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巨頭會晤商討蘇聯命運
1991年“8·19事件”(注:1991年8月19~21日,由蘇共強硬成員發起的企圖廢除總統戈爾巴喬夫并取得對蘇聯控制的一場政變,政變以失敗告終)后,整個國家陷入混亂,各種分裂勢力異常活躍。隨著各加盟共和國紛紛宣告獨立,蘇聯大廈搖搖欲墜。
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等人開始籌劃用一種新的體制代替蘇聯。經過一番準備,葉利欽和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決定與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舒什克維奇一起,舉行三個東斯拉夫國家領導人會晤,來商討蘇聯的最終命運。
12月7日,葉利欽一行來到位于白俄羅斯別洛韋日國家公園深處的“維斯庫利”政府別墅,見到了以克拉夫丘克總統為首的烏克蘭代表團。
晚上7時,三個代表團共進晚餐。然而在餐桌上,葉利欽和克拉夫丘克展開了激烈的交鋒,火藥味頓時充滿了整個房間。
葉利欽首先講話。他說,舊的聯盟已經不復存在,應該建立一個新的東西。他還從共同的歷史、友誼、經濟的緊密聯系,來闡述聯合的必要性。
但坐在葉利欽對面的克拉夫丘克緊鎖雙眉,堅決不同意建立任何新的聯盟。
兩人的舌戰進行了一個多小時。晚飯快結束時,眼看對話進入死胡同,一直沒有發言的烏克蘭總理福金打破了沉默,情況終于峰回路轉。
福金采取迂回戰術,大講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血緣關系、兄弟團結。他利用祝酒詞和詳盡的蘇聯經濟數據,非常得體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是如此緊密,誰也離不開誰。
克拉夫丘克的態度終于變軟,“既然大多數人主張簽署條約,也許我們確實不應分道揚鑣,相互走得太遠。”
會談終于走上了正軌,各方同意結成聯盟。
5人7小時制定條約草案
在葉利欽回房間休息的同時,蓋達爾(俄副總理)、沙赫賴(俄副總理)、科濟列夫(俄外長)、米亞斯尼科維奇(白俄羅斯副總理)和克拉夫琴科(白俄羅斯外長)來到蓋達爾的房間,準備草擬文件。由于烏克蘭代表團遲遲不派人來參加,5個人決定先干起來。
5個人首先確定了“文明離婚”的大原則。他們認為,蘇聯就像一個合住的大屋子,大家分手時不要摔器皿,也不要打架,要無愧于子孫后代;要文明地分家,盡量不破壞統一的能源、運輸、通訊等體系;不實行簽證制度。
大原則確定后,他們開始考慮條約的名稱,由于存在意見分歧,條約幾易其名,起初定為《關于建立歐亞國家聯合體原則的協議》,接著改為《關于建立民主國家聯合體的協議》。(注:第二天,根據烏克蘭代表團的建議,最終定為《關于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協議》,又稱《別洛韋日協議》)。
接著,5個人陷入了沉默,他們苦苦思索,誰也不知道該條約應如何開頭。沉默了一會,克拉夫琴科說,首先必須寫出當前的形勢。他在一頁稿紙上寫道:“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作為一個國際法主體和地緣政治現實已不存在。”接下來商討的是條約的具體條文。
蓋達爾建議,沒有必要發明什么新東西,可以參考已有的法律文件,例如俄羅斯和白俄羅斯1990年11月簽署的雙邊關系條約。他把隨身攜帶的該條約文本拿了出來。當時,房間里既沒有打字機,也沒有電腦。蓋達爾手拿文本,開始口述,其他人用筆在稿紙上記錄,并把雙邊關系改成多邊關系。
草擬協議的工作進行了7個多小時,一直到翌日凌晨5時才結束。協議確定了合作的基本范圍,包括經濟、政治、軍事、運輸等問題。
此時,全蘇聯仍在睡夢中,只有在“維斯庫利”別墅的人知道,一個新的政治組織“獨聯體”即將來臨。
(摘自《紀實·半月談》、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