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趙禎在1022年登基后,外部,西北的西夏逐漸強盛,北鄰遼國虎視眈眈;內部,張海、郭邈等農民起義一呼百應,吏治腐敗無能。內外交困的仁宗不得不考慮改革了。此際,他想起了范仲淹。
此時的范仲淹已經50出頭,幾上幾下,歷盡坎坷。但由于他清正廉潔,擔任地方官政聲卓著,尤其是在陜西前線率領軍隊遏制了西夏攻勢,聲望越來越高,諸多官員稱他是圣人。
很快,范仲淹寫出了《答手詔條陳十事》上交仁宗,仁宗以此為基礎開始改革,即“慶歷新政”。而新政的重點,是干部制度改革。
宋代當官的路子五花八門,除科舉外,還有門蔭、納粟等途徑,導致冗官太多。每逢重大慶典、祭祀等時刻,為顯示皇恩浩蕩,皇帝會當場大批量批準干部子女或親屬、門人當官,此即門蔭。有的干部子孫還是吃奶的孩子,也封了官。政府擴充軍備、疏浚河流乃至賑濟救災,富人出來交錢交糧,也可以封個一官半職,此即納粟。
范仲淹對此深惡痛絕,他首先起草《任子詔》等重要文件下發,限制干部子弟世襲當官。這為北宋官場輸入了活力,但家人被斷了官路的官僚們不斷向仁宗懇求恢復舊制,用各種理由向仁宗施加壓力。
一些大太監仗著大內威勢,私自占據首都一些地區和很多肥缺單位的一把手位子,頤指氣使,十幾年不讓位。范仲淹、富弼和韓琦等主張改革,把這些地區領導人的任期定為3年。
同時,范仲淹派能干的官員明察暗訪各級各地官員,發現和提拔有才干的官員,處分庸吏貪官。范仲淹每看到據實調查的報告,就大筆一揮,把貪腐官員的名字抹掉。富弼說:“一筆勾了他容易,可你知道不知道他全家都在哭!”范仲淹的回答成了歷史名言:“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意思是一家哭總比萬家哭強。
(摘自《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