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
【摘要】近幾年,我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展很快,也著實為解決我國基礎建設問題作出了較大貢獻,但隨著平臺數量的增加和融資規模的擴大,我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問題也逐漸顯露,主要為融資平臺負債額度過高、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集中等。通過分析融資平臺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我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風性控制策略和一般發展策略,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健康發展提供實踐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 風險 策略
1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 融資渠道單一且集中化程度高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是政府性債務最多的公司主體,2010年負債金額將近5億元,占全國范圍內所有政府性債務的46.38%,而銀行貸款是政府性債務的的主要來源,占總債務的80%。我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貸款來源,銀行貸款達39276.41億元,占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總債務的79.1%,另外,上級財政和發行債券分別占比7.06%和9.75%,可見我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主要資金來源為銀行貸款。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融資渠道很有限,一般為銀行貸款、發行債券和上級財政撥款,且銀行貸款占據絕大部分,無法進行資產組合來分散風險,因而風險集中化程度過高。這種融資模式給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帶來維持資金鏈不斷和背負還本付息的雙重壓力,負債的日積月累使其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逐漸暴露,成為制約我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2 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集中
我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負債金額普遍偏高,有的融資平臺通過拆解來彌補項目資金缺口,債務的積累導致融資平臺財務風險的加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政府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大部分融資平臺是通過財政收入擔保、政府股權質押、土地資產質押等方式增信才獲得的銀行貸款,也就是說政府融資平臺是通過擔保未來財政收入來獲取的現有貸款,貸款的償還責任最終還是需要由政府承擔,加劇了政府的財政風險。財政分稅體制改革后,我國地方政府承擔的財政支出壓力越來越重,而財政收入有限,以后年度的財政收入亦被抵押,這無疑從另一層面加大了政府的財政風險。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大多為政府財政部門和發改委建立,其現金流入和流出不同于傳統信貸公司,金融機構無法通過一般的信用分析方法對其風險進行評估。加之近幾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數量逐年增加,縣級融資平臺規模不斷擴大,占據全國范圍內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數量的70%,貸款額度不斷增加,然而縣級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有限,存在一定的信用風險。銀行貸款一直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主要貸款來源,使其風險集中于銀行體系,因此,一旦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其財政風險就會轉嫁到銀行體系,成為金融風險,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這種模式造成了其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的過度集中。
1.3 政府和銀行雙重監管缺位
我國預算法規定禁止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直接向銀行貸款、提供銀行貸款擔保,主要目的是為防止地方政府承擔過多債務,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建立幫助政府規避了這方面的法律風險。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通過政府擔保增信,導致這些債務成為了政府的隱性債務,即地方政府“看不見的責任”,只有通過加強監管才能得以控制。目前國內相關政府和銀行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監管還存在很多問題,中央政府對融資平臺的監管并沒有成文條例,銀行在政府擔保的誘惑下缺乏對融資平臺的專業化監管,導致融資平臺的財政風險日益加劇。
2.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發展策略
2.1 設計切實有效的債務償還機制
設計有效的債務償還機制主要是需要中央政府及其監管機構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的償還主體進行明確,對融資平臺的具體數量和負債額度進行調查分析,確定其是否存在過度負債等情況,對其償債能力、發展潛力、資金取向等進行掌握,確保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健康發展,為解決我國城市基礎建設資金問題提供積極影響。另外,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建立必須明確好責任主體,避免受到政府官員換屆選舉等政策的影響,保證投資人的利益,明確項目收益應作為償債的主要資金來源,舉債主體作為償債主體,避免償債主體責任不明確的現象。
2.2 提高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負債的透明度
傳統貸款模式中,金融機構一般會通過建立貸款人的征信系統,對貸款人的信用進行分析,結合對貸款人現有情況的調查確定是否發放貸款、貸款額度和貸款期限等,從而將貸款風險控制到最小程度。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缺乏信息紕漏的強制性約束,銀行很難掌握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信用信息。因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也應納入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方便金融機構隨時了解平臺公司的信用信息、償債能力、償債意愿等情況,銀行在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信貸信息了解嫻熟后進行貸款,能有效控制財務風險。另外,我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的資金去向主要用于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其負債屬于民眾問接負債,最終需要通過稅收、服務費等方式從民眾手中收回,民眾既是利益享用者也是債務償還者,因而民眾有了解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來源和債務資金去向的權利,和金融機構共同監管融資平臺的發展,規避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
2.3 完善政府與銀行的雙重監管模式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監管主要是中央政府和銀行等金融機構,加之地方政府的自我約束,但政府和銀行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監管并不完善,多數融資平臺出現過度負債、投資重復等問題,導致債務積累,財政風險顯現。因此,我國政府和銀行的雙重監管模式必須采取一定措施不斷完善,明確雙方的責任和利益。地方經濟穩定和政府之間的財政體制是地方財政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因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監管可從這兩方面著手,提升地方財政的自主性,擴大投資者規模,加大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降低融資成本,激勵政府和銀行加大監管力度。完善政府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雙重監管模式可規范地方政府行政行為、優化地方信貸市場。
參考文獻:
[1]余子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來龍去脈與風險規避[J].改革,2013,(1):76-81.
[2]唐洋軍.財政分權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發展:國外模式與中國之道葉上海金融,2011,(3):19-26.
[3]楊艷,劉慧婷.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看財政風險向金融風險的轉化[J].經濟學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