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珍
內容摘要: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最好的教學方式是閱讀,教育以閱讀為基礎,有了閱讀才會有深入思考,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教師與家長需要共同進行引導,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信息量空前膨脹的當今社會,閱讀并沒有也不會過時。惟有教師與家長共同負起責任,占據信息源的主導權,鑄起信息阻隔網,從信息傳播源頭屏蔽不良信息對學生的侵染,才能使學生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使學生在信息泛濫的時代,仍能有效閱讀有意義的信息,促進其心智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蘇霍姆林斯基 閱讀 閱讀教學
一.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則是運用語言文字來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并獲得審美體驗的活動。生活中,人們學會閱讀才能獲取有效信息,而在教學中,學生學會閱讀才能積累智力背景,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在學生學習中,“必須識記的材料越復雜,必須保持在記憶里的概括,結論,規則越多,學習過程的‘智力背景就應當越廣闊。”[1]如何培育學生廣闊的智力背景,是教育工作所面臨的一道難題。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最好的培養方式便是閱讀,不論是語文還是其他科目均以閱讀為基礎,有了順利的閱讀,才會有進一步的深入思考,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閱讀的時候不以識記為目的,并且在閱讀的同時加以思考,否則不能算作真正的閱讀。“只有當語言在學生的意識中浮現,縈繞,并變換著周圍世界的色彩和旋律時,學生才稱得上是在閱讀”。[2]
教育部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3]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孩子進行課內和課外閱讀的過程。通過閱讀教學使學生思考各種事實、現象和事物,從而使學生積累起廣闊的智力背景。這和蘇霍姆林斯基的閱讀教學思想不謀而合。
學生時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至關重要,不會閱讀會導致人精神空虛與貧乏,“不善于深入思考所讀的東西的含義,沒有開動智慧的力量,不會欣賞作品的藝術價值”。[4]為此,首先當教少年學會自省,因為“只有當一個少年不僅仔細研究周圍的世界,而且仔細研究自己本身;不僅努周圍的現象和事物,而且努力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他的精神力量用來使自己變得更美好,更完善的時候,他才成為一個力認識真正的人。”[5]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閱讀,努力去揭示書籍的真正的美,使其樹立理想,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反省,使其成為真正的人。只有讓讀書成為學生的智力需要,才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歡樂感,才能用書籍充實學生們的精神世界。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若沒有良好的閱讀能力,理解和記憶教材就需要花很多時間,但這樣往往會導致其遺忘的更快,以致學習困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把學習僅僅局限在背誦必修教材是特別有害的,因為這種做法會讓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只會讓學生變得更加遲鈍,而無助于提供學習能力。[6]最有效的方法乃是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其選擇一些鮮明有趣能引其入勝的書籍和文章,讓學生在這些書籍和文章里感到驚奇和贊嘆,使學生的思維受到感應,激發其思維的覺醒,從而治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惰性和虛弱。“學生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困難越多,他就應該更多的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7]在閱讀的同時,學生能進行思考,就不必再死記硬背,能找到知識之間的聯系,學習起來也就會變的容易。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角色無疑是最重要的。“作為一個教師,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8]教師的閱讀也是閱讀教學的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教師也需具備很高的閱讀能力,教師也須多讀書,多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根據所教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點為其選擇能對其心靈產生影響的書籍。唯有持之以恒的讀書,不斷補充知識,才能提高教師自身的閱讀教學能力。教師進行閱讀不能只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只有與書籍結下終生友誼,教師本身才能成為一眼活泉,不斷潤澤學生的心靈。
二.閱讀教學的實施
兒童在入學前的教育者多是父母進行的,因此家庭的智力氣氛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兒童的一般發展,記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里的智力興趣如何,成年人在讀寫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們給兒童的思想留下哪些影響”。[9]兒童入學后,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里度過,教師的教導對兒童的閱讀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思考有理解的的閱讀。所謂快速有思考有理解的閱讀“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個句子,然后使眼光離開課本,念出所記的東西,并在同時進行思考,不僅是思考眼前所讀的東西,而且思考與所讀材料有聯系的某些畫面,形象和事實。”[10]有了這樣的閱讀體驗才是真正的閱讀。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應特意訓練學生的閱讀速度,讓其盡可能多的閱讀書籍,不僅是教科書,還有學生感興趣的課外書籍。
