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九

2009-10賽季的時候,菲尼克斯太陽隊的中鋒阿馬爾·斯塔德邁爾戴著護目鏡在球場兩端來回奔跑,他必須努力跟上隊友們的速度。那時候距離他們的前任主帥麥克·德安東尼離職已經兩年了,但太陽隊的“7秒進攻”并沒有改變,球員們在球場上迅速移動,迅速出手,總想用最快的速度完成進攻回合,這讓小斯塔德邁爾有些跟不上節奏——而且他在很多進攻中連球都摸不到。
“教練,你們到底想讓我干什么?”在一次暫停的時候,他問當時的主教練阿爾文·金特里,“我只是個誘餌嗎?或者你想讓我像卡爾·劉易斯那樣在球場兩端跑來跑去?我用不用去換條小短褲啊?”
“冷靜點,阿馬爾,”金特里說,“你會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的。”
小斯塔德邁爾的抱怨并不奇怪,他在球場上來回沖刺,有時候連續七八個回合都碰不到球,對于一位全明星中鋒來說,這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挫折感。可是,他在大多數時候都非常享受這種打法——他在菲尼克斯效力超過七個賽季,最后六年在比賽中的使用率都低于全隊第四位,關鍵是,他是一位頂級中鋒。如果你帶著這樣的問題去問問聯盟中的大個子們,得到的回答多數都是尷尬的微笑 。
“我們會在球場上跑出自己的節奏,”小斯說,“雖然我不一定會在進攻中觸球,但其他的隊友卻能獲得更好的投籃機會。”
在20年前,NBA的比賽還不是這樣。當時的中鋒或大前鋒會在控球后衛持球過半場的時候直接扎到內線,高舉雙手等著隊友把球吊進來,在低位完成進攻,在很多情況下,他們都是進攻的核心,有些時候,他們會拉到三分線附近,和隊友完成擋拆。
但在2004-05賽季開始之前,這一切都已經改變了,因為太陽隊擁有小斯塔德邁爾,而他們又剛剛得到了史蒂夫·納什,麥克·德安東尼的戰術終于有了實踐的機會。
“在我們的第一個賽季中,每個人都開始喜歡這種全新的比賽方式,我們花了大半個賽季來熟悉全新的戰術。”納什說,“你可以在我們的進攻中看到速度和分享,每個人好像都想要把投籃的機會讓給隊友。我的隊友都非常無私——斯塔德邁爾、肖恩·馬里昂、喬·約翰遜、昆汀·理查德森——每個人都是完美的轉換器。”
在那個賽季,太陽隊在每場比賽中平均要打出98.6個進攻回合,在德安東尼作為主教練的第一個完整賽季中,他的球隊取得了62勝。雖然當時的聯盟依然流行以內線為主的陣地進攻,但太陽隊已經成為了先驅者,可能當時沒人發現,但當14年后,火箭和勇士在西部決賽中上演一場緊張得讓人窒息的大戰之后,或者說從勇士隊2015年開始用總冠軍引起世界的重視時,我們才開始回溯歷史,重新定義德安東尼和納什時期的那支太陽隊。
時至今日,太陽隊的“7秒進攻”已經成了NBA教練戰術的一部分,很多球隊都會把轉換中的快攻作為一種進攻手段,當時他們場均98.6回合的進攻排名全聯盟第一,而現在只能排在第19位了。
在這之間的十多個賽季中,NBA一直在慢慢發生變化,他們改變了慢條斯理的進攻風格,開始重拾上世紀90年代那種瘋狂、快速的進攻。而比賽規則的變化也讓進攻的節奏更快,球員的移動和球的傳遞也更多了。這里有傳統的繼承,也離不開創新和意外,所有人好像都在努力改變比賽的方式,從制定規則的NBA工作人員,到那些球場上的運動狂人,再到堅持自己風格的主教練,都想利用速度來改變NBA的格局。

在如今的聯盟中,很少有后衛能像上世紀90年代的馬克·杰克遜那樣,在籃下背身單打了。

2004-05賽季場均進攻回合數

2017-18賽季場均進攻回合數
這一切,都源自2005年那支太陽隊帶來的改變。而在那之前,NBA的比賽甚至開始簡化到有些“丑陋”。
