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玲 王軍
內容摘要: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下,我們要承認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相互之間存在著差異,作為教師應研究差異,尊重差異,實施差異教學。
關鍵詞:差異 個體差異 差異教學
新課程實施以來,小學語文教學積極進行改革,在有效備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自主選擇學習方法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嘗試與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但我們現在采用的是班級授課制,這種大集體的教學方式往往無法讓學習困難的學生獲得幫助,還使優等生失去了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只要班級存在,學生的個體差異就存在。
1.那么什么是個體差異,學生都有哪些方面的差異呢
所謂個體差異,也稱個別差異、個性差異,是指“個人”在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點。它表現在“質”和“量”兩個方面,“質的差異”指心理生理特點的不同及行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異”指發展速度的快慢和發展水平的高低”。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1智力發展差異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成長發育從時間上來說是不平衡的,有的早一些,幼年時期顯露才華;有的到中年時期或更晚一些才做出成績。
如大詩人李白“五歲通六甲,七歲觀百家”就是屬于早慧。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40歲才表現出繪畫才能,50歲才成為有名的畫家。所以有些學生在校學習成績平平,甚至很糟,但畢業后顯露才華也是不足為怪的。
1.2表現在學習領域與非學習領域的差異
人先天稟賦的差異、后天環境影響與教育的差異以及本人努力程度的差異,必定會給學生的智力和學習結果帶來差異。因而表現出學習成績上的大分化。一部分人表現出成績優異,一部分人表現出成績一般化,還有一部分人表現出成績低下。
1.3個性特長的差異
學生的差異不僅表現在智力水平上,還表現在個性特長上。而在小學里,成績好的學生有特長,成績差的學生也有愛好和優勢。陶行知先生說“您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2.那么學生間個體差異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多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有的學生非常聰明,一點就透,而有的學生反應遲鈍;課堂上一部分學生踴躍發言,而少部分學生從不舉手發言,有時被老師提問時,他也會緊張地說不出話來。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所謂的優秀生和學困生。那么,年齡相仿的孩子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
2.1對優秀生的分析
優生當然指品學兼優的學生,但在不少老師和家長的眼中,所謂優生更多的是指學習成績拔尖的學生,也被稱為尖子生。而我這里所說的優生,指品德、學習和各方面優于同齡人的學生。教師對優生的愛幾乎是天生的,但我們對優生的認識未必正確而全面。
一方面,他們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以及各種能力對一般學生相對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也存在著他們作為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毛病。近幾年來,不少因承受不了各種打擊而自殺的學生,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我們所說的優生。因此,面對優生,我們在深感慶幸的同時,切不可認為優生教育容易,而應該認識到優生教育的艱巨性、復雜性。
2.2對學困生的分析
就農村學校來說,學生大多來自農民家庭,相當一部分家長由于忙于生計而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學生在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以及學習動機等方面存在問題,學習效果不理想,學業滯后,從而出現厭學、畏學情緒。
主要歸結為:
(1)家庭方面的原因。a.留守兒童。很多年輕的家長外出打工,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帶,這種隔代教育存在很多弊端:過分溺愛,文化程度低,不關注孩子的心理等。b.教育方法不當。要么過分溺愛,要么態度粗暴,或者放任不管,這些極大造成孩子性格扭曲。c.家長行為不當。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可是很多家長的言談舉止粗魯,不能給孩子很好的影響。有的甚至熱衷賭博,無暇顧及孩子,久而久之,孩子漸漸淪落后進生。d.家庭變故。父母離異,疾病纏身,遭遇車禍等,這些變故會使孩子心靈受到極大的創傷,感情失落,使不少孩子漸漸成為學校中的后進生。
(2)學校方面的原因。a.教師的歧視。相當多的后進生,他們從小起就被老師冷落,辱罵,甚至體罰。有的班主任在編座位時,把班級的學困生集中安排在最后,形成班級的“特區”。這種歧視,有的不一定是教師的自覺行為,但后果卻是不但使這些學生喪失了自信,更喪失了自尊,更嚴重的是在他們心中播下了對教師乃至對教育的敵意。b.多次嘗試失敗。有的孩子在失敗中得不到老師和家長的安慰,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久而久之,厭學,導致成績差。
(3)學生個人的原因。a.街頭結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b.身體狀況欠佳。c.先天或后天的智力原因。
外在和內在的諸多原因造就了千差萬別的學生,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有不同表現,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采取差異教學。差異教學不僅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更要面向全體學生,它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能以自己的方式謀得自身的最佳發展。
3.成因分析
學生間差異這么大,差異教學勢在必行,而在我們的課堂上卻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課堂上教師只關注整體教學任務的完成,忽視個體學生發展;課堂上好學生唱主角,學困生只是陪襯;作業練習整齊劃一。
究其原因,主要是:
3.1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不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如何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特別是如何去關注那些個體差異生,使他們的身心和諧健康發展也成為我們實施教學的關鍵。我們教師必須在遵循教育規律的情況下,打破統一的模式和傳統的做法,去關注每一個學生和每一類學生,為所有的學生創設一個表現自己才能的舞臺,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是新課程的理念,也是我們教師最基本的職責。
3.2語文教學的現狀
(1)大班額。我國目前采用的還是班級授課制,主要依據是同年齡的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大體相同。幾十個學生由于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各種因素影響,他們在語文學習方面的習慣、方法、興趣等方面差異很大,即使同一個學生不可能一成不變,大集體式的班級授課制教師如果以同樣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要求以及教學模式去培養學生,勢必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一方面,使一部分學生的個性需要得不到滿足,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成為教育的犧牲品。另一方面,使優等生得不到超前發展,中等生受忽略。加上有的老師或學校在教學和管理過程中偏愛優秀生,冷落或打擊那些學困生,致使學生素質兩極分化,差距越來越大。
(2)應試教育的結果。應試教育的陰影下教師實施的課堂教學缺乏靈活性、自主性和獨立性,采用“一刀切”的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評估標準,無視學生的差異,批量生產統一規格的“產品”,忽視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忽視每個學生自身興趣、能力等發展的不平衡。教學中教師不能正視學生間的差異,訓練缺少針對性和層次性。致使學生處在一種狹小的學習空間,淪為缺乏個性、缺乏創新的僵死知識的儲存器,并無奈地接受煩瑣的標準化試題對僵死知識“復制”程度的檢測,從而嚴重抑制了靈性思維和創新智慧的發揮。這與新課標倡導的“面向每一個學生,促使人人成功”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3.3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強
“丟掉一個后進生,對一個家庭來說,將是丟掉一代人。”雖然我們不可能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優等生,但是我們本著對學生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可以努力提高最后一名的含金量。我們堅信:“成長比成績重要,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長就有成績,成人就能成功”。人是有差異的,社會的發展進步需要各個層次的人才,尊重差異,使每個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是語文教師肩負的使命。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不可重復的、無法替代的個體,這種差異和獨特是每一個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正視學生的差異,善待每一個學生。一個目標,一個模式,一個規格,培養不出拔尖人才。人才是各種各樣的,社會的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人才的廣泛性幾乎滲透到大千世界。因此一定不能忘記差異性教育。
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做到正視差異、利用差異、消除差異,使每個學生得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要而棘手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華國棟.《差異教學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9年出版.
[2]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年出版.
[3]徐世貴,董瑋.《有效教學難點突破與教學對策》,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
(作者單位:安徽省六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皋陶學校;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獨山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