王勁松感慨,“現在老師的嘴里,我很少聽到這些了。”
三十多年前,王勁松考上南京話劇團(后委托江蘇省戲劇學院培訓)。在此之前,他只看過一次話劇,叫《八一風暴》,留下的惟一印象是“挺熱鬧”。他也沒看過很多電影。當時全家住在徐州,看的是“兩根竹竿挑著布”的露天電影,一開始免費,后來人越來越多,放電影的人就圈個院子收5分錢一張的門票。他沒想過會和影視劇有牽扯,因為“那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演員干的”。他也沒有對事業的遠大野心,去考話劇團只是因為自己滿足“個子高、嗓門大”的條件,并且覺得表演可以幫助他擺脫“多年來被書本糾纏的噩夢”。
但王勁松是有天分的。他很快開始在南京話劇團擔綱主演,只是出演的多半是帶有政治任務的劇目。90年代初,全國劇院都處在商業市場沒落的瓶頸期,王勁松沒有太多選擇。一個戲排一個月,每天工作十小時,中午在單位吃食堂;要干很多搬道具、裝臺的體力活,因為是晚輩,這些工作完全被認為是理所當然。日復一日,王勁松感覺自己的工作熱情被消耗空了。
“很多戲就覺得缺乏藝術價值,但還是得演。”他說那段時間感覺自己面對著四壁的懸崖,一片冰冷,“無望”。當時王勁松就住在劇團資料室,在兩排書架里支了張床,想回避這個世界的時候就躲進去看書。他看了《悲慘世界》《基督山伯爵》《呼嘯山莊》……都是一場舞會能寫好幾頁紙的世界名著,他覺得它們不朽。
團里也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演員,走到哪兒都備受尊敬。每次看著他,王勁松就會問自己一個問題:他已經是這里威望最高、最讓人尊重的人了,那你愿意30年后像他這樣嗎?
每次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我覺得我要做自己愿意的事情。而他們是在做領導愿意的事情。”王勁松說。
90年代中期,電視劇市場開始勃興,王勁松開始接觸影視劇行業。當時單位允許演員在沒有演出任務時出去接活兒,但規定他們要上繳高于工資一到兩倍的合同費——比如一個人的工資是200元,請假一個月就要上繳400或600元。王勁松一年拍三部,有一些是江蘇本地的,有一些是外地電視臺在南京取景的。“那時候年輕演員不吃香,在導演面前沒有信任感,所以都是找三十多歲的成熟演員來演主要人物。”王勁松說,他雖然演不上主角,但劇組起碼會有公平公正的環境,“不會因為你不夠成熟而受到蔑視。”
就這樣在劇組和劇團之間來回跑了幾年,王勁松過上了穩定的小康生活,直到2001年他遇到傅彪。當時《等你歸來》劇組在南京拍攝,傅彪演販毒團伙的頭目,王勁松演團伙的境外聯絡人。兩人在賓館的房間就斜對著,有一天晚上,傅彪泡了一大壺鐵觀音找王勁松過去聊戲。聊到最后傅彪問:“你有想過去北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