2001年初,太陽隊總裁杰里·克朗杰羅和前任NBA總裁大衛·斯特恩在紐約進行了一次會面,他們討論的問題是如何解決NBA比賽面臨的瓶頸。當時,NBA比賽的場均得分降到了1955年以來的最低點,全聯盟的平均命中率是44.3%,這也是1969年以后的最低數據。
“那時候的NBA比賽已經成了真正的身體較量,球員之間的肢體接觸太多了,這讓比賽的節奏變得很慢,許多技術型球員根本無法展現自己的實力。”達拉斯獨行俠隊的主教練里克·卡萊爾說,“我們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刻。”
依據傳統,想要改變比賽規則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官方首先要征求教練和球隊管理人員的意見,然后由NBA比賽委員會來進行評估和審核。可當時克朗杰羅認為改變規則已經刻不容緩,作為前任比賽委員會主席,他們必須“拯救”日漸乏味的比賽,挽救不斷下滑的收視率。于是斯特恩組建了一個“臨時比賽委員會”,并委任克朗杰羅為主席,做一些實質性的工作。
“當時的比賽陷入了掙扎,”克朗杰羅說,“很多進攻都是在防守者的阻隔下完成的,沒人會認真制定防守策略,進攻端一片混亂,防守者可以任意用手臂阻擋進攻者,油漆區里總會打得人仰馬翻,力量更大、更強壯的人會占據優勢。”
在1987-88賽季之前,NBA比賽的常態就是場均100個進攻回合,但除了上世紀80年代早期的短暫上升之外,比賽的節奏一直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1961-62賽季,NBA比賽的場均進攻回合數達到了107.7次,正是在那時候,威爾特·張伯倫和奧斯卡·羅伯特森分別拿到了場均50.4分和場均三雙的成績。到了1997-98賽季,邁克爾·喬丹第二次退休之前,場均進攻回合是79.7次,降幅達到了26%。
為了做出改變,克朗杰羅找到了自己的導師皮特·紐維爾,這是一位籃球知識豐富的傳奇教練。克朗杰羅邀請紐維爾到了菲尼克斯,在太陽隊比賽之前,他們進行了一次會談,克朗杰羅把自己的意圖告訴了紐維爾,紐維爾二話不說,回到酒店就開始了工作,第二天,他拿著一篇六頁的提綱回到了克朗杰羅的辦公室,闡述了自己的想法。
在經歷了幾天的討論和思考之后,克朗杰羅和紐維爾的計劃逐漸成型,他們帶著自己的方案找到了許多NBA的重量級人物,包括杰里·韋斯特、韋恩·恩布里、杰克·拉姆齊和羅德·索恩。他們聚集在亞利桑那州的斯克茨戴爾,召開了第一次正式的討論會議。
經過臨時委員會的研究之后,新的規則出臺了。在新規則中,在進攻中通過半場的時間從10秒減少到了8秒(克朗杰羅本來建議的是7秒),在防守中允許聯防,而且防守者可以在進攻球員通過罰球線后用手臂與其接觸進行防守。同時,新規則還出臺了“防守3秒”規則,禁止防守者長期停留在籃下。
在5月,克朗杰羅在芝加哥舉行的NBA選秀抽簽大會上收到了一些教練的反對意見,他們擔心比賽變成沒有對抗的投籃大賽。“我告訴他們,你們最好給自己找個好投籃教練。”恩布里說。
在正常情況下,主教練們確實有資格對聯盟的規則提出不同的意見,但這一次,規則改革卻是勢在必行了。在那年秋天,新規則正式生效,對于那些抵制和反對意見,克朗杰羅相信他們終有一天會發現這是一項有利于聯盟發展的舉措。
“非法防守規則確實導致了比賽節奏變慢,”2001年在底特律活塞隊開始主教練生涯的卡萊爾說,“防守3秒對比賽的影響造就了今天的籃球比賽,無球跑動和傳球更多了,創造空位投籃也成了主教練強調最多的戰術,而對那些偉大球員來說,他們可以在比賽中吸引包夾,對進攻的影響力也更大了。”
