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明
蒙元帝國崩潰后,國際格局面臨大動蕩、大改組,亟需出現一種能夠制約混亂國際秩序的力量。此時新建立的明王朝,面臨著陸上北元勢力的活動和海上倭寇的侵擾。明太祖從建國之初就萌生了新的國際秩序思想,并由此導向不依靠武力建構和平國際秩序的外交理念。
洪武初年的“不征”思想
洪武四年(1371年)九月,明太祖在奉天門召集臣僚,鄭重宣布了他的外交和國際秩序理念,可以視為其外交思想成型的最早時間。他首先宣布,海外國家“有為患于中國者,不可不討”,顯示出維護國家安全的堅定立場。但是對于那些沒有對中國造成威脅的國家,中國也決不輕易興兵討伐。
“不征”的構想,孕育于明朝建立之初。明初出現了對征伐戰爭的深刻反省,構建起一個堅持和平外交的框架和平臺。在明太祖的外交詔令中,“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外交理念體現得非常普遍,這也為明初社會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奠定和平外交基調
明初“不征”的構想,在洪武末年落到了實處,將十五個“不征之國”定型為持久化的國策,形成了國際關系調整后國際秩序的新常態。
一般來說,征服和擴張是帝國的特質,以“不征”為特征的明代對外關系理念,在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標志著古代中外關系出現了新的模式和新的特征,更成為古代中外關系史上一個引人注目的拐點。
明太祖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將修訂完成的《皇明祖訓》刊布于世,他在《首章》中表述的對外關系“不征”的理念,也成為有明一代帝王的金科玉律和明朝子孫后代必須遵行的基本國策。
為了讓子孫后代明確世代不與交戰的國家,即明太祖所說的“不征諸夷國”,他還在《皇明祖訓》中按照方位,將各國名開列于后:“東北:朝鮮國。正東偏北:日本國(雖朝實詐,暗通奸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正南偏東:大琉球國(朝貢不時,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學讀書,禮待甚厚),小琉球國(不通往來,不曾朝貢)。西南:安南國(三年一貢),真臘國(朝貢如常,其國濱海),暹羅國(朝貢如常,其國濱海),占城國(自占城以下諸國,朝貢時內帶行商,多行譎詐,故沮之。自洪武八年沮至洪武十二年,方乃得止,其國濱海),蘇門答臘國(其國濱海),西洋國(其國濱海),爪哇國(其國居海中),湓亨國(其國居海中),白花國(其國居海中),三弗齊國(其國居海中),渤泥國(其國居海中)。”
以上十五國,除了小琉球當時是指臺灣,不在外國之列,這些國家基本上都是在明朝周邊的東北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古代國家,大多是通過海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有著悠久的交往歷史。明太祖當時把這些國家都作為需要與之交往,但是不可出兵征伐的“不征之國”,由此奠定了明朝整體的和平外交基調。
(摘自《領導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