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者綜合征”又叫作“冒名頂替現象”“騙子綜合征”,最早在1978年被兩位臨床心理學家提出,用以解釋出現在成功人士身上的獨特現象。
這里所說的“成功人士”的定義非常廣泛,可能是成功的企業家、名牌大學的學生,甚至可能只是一個小比賽的獲獎者。他們無法將這些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認為只不過是碰巧、誤會,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別人識破自己是個“騙子”的事實,并因此感到惶恐、焦慮。即使事實證據說明他們確實具有優秀的能力,但他們還是認為自己只是運氣好,其實名不符實。而且,這些人通常非常努力工作,因為他們想避免被人發現自己是個“冒牌貨”,而努力工作會帶來更多的掌聲,讓他們持續陷于恐懼的輪回中。
上世紀80年代初的調查研究指出,每五位成功人士中,就有兩個認為自己“才不配位”。另外,還有研究發現,70%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自我懷疑。就連偉大的愛因斯坦,也曾經表現過這樣的癥狀。在愛因斯坦逝世的前幾年,他曾多次向朋友吐露心聲:“我一生的工作被人為夸大了,這讓我感覺極其不自在。我總是把自己看作一個無意的騙子。”
“冒牌者綜合征”得到了許多心理學家的重視,它并不是一種精神疾病。而與“冒牌者綜合征”相反,還另有一種名為“達克效應”的認知偏差。它在1999年由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們首次在實驗中觀察到。它意味著能力缺乏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達克效應”則屬于認知缺陷的一種,可能會造成不恰當的心理反應和想法。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