在上世紀90年代,NBA的許多進攻都是由中鋒完成的,那些肌肉棒子通常要在籃下用盡全身力氣爭搶位置,一旦他們接到了球,就要面對無數像鋼條一樣的手臂來攔截。卡萊爾說,當他在印第安納步行者隊擔任助理教練的時候,曾經對馬克·杰克遜防守尼克斯隊的查理·沃德時的姿勢記憶猶新——這兩位身高分別為1.88米和1.85米的后衛在內線貼在一起,都降低重心、半蹲著身子,就像是在打橄欖球一樣。
但在近20年來,很少有球員像馬克·杰克遜那樣在低位背打了——就連中鋒們都不那么干了——NBA的比賽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比賽之所以會發生變化,就是因為這種打法的效率越來越低,那些喜歡在低位背打的球員總會面對防守者的夾擊和補防,”勇士主教練史蒂夫·科爾說,“在不斷的掩護之下,你可以輕松擺脫防守者。在我們的比賽中,你可能看過很多次這樣的場景——斯蒂芬·庫里在大個子的掩護下向內線突進,德雷蒙德·格林從弱側把防守者吸引到他身邊,庫里就會跑向弱側,此時,格林就占據了低位。”
這種戰術體系在2001年聯盟剛剛更改規則的時候非常奏效,直到今天,球星們依然可以吸引夾防,給其他隊友制造4打3的機會。這樣做的效果就是大個子們的作用降低了,即使像賈巴爾、奧拉朱旺和尤因這樣的優秀中鋒,放到今天可能都要在進攻中扮演擋拆者的角色——他們必須為詹姆斯、保羅、庫里和哈登們制造投籃機會。在2018年,這種方式更容易讓對手的防守失效,而且投手們的射程越來越遠,投籃能力也越來越強。大個子們也開始開發自己的外線投籃能力,低位進攻越來越少,而比賽的節奏也越來越快。
經過了幾個賽季的“磨合期”之后,新規則對NBA的影響變得越來越明顯。2001-02賽季和2002-03賽季,比賽的速度略有上升,在2003-04賽季,比賽節奏再次變得緩慢,到了2004-05賽季,聯盟對防守者的限制越來越強,后衛們終于可以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來處理球了。
“從那時開始,幾乎已經淡出人們視野的控球后衛們又回到了比賽中。”克朗杰羅說。
而最大的受益者,顯然正是簽下了納什的太陽隊。
在2004年的圣誕節,太陽隊取得了23勝3負的戰績,他們取得了兩波九連勝,只有四場比賽的得分少于100分。雖然他們的大多數球員都沒有進入輪換名單,但這卻是一個最優秀的集體,每個人都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快樂籃球。實際上,納什在夏季訓練營中就讓自己的隊友們感受到了他MVP級別的組織能力。
“你知道自己應該怎么打球,”小斯塔德邁爾說,“每個人都能獲得得分機會,作為球員,每個人都喜歡得分,當所有人都能從得分中獲得快樂時,比賽就會變得更好。每個球員都會早起訓練,就連最枯燥的投籃練習都變得不再乏味了,因為這能給我們帶來勝利。”
雖然太陽隊的核心是新來的納什,但球員們卻迅速建立了友誼,他們會定期聚餐,在一起品嘗葡萄酒,雖然這不會對比賽產生直接的影響,卻能培養他們彼此的默契和信任,很多人都相信,那支太陽隊在球場上的默契程度是當是聯盟中最好的。
對于一些球員而言,速度其實并不是比賽中的第一追求,但在每一個時代,都有人利用自己的不同特質來改變籃球運動的方向,并且為自己的球隊提供吸引具有吸引力的比賽環境,來招募更好的球員。一支球隊能吸引球員加盟,有很多因素,除了比賽的風格之外,訓練設施、球迷市場、球隊的氛圍也都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認為一支球隊吸引人的部分有很多,”費城76人隊的主教練布雷特·布朗說,他在本賽季將球隊帶到了東部第四位,“你不是大學教練,不能指望著職業球員們完全依靠自覺性和熱情來比賽,這是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更多的進攻回合會帶來更多的得分,而數據的上升會讓NBA球員們感到高興。

