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的P2P遭遇的絕不是簡簡單單的流動性危機,而是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道德風險三方面風險疊加推動的聯動性危機。這場危機的應對,既是對網貸行業的沉重考驗,也是對監管智慧和應對手腕的考驗。
從推動問題解決的角度看,本輪的行業危機對于行業而言,并不全然是壞事:血淚教訓下,先前遮遮掩掩整改的平臺會正視問題,加速整改進度;所有平臺會在本輪洗禮下掂量是否有足夠的資質沖刺備案,以合適方式清盤退出將成為許多平臺的選擇;而監管解決難題的步伐會大大加快,備案延期的時間有望得到壓縮。
而對于合規或正在努力合規的平臺而言,當下是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透明度。不得不說,銀保監會、中互金先前猛抓平臺的信息披露是非常明智的,大部分會員平臺的信披工作做得比較扎實,但互金協會會員之外的許多平臺則無人督促。現在重建行業信息,需要行業優質平臺敢于把自己放在陽光下,讓投資人、借款人、媒體、社會公眾檢驗自己。值得欣慰的是,部分平臺最近做出了鼓勵投資人實地去查詢驗證項目標的的舉措,是機構的明智應對之道。
除此之外,我們注意到合規優質平臺面臨的借款人策略性違約問題。當下的平臺退出建議更多依靠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受大的沖擊。
這次行業危機來得很猛,希望各方面有效應對。無論如何,預判兩年內備案應該有個了結。等待備案之時,市場通過洗牌實現初步的市場出清,留下的應當是實力較強的機構,或者一些規模不大但能夠做到合規、現金流安全的機構,相當數量的網貸機構將在監管督促下依靠市場手段實現無風險退出;
備案完畢后,應當會有另一種形式的洗牌,實力資本大量介入,包括實力國資、上市公司、互聯網巨頭,通過收購等方式,成為備案后平臺的股東。備案之日即是網絡借貸行業徹底告別草根創業之時,行業集中度后續會持續提高。
備案下來,并不是P2P的終點,而只是P2P的起點。P2P長遠發展取決于其如何體現其社會價值。國內部分P2P在過去幾年實質上干的是給社會融資加杠桿的活,而行業的未來需要進行價值上的重新定位,真正體現出其推動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價值。只有有社會價值的東西,才能獲得中央以及監管機構的政策支持;否則,即使網貸備案下來,隨著后續相應監管的落地,P2P也可能淪為一張廢牌。通過這次洗牌的教訓,相信很多從業機構都會更加深刻和清醒地認識到自身價值體現的著力點,中國數字普惠金融有望迎來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部門督促協調平臺出具方案,減少公安經偵部門的直接介入;在公安經偵部門介入時,定性為非法集資或集資詐騙時,也應留存真實的債權債務關系,制定合法債權的追償方案,保障投資人的合法利益。而在部分平臺主動清盤時,當有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督促監督清盤進度,防止以主動清盤為名金蟬脫殼。穩定住債權債務關系,也就穩定住了網貸行業的借款人的還款意愿,如此保障優質頭部平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