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明
前不久,筆者收藏到一張民國時期河南信陽“江西老天寶金店”的保單。該保單為雙聯未使用狀態(tài),長27.5cm,寬20cm,有鳳穿牡丹紋飾的標識。根據保單下面的地址進行推斷,該保單應該在1945年到1948年的這段時間,因為1945年抗戰(zhàn)勝利之后,信陽北大街才更名為中山路,并一直延續(xù)至今。到了1948年,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公布《金圓券發(fā)行辦法》等法令,限令民間持有的黃金、白銀向中央銀行兌換金圓券,不少金店因此關門歇業(yè),老天寶很有可能是受此影響。
信陽“江西老天寶金店”開業(yè)時間不詳,牌記為“東記”,店址位于今中山路北,創(chuàng)始人熊啟東,系江西人,曾任信陽五金業(yè)同業(yè)公會會長。清代時期,信陽屬河南汝寧府,經濟不甚發(fā)達。不過到了1902年之后,由于京漢鐵路的開通,這里商貿遂有顯著發(fā)展,北門里和火車站一帶迅速成為當地的繁盛之地。在北大街(今中山路)一帶,形成了比較齊備的金銀制品商店,規(guī)模比較大的金店有老鳳祥、老天寶等。巧合的是,今天這里還有一處老鳳祥在這里營業(yè),只不過這里的老鳳祥跟那個時代的老鳳祥并沒有任何的關聯,因為如今的老鳳祥金店在民國時期叫“老鳳祥裕記銀樓”。
信陽的金店行業(yè)向來分為浙幫、贛幫和本幫。浙幫,一般以浙東人開設的居多,城內以老鳳祥金店為代表;贛幫也稱江西幫,是指原籍江西的金店從業(yè)者,以江西老天寶金店為代表;至于本幫,一般是指本省人開設的金店,規(guī)模較小,不足以和上述金店進行抗衡。民國初期,受國際金價下跌的影響,信陽金店行業(yè)日益繁盛,加之貨幣貶值速度快,貴金屬的黃金制品手飾,受到廣大百姓的歡迎,不少人以購買黃金制品保值,抵御金融風險,如果需要錢的時候再到金店兌換成流通貨幣。
購買黃金時,黃金制品會有相應的戳記,這是未來客戶兌換時的憑證。另外,在購買黃金后,店家還需向客戶提供保單,保證飾品質量,若有問題,允許調換等,并在上面載明產品的名稱、重量。如顧客戴用一段時間后,再賣還給原出售的店家,必須按保單上注明的重量收進,這些保單實際上相當于今天的保修卡。
我們所見到的同時期的一般的保單,多留有一定的空間供人填寫信息,但這張保單卻沒有,更加奇特的是,保單上面還有水印“千足赤金,低潮包換”的字樣。原來,晚清民國通行“低潮包換”的慣例,一些帶成色的款能給予產品的成色保證。這樣做既是防偽,以免別人造假,又是一種誠信經營的承諾。看似買進賣出,金店并沒有多大利潤,那么他們靠什么盈利呢?答案隱藏在這張保單中。從保單下面兩行小字“同業(yè)公議舊金換新貨每兩貼耗金三分”來看,原來贏利點是在黃金制品的舊貨兌換方面,這或許可以解釋我們剛才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