近五個賽季NBA 7秒內三分球命中率

“這很容易解釋,”現任鵜鶘主帥的金特里說,他的球隊在本賽季的進攻回合排行榜上排名第一位,“這樣的改變會讓NBA球員的場均得分從18分上升到21分,對于聯盟而言,場均得分高于20分,這是一個很不一樣的概念。”

德安東尼得到了納什之后,才更加相信自己的戰術能夠取得成功。
2003-04賽季,聯盟進攻最慢的球隊是波特蘭開拓者,他們的球員場均得分是18分。在2004-05賽季,他們的場均得分上升到了19.5分,球員們的效率和角色也發生了變化。太陽隊的變化更加明顯,小斯塔德邁爾在2003-04賽季的場均得分是20.6分,在納什到來后的第二個賽季,他的場均得分上升到了26分。
“這就是我們成為聯盟的公敵的原因,我曾經聽到有人質疑為什么納什會連續兩年成為MVP,”金特里說,“在人們看來,太陽隊的戰績是團隊努力的結果,可人們卻沒有注意到一件事情——在納什和理查德森到來之后,我們的戰績從29勝上升到了62勝。”
在上世紀的90年代,控球后衛還是球場上的主導者,教練們習慣讓他們控球,其他四位球員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接球。但在當今的比賽中,球運轉的速度越來越快,每名球員都會在每個進攻回合中觸球,通過不斷的傳倒獲得最好的出手機會。金特里在去菲尼克斯擔任德安東尼的助理教練之前從沒想到比賽會如此快速。
“我剛當德安東尼的助理教練時,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家伙瘋了,NBA比賽不是這樣的,”金特里說,“我來自四大中鋒的時代,我很難想象帕特里克·尤因和里克·施密茨會在這樣的節奏之下打球。”
現在,金特里已經認可了德安東尼的那套理論,他要求鵜鶘隊的球員們在6秒之內把球運過半場,在18秒內就要出手投籃。在進攻中,每個球員都要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大膽嘗試出手,這正是德安東尼一直在強調的,這會打亂對手的防守部署,用最快的速度完成進攻。“我們會在進攻的第一時間就尋找投籃的機會,如果機會不好,那我們就會停下來,”納什說,“接下來我們要不斷掩護,尋找機會,讓對手的防守陷入混亂。”
運球尋找機會,這是納什所強調的,這也能很好地描述那個時期的太陽隊。他們擁有控球能力出色的后衛,當納什運球時,小斯塔德邁爾會拉到高位,擋住防守他的后衛,造成錯位,而當納什向內線突破時,小斯則會拉到邊線,等待時機。
值得一提的是,太陽隊的戰術并沒有一定之規,他們的配合已經深入了骨子里,成為了一種本能。這才是造就一支偉大球隊的球隊文化,雖然球員們的習慣和風格不同,但他們都能在同一個體系中發揮作用。而且能在NBA打球的都是頂尖的球員,他們很多時候不想一板一眼地執行戰術——場上的形勢確實也不允許他們這樣做——而是按照自己對比賽的理解來決定進攻的方式。
“在如此快速的比賽中,你的得分方式通常是由對手的防守決定的,”錢寧·弗萊說,“史蒂夫·納什就是我們的大腦,他會閱讀場上的形勢,用控球帶動全隊的運轉,我們要做的就是拉開防守,為他掩護,然后等待著最佳的投籃時機。這是德安東尼和金特爾教練一直在強調的事情,我們有最偉大的控球后衛,他能帶給我們巨大的能量。”
德安東尼的太陽隊開創了一個趨勢,那就是用三分球贏得勝利。在歷史的角度看,他們正在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場面,在菲尼克斯的比賽中,他們所有的動作看起來都是為了獲得投三分的機會,從數據的角度來看,這是個劃算的選擇,如果他們能命中投籃,那就會獲得150%的收益,而在他們的陣容中,納什、拉加·貝爾、詹姆斯·瓊斯、巴博薩和蒂姆·托馬斯都是不錯的外線投手。
