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江
1945年,美國人首次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引爆兩顆原子彈,蘇聯緊隨其后,在1949年成功引爆了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與此同時,為了確保在萬一遭受核打擊時不喪失指揮能力,美國也曾在地下悄悄修建了“備份白宮”和“備份五角大樓”……
2001年“9·11”事件發生后,當時坐鎮華盛頓白宮的是美國副總統切尼,飛機撞擊世貿大廈之后,他就進入總統緊急作戰中心(PEOC)。總統緊急作戰中心是位于白宮東翼地下深處的一個加固掩體,可以抵御一枚小型核彈直接命中。據說即便白宮整體被夷為平地,這個地下掩體仍能毫發無損。掩體可以在沒有任何外部補給的情況下支撐一個星期,里面有一整套獨立于白宮的指揮與通信系統。與之相比,美國還有一個更神秘的“國家預備軍事指揮中心”。這個主要由花崗石構成的地下設施群,20世紀50年代就建成投入使用,一旦爆發全面核戰爭,白宮和五角大樓被摧毀后,這里將承擔起美國國防部和總統棲身、指揮的雙重角色,因此它又有“地下五角大樓”之稱。
據悉,整個指揮中心位于厚達300多米的花崗巖層下,四通八達的坑道猶如城市的街巷,各種生活設施應有盡有,坑道里的空氣是通過隱蔽的通氣口抽進去的,整個指揮中心至少可以容納3000人,儲備有可供所有人享受半年的食品、水和生活必需品。
在冷戰高峰期,普通美國人也開展了“深挖洞,廣積糧”的運動。不少美國家庭在恐懼的驅使下,出資在自家的后院興建各種各樣的“防輻射避難所”。
艾森豪威爾任美國總統期間就倡議民眾在自家的后院修建地下室,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全面核戰爭,還推出了相應的免稅政策,動員民眾主動修建地下室,充當核戰避難所。同時,美國民防部門開始向民眾派發各種工程手冊,并加以指導。一時間,美國家庭興起了“在后院挖坑建避難所”的風潮,幾乎每家每戶在周六周日時都會動員起來,在后院大興土木。
不過,到肯尼迪上臺執政后,他認為民眾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政府開始在國內大規模修建能夠抵御核爆后核輻射侵害的避難所。這些避難所通常位于大型建筑物的底層或者中間樓層,規模足以容納數百人。當發生核爆后,民眾可以進入到這些避難所中求生。按照政府的標準,在避難所內部存放有大量的補給品,足以讓避難的民眾至少堅持兩個星期。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