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馬云無人售貨商店的推出,這個當代經營奇才再次引爆人們的眼球。其實,在民國時期也有不少像馬云這樣的草根經營奇才,他們靠著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推出一個個經營奇招,贏得了商戰的勝利。
王寬誠“收廢紙”暴富
王寬誠曾創造了購買廢港幣發大財的神奇。王寬誠少年時曾在紙行當過學徒,后來,他去了上海,開始時經營面粉業,后來逐步涉足口岸貿易、金融及輕工業,很快致富,到了1937年的時候,他在上海開設了自己的維大華行,顯赫一時。
抗戰爆發后,王寬誠被迫將事業的重心轉往香港。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后,駐港日軍強迫市民使用“軍用票”,停止使用香港匯豐銀行發行的鈔票,港幣頓時形如廢紙。機遇是給有心人的最好禮物。手上握有一些港幣的王寬誠就問一個英國商人,將來日軍戰敗,英國人收回香港后,匯豐之前發行的鈔票是否還能流通。那個英國人肯定地說:“英國人最講信譽,匯豐鈔票,到時十足兌現,毫無疑問。”王寬誠對這個英國人的回答深以為然,立即委托他人借口為一家紙廠采購造紙原料,秘密收購港幣。
日本投降后,匯豐很快恢復了營業,之前發行的港幣,自然恢復流通,而庫存的現鈔竟一時不夠供應,新鈔又來不及印刷。此時,王寬誠將這幾年按廢紙價收購的巨額港幣乘機出手,收購了大量物資。匯豐銀行得知王寬誠手里存有大量的港幣,就以股票換取了他手上的一部分港幣,并請他做了董事和行政負責人。這一來王寬誠不僅成了富豪,而且一舉進入匯豐銀行領導層,這是創歷史的記錄。
“曹大把”薄利多銷
湖北武昌清末民初著名的曹祥泰商號,它的創始人是曹南山。曹南山幼年時家境貧困,只讀過兩年私塾。他的父親早逝,他十三歲就擔負起養家糊口的責任。多虧左右鄰居幫助,湊了點本錢,教他炒熟蠶豆,提籃上街零賣,賺點錢養家。
那時,買炒蠶豆的多是家庭婦女和小孩,曹南山為了討好她們,凡是買他蠶豆的人,他總是抓一大把,數量比別的小販多,生意也就比別的小販好,久而久之,人們都叫他“曹大把”。多賣必然多賺,曹南山逐漸有了積累。1912年的六七月間,來武昌的西瓜船一只接一只,但是逢上了陰雨連天,西瓜竟無人要。賣主怕瓜放久了會爛掉,急于脫手,要價極低,等于白送。當時,曹南山認為久雨必晴,晴后必熱,熱后必能賣出好價錢。于是,他只花了幾串錢,就買進了兩船西瓜。沒過幾天,果然放晴,天氣一下子變得酷熱。西瓜由幾個錢一斤,漲成幾十錢、百多錢一斤,就這一次他就賺了四百多串錢。
從這些買賣中,曹南山悟到了兩條道理:一是要從長遠著想,講信用,薄利多銷;二是測準市場需求,組織貨源,并以銷定進,盤活資金。就這樣,曹南山依此經營之道,抓住時機,陸續把經營項目擴大到雜貨、鐵器、糟坊、米店等多種項目,并辦了工廠,還開了錢莊,曹祥泰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劉少波廣告擊敗對手
1936年,天津正興德茶莊的生意正是如日中天,紅紅火火。可是不知為啥,老板與其手下總賬劉少波、廣告主任、采辦、推銷員等產生了矛盾,這幾位氣不過竟然集體辭了職。這還不算,這幾位辭職后,憑著多年的經營積累,集資三萬元,由劉少波任經理,在正興德竹竿巷總店的對面,開辦了成興茶莊,公然與正興德對著干了起來。劉少波帶領他的團隊,精誠團結,銳意改革,重質量,守信譽,尤其是加強了廣告攻勢。當時,津門小梨園演出很火,他們想辦法把廣告打進了這里。他們在小梨園的桌圍上做文章,做成成品桌圍贈送給小梨園無償使用。桌圍是繡花錦緞,醒目精美,上面還繡了演員的名字,下綴“成興敬贈”。
他們還打進了電影院,開片前,經常映出成興袋茶的廣告。再一個就是,當時電話機的話筒時興包紅綢,為的是衛生,成興就特制紅綢,免費分發,上印“電話購茶,隨時送到,成興茶莊敬贈”,因此,人們拿起話筒,就見成興。一時間,成興盛譽滿津門,廣告宣傳無孔不入。旅店、浴池、茶攤、街頭巷尾雜貨鋪,甚至日歷上,無處不有成興袋茶。成興的生意日漸紅火。這場曠日持久的茶葉商戰,歷時二十個春秋,結果是:成興資本發展到四十八萬元,是創業之初的十六倍;而正興德卻因因循守舊每況愈下,資產減少了三分之一。
(摘自《財經界·管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