“接球投籃是比賽的一部分,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名球員能夠通過擋拆或無球跑動投籃得分,就會對比賽節奏造成影響。”帕特·萊利說,這也是他帶領湖人隊打出“ShowTime”,獲得四次總冠軍的秘訣,“但我們那時候可不會特地安排人在底角埋伏,我們不會特地安排三分戰術。”
這其實也很正常,雖然湖人隊有偉大的控衛“魔術師”,但NBA在1979-80賽季才開始引入三分球規則,改變傳統需要一個過程,雖然在20多年來,聯盟也涌現了不少出色的外線投手,可從沒有一支球隊將三分球作為自己的制勝武器。
也沒有人會想到一支依靠三分球的球隊會贏得NBA總冠軍。
2017-18賽季,勇士隊在常規賽的轉換進攻中前7秒內三分球出手數達到了654次,這比當年萊利執教湖人隊時加起來的次數都多。在這些投籃中,勇士隊的命中率達到了43%,如果換算成2分球,那他們的命中率相當于達到了65%。
勇士的核心庫里一再強調,他們的核心理念就是“快樂比賽”,隊友們總會在快攻投中三分時對著彼此大聲呼喊,克萊·湯普森在轉換進攻的7秒內出手187次,命中90球,排名聯盟之首。
“他們會毫無顧忌地投三分,因為他們有聯盟中最好的球員,湯普森、庫里和杜蘭特都是歷史級的投手,”帕特·萊利說,“很多時候,他們的比賽并不合理,明明在快攻中有籃下進攻的機會,可他們偏偏還是要在外線出手,要是在以前,教練們肯定會發瘋。”
在20年中,這種不考慮其他方式的投籃已經從“自私”的行為變成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戰術,而在勇士隊取得成功之后,所有的球隊都開始提速,他們追求的不僅僅是快攻到籃下,還有迅速在三分線外出手。在這個賽季的NBA比賽中,所有球隊在7秒內出手,有將近四分之一都是在三分線外完成的,這是近五個賽季以來最高的。

太陽隊的確是近20年來將跑轟演繹到極致的代表球隊,在勇士隊和火箭隊的身上,我們都能看到他們當年的影子。
“實際上我們都在為了新戰術展開試驗,”德安東尼說,他自己的籃球經歷是“7秒進攻”戰術的起源,“我曾經在歐洲打過職業籃球,當時我們隊里有兩個傳統大個子,有時候甚至會派上三個大個子,我不是很喜歡這種打法。有時候我就會想:如果我們有一個運動能力不錯的大個子,再加上四個能跑的家伙,比賽會不會變得更簡單?”
幾年之后,德安東尼成為了米蘭奧林匹亞隊的主教練。1992-93賽季,他的球隊得到了一位出色的控球后衛——薩沙·德約杰維奇。當時的比賽節奏緩慢,效率低下,進攻方往往會陷入膠著,德安東尼想改變這種比賽。他發現了安東尼奧·戴維斯,這個大前鋒一直坐在板凳上,得不到出場的機會,德安東尼決定做出一些改變。
“我推翻了傳統,把習慣背筐單打的四號位拿出了首發陣容,取而代之的是一名能在外線投籃的小前鋒,”德安東尼說,“這個人就是安東尼奧·戴維斯,我告訴他:你要利用自己的投籃能力,給隊友掩護后拉到外線。我的球隊瘋狂提速,在球場上簡直就要飛了起來,在那之后,我們在23場比賽中取得了22勝,排名從第八位上升到了第三位,就這樣,我成功了。”
德安東尼,以及他的那些前輩——道格·莫、唐·尼爾森和保羅·韋斯特海德都是優秀的數學家。雖然他們沒受過專門的訓練,也沒有高學歷,他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統計學和概率學,但這些著名的NBA教練都對自己球員的數據了如指掌。就像棒球教練厄爾·韋弗創立了棒球數據統計分析法,來讓跑者在跑壘時決定是否要挑戰犧牲短打一樣,他們對于速度也有一個簡單直觀的認識——速度越快,進攻回合就越多,得分也就越高。