家庭和學校對兒童閱讀能力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11]父母熱愛閱讀,兒童也會對閱讀產生興趣,父母是兒童行為的榜樣,在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上,家庭也負有重要責任。為了更好地教導學前兒童形成閱讀習慣,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家長學校,在兒童入學前兩年家長就來聽課。“家長學校”根據兒童入學階段分為不同的組,根據兒童的特點對每組家長講授不同的內容。家長在兒童智力發展初期即關注孩子語言的發展和興趣,建立家庭圖書室,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需要,當孩子稍大時指導他們建立自己的圖書室,收藏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通過家長的參與,促使兒童在智力發育早期即浸潤在良好的閱讀氛圍內,以促使其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
家長與教師共同進行引導,學生的閱讀教學工作則完成了很大一部分,但社會氛圍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也有著重要影響。因為不論哪個年齡段的人都處于一定的社會之中,學生既處于社會之中,又是未來社會的接班人。如果整個社會能有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學生在這個氛圍里也更易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邊遠的小村落,那里的教師多年沒有外出,卻建立起了民間圖書館供集體莊園們去借閱圖書”。[12]如果社會能為兒童閱讀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學生便能受到這種熱愛閱讀的氣氛的熏陶。
三.對閱讀教學的再思考
閱讀教育對于學生智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信息化的當今社會,閱讀教學的實施從未有像今天這么困難。電子產品的快速迭代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量空前膨脹。雖然其降低了教育成本;創造理想的教學環境;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模式,但同時也使得學生們的學習時間更多的被電子產品耗費掉。[13]在電腦、手機的誘惑之下學生也更難靜下心來走向書本,集中精力去學習有史以來就是學生難以克服的一個問題。時間、精力被占用的情況下,良好的閱讀氛圍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都無從談起。在信息化時代,支持無線網絡的各種電子產品也使得學生更容易接觸不良信息。學生由于閱歷不夠豐富,辨別能力有限,更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尤其是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在缺乏有效的信息屏蔽或良好指引的情況下,學生的閱讀具有無目的性和隨意性,學生在接觸了這些不良信息之后,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蠱惑而走上歧途。
此外,遍地開花的輔導機構也不斷蠶食學生的課余時間。每個家長都急于讓孩子成龍成鳳,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成了家長們的信念,于是給孩子們報各種輔導班、藝術班。孩子的考試成績與輔導機構的聲譽及經濟效益是密切相關的,也因此導致輔導機構里的輔導科目主要集中在數學、英語、物化生這些學科上,因為這些科目提分較快,學生考試成績好,輔導班才有好的效益,輔導班不會輔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這樣一來,學生的課余時間又被壓縮掉一部分,閱讀教學的實施空間也進一步被壓縮。
在電視機普及的時代,電視與閱讀的對比討論從未停息過,然而進入手機與網絡時代,這種對比討論反倒銷聲匿跡了。似乎書籍成了過時的產物,而人們對此也心照不宣。但是,應該看到這種變化的實質是紙質的書籍部分的被電子書籍取代,并不是說書籍無用了,閱讀無用了,只是其形態發生了變化。閱讀的作用從未也無法替代,除非人類再次回到口授的教育方式。因此,閱讀在教育中的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這就需要教師承擔更多的對學生的閱讀引導重任。“在書籍正面臨著跟其他的信息來源進行競爭的局面之時,教師的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就是:在這場競爭中使書籍始終成為勝利者”[14]。教師要想在這場主導權爭奪戰中占據主導地位,避免不良信息對學生誘引,引導學生讀一些優秀作品,從而使這些課外閱讀促進學生的智力,道德以及審美的發展。在學校需要教師占據信息引導主導權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而在家里則需要家長負起信息源控制與引導的責任,對電腦、網絡、智能手機進行控制是必要的。在信息泛濫的現代社會,家庭氛圍的熏陶和家長正確的引導更顯得緊迫和重要。
信息時代并不可怕,只要家長和老師共同負起責任,鑄起信息阻隔網,從信息傳播源頭杜絕不良信息對學生的侵染,并對學生的閱讀傾向予以正確引導,就能使學生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使學生在信息泛濫的時代,仍能有效吸收積極的有意義的信息,促進其心智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王承緒譯.民主主義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2.
[2]李乾明.蘇霍姆林斯基的課外閱讀思想[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7(7):42.
[3]語文課程標準.教育部制定.[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2.
[4][5][6][7][8][9][10][11][12][1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353,345,18, 21,101,94,58,403,126,176.
[13]王文悅.信息化時代語文教學發展趨勢的探討[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2:6.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