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瑩
近些年來,到公證處辦理遺囑公證的老人逐漸增多。但是,有些老人雖然提出了辦理遺囑公證的要求,卻已經沒有辦公證的能力。
老人能否做公證 與年齡文化無關
在一般人看來,辦不了遺囑公證,應該是那些歲數很大,文化程度不高,臥病在床不能自理的老人。北京市長安公證處業務五部主任武軍解釋說,實際上,能不能做公證最決定性的因素是老人神志是否清楚,有無明確的認知能力和意志,與老人的年齡、文化程度甚至口音重不重都沒有明顯關系。
不久前,武軍剛給一個96歲的老人辦了遺囑公證。這位老人的老伴得了阿爾茲海默癥,所以無法與老人一起辦理遺囑公證。二老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兒子還是殘疾人,但老人卻沒把自己的遺產留給他。當被問及原因時,老人說:“我看過法律了,他有工資,不用我負擔。再說她媽媽那一半房產他還有法定繼承權。”老人想把自己的遺產都留給大女兒,他解釋說:“誰付出的辛苦多,誰理所應當多得。”武軍說,雖然歲數大,但明白事理的老人完全可以辦理公證。
知道吃喝拉撒 并不代表不糊涂
不過,在申請辦遺囑公證的老人中,確實不乏已經糊涂的,要處分房子,卻連門牌地址都說不清的人。
“有的老人從表面上看不出來什么問題,但是忘性特別大,聊著聊著就扯別的去了。”武軍介紹,有的老人一開始說得好好的,要把哪套房子給哪個孩子。然后突然問公證員,“哎,這是哪啊?”公證員以為她開玩笑呢,驚詫地反問:“這,這不是公證處嗎?”“哦哦,我都忘了。”老人不好意思地繼續話題。再聊一會兒,又冒出一句:“呦,你是誰啊?”
還有的老人,已經無法表達處分財產的意愿。公證員問:“房子給我行嗎?”“行。”老人居然特別痛快地答應了。
武軍表示,在老人有無立遺囑能力的問題上,家屬的認知和理解有時是存在偏差的。有的人認為,老人餓了知道要吃,渴了知道要水喝,就是神志清楚。但是,訂立遺囑是個嚴肅的法律問題,僅僅知道吃喝拉撒并不意味著就能夠得上辦理遺囑公證的要求。老人起碼要能夠非常明確并正確表達自己的財產狀況,想留給誰的意愿,以及這樣安排的原因才行。
為敷衍子女做公證 見公證員裝糊涂
在那些辦不了遺囑公證的老人中,一些是真糊涂,也有不少是裝糊涂的。
有一位90多歲的老爺子,膝下一兒五女,名下財產也不少。老大覺得自己是唯一的兒子,理應繼承父親的全部遺產,便以空氣好宜居為由,將老人“轉移”到郊區居住,其他幾個女兒都不知道父親的行蹤。
兒子向公證處預約上門辦理公證,可見了公證員,老人始終不說正題。一被問到房子要給誰,就跟公證員打岔。
公證員看出不對勁,直截了當問老人:“您讓我們干嘛來了?”老人樂呵呵地說:“請你們來玩玩啊,我們這兒農村,空氣好。”一聽老人說玩玩,公證員馬上明白了,老人這是揣著明白裝糊涂呢。
接著,公證員拿出老人大兒子自稱是老人手書的遺囑給老人看,老人瞥了一眼,不屑地說:“這都什么亂七八糟的。”
公證員又反問老人:“那今天咱們就做不成公證了吧?”老人“嗯”了一聲,臉上露出謎之微笑。
裝糊涂的老人照樣做不了公證,因為那根本不是他們的真實意愿。他們只是因為無法調和家庭矛盾或者受到子女的壓力等,被迫來做公證。
“這些老人見到公證員,有默默不語型的,有閃爍其詞型的,有暗自流淚型的,反正都表現出不想做的態度。”武軍說,公證員看透之后,也不會給做公證。
那么公證員如何判斷老人的狀況?“靠問答設計,拉家常。了解老人的基礎疾病,能判斷他有無影響認知能力的疾病,通過耐心細致地拉家常,可以看出老人的記憶、表達情況等等。”武軍介紹,公證處還會邀請司法鑒定部門的專家來給公證員培訓,傳授一些判斷行為能力上的技巧和方法。很多老人沒有認知能力,或者并非真心想辦遺囑,都是公證員靠不厭其煩地拉家常發現的。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