“我們那個時代沒有詳細的數據統計,也沒有專門的數據分析員,”德安東尼說,“我們只能依據前人的經驗來作為自己的戰術依據,而我相信,提速可以讓我的球隊獲得勝利。”
到了2004-05賽季,數據分析已經非常全面了,但關于回合數和得分的關系依然沒有引起所有教練的重視。盡管有些數據專家對太陽隊的防守贊譽有加,可他們并沒有在限制對手得分方面做到最好。當時的太陽隊場均失分達到了103.3分,這只能排在聯盟的第16位,很多人以此判斷,太陽隊在追求速度的同時也犧牲了防守。在那個時代,強隊一般都傾向于慢速度的比賽——最好的代表就是馬刺和獨行俠隊。
休斯敦火箭隊可能是最重視數據統計的球隊了,他們在2006年聘請了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的副總經理達瑞爾·莫雷擔任卡羅爾·道森的副手,就是看中了他對于數據的專業水準。2007年,莫雷用里克·阿德爾曼取代了鐘愛傳統打法的杰夫·范甘迪,結果姚明在那個賽季就遭受了終止他職業生涯的傷病。2009-10賽季,火箭隊經歷了一個沒有姚明的賽季,在那一年,火箭隊每48分鐘的回合數從前一個賽季的聯盟第19位上升到了第6位。
與此同時,莫雷在火箭的發展聯盟球隊格蘭德河谷毒蛇隊開啟了一項更加瘋狂的實驗。從2010-11賽季開始,毒蛇隊在發展聯盟的比賽中開始了瘋狂的三分投籃。很快,NBA的球隊也開始做出這樣的嘗試,當2012-13賽季,莫雷的副手薩姆·辛基離開休斯敦前往費城的時候,76人隊很快取代了火箭隊,成為了聯盟進攻最快的球隊。
NBA似乎在一夜之間就開始全員加速了,緩慢的進攻方式看起來好像落伍了。在過去的14個賽季中,幾乎所有球隊都開始按照提速的標準來尋找球員,而在過去的6個賽季,比賽的速度達到了最高點,這比上世紀90年代提高了9.6%。突然之間,那些速度緩慢的球隊成為了落伍者。所有球隊都開始注重速度和空間,能拉開空間并投中三分球的投手成為了比賽中的重要角色。而此時,德安東尼的戰術理念終于得到了認可,莫雷還邀請他在2015年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體育分析會議上擔任了演講嘉賓。
“隨著時間的推移,數據分析開始被人們接受,”卡萊爾說,“三分球的威力不僅僅是一種趨勢,也是一個毋庸置疑的現實問題。而如果你想增加三分投籃的質量,速度才是關鍵。”
請重視卡萊爾的觀點,他所說的快速三分并不是指盲目的投籃,而是在對手的防線尚未成型時做出快速打擊。你的球隊越早過半場,就會越快獲得最好的投籃機會。如果球員們能越過對手進入油漆區,當然可以輕松得分,但任何球隊在防快攻時都會習慣性收縮到籃下,而此時外線就會面臨無人防守的情況,投手們的機會顯然比在不斷掩護和跑位后接球投籃更好。
與以往把對手限制在油漆區外的防守策略相比,如今的防守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面對像勇士和火箭這種崇尚外線進攻的球隊時,很多球隊都會讓他們將球運轉到內線,然后再利用夾防完成防守。當然,也有堅持傳統的球隊,比如奎因·斯內德帶領的爵士隊,他們雖然也在不斷提速,但卻沒有刻意追求快攻,可依然在常規賽中取得了成功。
而火箭隊也開始正確認識速度對比賽的影響。他們強調外線出手,但并不會盲目追求速度,德安東尼的球隊在14年后發生了改變。“7秒進攻”已經不是德安東尼的戰術核心了,因為他擁有了比納什更有侵略性的后場核心,無論保羅還是哈登,都有持球單打的能力。另外一方面,斯蒂芬·庫里也擺脫了最佳投手的名頭,他的突破上籃也成了主要的得分方式之一。
在幾個賽季之前,人們對于勇士隊的理解還是“三分大隊”。但隨著他們展現出的極強統治力,奧克蘭的球隊已經成了最適應現今節奏的球隊,從本賽季的季后賽來看,最有機會威脅到他們地位的就是同宗同源的火箭隊。他們就像是師出同門的兄弟,用同樣的絕技在聯盟立足。
太陽隊開啟了現代籃球提速的大幕,但在帕特·萊利的記憶中,上一支提速的球隊還是上世紀80年代道格·莫執教的那支丹佛掘金隊。莫教練被稱為NBA的“瘋狂科學家”,他認為任何球員的持球時間都不能超過兩秒鐘,在掘金隊的九個賽季中,道格·莫為這支球隊注入了跑轟元素,他們一直處于不斷提速的過程中。
“有一場比賽讓我記憶猶新,我們最終贏下了比賽,但誰也無法確定在比賽最后三分鐘會發生什么事,”萊利說,“我們在球場上擁有賈巴爾這樣的球員,可依然無法確保自己能夠獲得勝利。”
事實上,盡管他們創立了華麗的“表演時刻”,但湖人隊并沒有在“魔術師”約翰遜的帶領下提升比賽的速度。而當時的掘金隊已經為觀眾們帶上了一場視覺震撼,在道格·莫執教的九個賽季中,掘金隊全都進了季后賽,盡管他們只有一次進入了西部決賽,而且被湖人隊以4-1淘汰了。在這個追求成績的聯盟中,道格·莫和掘金隊干了其他球隊都想干、卻絕不會干的事。而球迷們雖然都想看掘金隊的比賽,卻沒人希望自己的主隊像他們那樣打球。
“只有成功能帶來成功,”萊利說,“能得到總冠軍的球隊才會被模仿。”
在隨后的幾年中,湖人和凱爾特人統治了東西部,而活塞隊也在查克·戴利的調教下打造了“壞小子軍團”,他們也獲得了兩次總冠軍。活塞隊的成功讓其他球隊開始模仿他們的打法。“在那個時代,所有比賽都充滿了身體接觸,”熱火主教練埃里克·斯波爾斯特拉說,“每支球隊都無法成為湖人,相比之下,模仿活塞相對來說會容易點。”

1976年以來NBA場均回合數
在活塞隊的影響下,NBA的比賽節奏再一次被拖慢了,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活塞隊拿到了第一次總冠軍,而到了1996-97賽季,NBA每48分鐘比賽的回合數減少了11次。
在21世紀初期,太陽隊取得的成果比當年道格·莫的掘金和“Run TMC”時代的勇士隊都要顯著,但在那些傳統的管理層心中,這種風格的籃球依然無法被稱作正統。可隨著時間的推進,如今這種快速高效的比賽方式不但已經被廣泛接受了,而且也成了其他球隊模仿的目標。
“誰贏得了總冠軍,誰就會被模仿,”斯波爾斯特拉說,“圣安東尼奧馬刺隊在2014年擊敗了我們,在接下來的賽季中,就有四分之三的球隊開始模仿他們的進攻體系。可馬刺隊就像一座運行良好的機器,他們的戰術融合了傳統和創新,經過了十余年的打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模仿的。”
斯波爾斯特拉說得沒錯,根據數據統計,自從ABA和NBA合并以來,當總冠軍球隊的進攻速度高于聯盟平均水準時,在接下來的賽季中,NBA比賽提速的幾率達到了56%,而當總冠軍球隊的進攻速度低于聯盟平均水準時,有60%的比賽在下一個賽季降了速。
史蒂夫·科爾在2014年來到了奧克蘭,他為勇士隊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爾曾經師從德安東尼和波波維奇,他喜歡德安東尼的快速進攻,也明白波波維奇強調的分享球對勝利的影響,最終,他選擇勇士隊作為自己主教練生涯的起點,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他們在2015年用全新的比賽方式擊敗了騎士,獲得總冠軍,可2016年的失利讓科爾發現了球隊的弱點——他們缺少一位能在關鍵時刻讓比賽延續下去的硬手,上賽季杜蘭特加盟之后,勇士隊已經完全沒有了弱點,他們是名符其實的聯盟第一強隊。
于是我們看到,NBA的比賽越來越快,球員們在外線的出手也越來越多,事實上,很多球隊都已經達到了勇士隊在2014-15賽季的速度。但在這個時候,勇士和火箭卻再一次先人一步,他們持續開發小個陣容的潛力,力求再一次超越對手,用更先進的理念繼續統治聯盟。
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弱點,如果馬刺隊能保持齊整的陣容,他們將成為與勇士抗衡的另外一支球隊。在這個聯盟中沒有絕對完美的戰術,只有完美的執行者,像德安東尼、科爾和波波維奇這樣的主教練都明白一個道理:只有不斷調整戰術和人員配置,才能領先于其他球隊。
在功利面前,誰也無法保持淡定,我們經常隨著冠軍球隊的表現動蕩搖擺,以為這就是未來NBA的趨勢。在1989年,誰能想到十年之后的比賽居然會變得更慢?然而,并不是每次變化都是曇花一現,有時候,改變其實是一個進化的過程——規則的變化會影響比賽,而比賽的變化也會影響規則,這其實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
在現在的NBA比賽中,每場比賽出現100個回合是正常現象,未來也許會有更強大的球隊來改變我們對現有認知。但我們現在很難想象籃球比賽再進化下去會成為什么樣子,難道比賽還會回到緩慢的節奏、成為肌肉碰撞的搏殺嗎?

勇士隊依靠“水花兄弟”制造空間的能力和投籃能力取得了成功,如今他們成了其他球隊模仿的對象。
“我認為比賽的發展都是周期性的,但現在的籃球比賽確實比以前更好看,速度更快,也能更好地展現球員的技巧和運動能力,”史蒂夫·納什說,“不需要改變規則,市場和轉播都很好,現在的一切看起來都不錯,所以還有人會努力開發低位球員嗎?”
當然,老球迷們還是無法忘記當年四大中鋒時代的比賽,誰能忘得了沙奎爾·奧尼爾身上掛著幾個防守球員在油漆區里扣籃的情形?如果現在聯盟中還有那樣的中鋒,誰能防得住他?或者說,如果聯盟下一次發生改變,那可能要等到下一個奧尼爾的出現了。
“這是我們想要擊敗勇士和火箭的唯一方法嗎?”斯波爾斯特拉發出了疑問,“如果有一支球隊擁有一名運動能力極強的大個子,他能防住那些鉆來鉆去的小個球員,同時還能跟得上球隊快攻的速度,還能在內線呼風喚雨,那比賽就會被改變。”可現在,這樣的大個子還沒有成長起來,本賽季的形勢也很明朗了——最起碼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支球隊能用與勇士隊不同的方式來擊敗他們。
本賽季,給勇士隊制造最大麻煩的就是德安東尼的火箭隊。他們在新年后的比賽速度排在聯盟第23位,在對勇士隊的西部決賽中,他們每場比賽的進攻回合數僅有97次。他們利用換防和單打把勇士逼入了絕境,而在內線,卡佩拉的成長也是火箭隊能跟勇士掰手腕的籌碼。哈登對于魯尼和庫里的單打讓勇士難以防守,再加上卡佩拉的擋拆和內切,他們本來有機會贏下比賽。但是,勇士最后還是靠投籃以及杜蘭特的發揮完成了反超,證明自己才是聯盟的最強球隊。
這就是所謂的“復制”,火箭隊在一定程度上復制了勇士的成功,但德安東尼顯然覺得這還不夠,他們必須要加強陣容的深度。卡佩拉有希望成為斯波爾斯特拉口中的那個“運動能力極強的大個子”,但他還需要磨練。雖然如此,火箭隊本賽季的成績還是給其他球隊提供了參考,勇士隊也能從中得到鏡鑒,把火箭當成自己潛在的競爭對手,針對下賽季有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出調整,掃除建立王朝的一切障礙。歷史是復制的對象,但只有在復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才能最終完成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