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在農業農村加快發展的同時,吉林省始終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有力地推動了鄉風文明建設,為實現吉林鄉村振興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一)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良好民風鄉風形成。吉林省高位謀劃、高位部署,先后下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施意見》《關于開展“吉林好人引領風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實踐活動的意見》等4個文件,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制度支撐和保障。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召開了全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通化市通化縣、吉林市永吉縣等13個地區從不同側面介紹了當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做法,扎實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使廣大農民在思想道德素質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吉林省農村崇德向善的新民風新鄉風初步形成。
(二)堅持開展群眾性創建評選活動,樹立典范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全省深入開展“吉林好人”“十星級文明戶”、文明村鎮、文明家庭以及“美麗庭院、干凈人家”創建評選活動。省文明辦制定出臺了《吉林省創建文明村鎮工作五年行動計劃》,力爭到2020年,全省50%以上的村鎮達到縣級以上文明村鎮標準;在省委宣傳部全力推動下,省、市、縣三級電視臺全部設立了“好人發布廳”,讓好人事跡家喻戶曉;到2017年底,省農委在全省累計創建“美麗庭院、干凈人家”70萬戶,讓村民們的庭院變得干凈整潔;省婦聯持續開展“尋找最美家庭——幸福吉林從家庭出發”活動,引領婦女帶動家庭成員建設好家庭、涵養好家教、培育好家風。各部門開展的評選創建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調動參與創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了濃厚的移風易俗氛圍。一些地方自發組織開展評選活動,如白城市烏蘭花村以村規民約建設為契機開展“四道”(善道、美道、富道、孝道)模范家庭評選,村里的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發動家人、親屬、朋友等身邊人帶頭宣傳村規民約、倡導移風易俗,并帶頭簽訂遵規守約承諾書。在全省廣大農村黨員干部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讓吉林的民風鄉風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

(三)堅持積極宣傳引導破除陳規陋習,抵制鋪張浪費,崇尚節儉樸實。吉林省農村大力開展鄉風文明行動,引導農民講文明樹新風,摒棄陳規陋習。如白城市通榆縣開展了“提倡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提倡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提倡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反對盲目攀比、大操大辦;提倡相鄰和睦,反對鄰里不和;提倡村容整潔,反對臟亂陋習;提倡健康娛樂,反對聚眾賭博”為主要內容的“六提倡、六反對”活動。并在全縣范圍內組織開展村規民約完善修訂工作,全縣16個鄉(鎮)172個行政村完善修訂了符合本村實際的村規民約。各鄉(鎮)利用村屯廣播、村務公開欄、宣傳掛圖、宣傳手冊將村規民約寫出來、掛起來,將村規民約編寫成“三字經”、順口溜、文藝節目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村民中進行廣泛宣傳,提高村民知曉率,引導群眾自覺遵守。遼源市東遼縣安石鎮所轄22個村全都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扎實推進移風易俗紅白事簡辦工作,2017年全鎮共制止濫辦酒席120起,為百姓節約資金近200萬元。
(四)堅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硬件支撐。吉林省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陣地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緊密結合。一是廣泛設立“新時代傳習所”。自2017年11月全省首個“新時代傳習所”在敦化市雁鳴湖鎮小山村掛牌以來,吉林省成立的數量突破1萬個,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村的“新時代傳習所”將做到全覆蓋。二是穩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2018年按照村總數25%的比例持續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力爭到2020年全省行政村全面建成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農村社區。三是加強公共文化產品服務供給。圍繞“健康生活·悅動吉林”主題,組織開展“農民文化節”、“文化惠民直通車”等進一步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2017年完成3000場“送演出下基層”民生實事;扎實推進農村文化廣場建設,全省國貧縣、省貧縣和少數民族縣建設農村文化小廣場1670個,基本實現全覆蓋,力爭到2020年實現全省9265個行政村農村文化廣場全覆蓋。四是加快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縣(市)社會福利院的示范和指導作用,提升鄉(鎮)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服務質量,加強村級養老服務大院建設,覆蓋率達到50%以上,完善日間照料服務功能,各地緊密結合區域特點和鄉情、村情,探索鄰里互助、集中托養、志愿服務等農村居家養老模式,以滿足留守、獨居、失能等老年人服務需求。五是落實殯葬改革舉措,積極規劃農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設,推動納入美麗鄉村建設和環境整治規劃。在農村倡導文明節儉殯葬新風尚,鼓勵喪事簡辦、節地安葬、低碳祭掃。樹立綠色殯葬理念,積極推廣節地生態葬法。六是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啟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四年行動計劃,全省共3461個行政村通過了保障基本、環境整治、美麗宜居三種類型示范村的達標驗收工作,完成農村危房改造4.96萬戶,完成了農村廁所改造15.18萬戶。
(五)堅持強化監督執紀問責,突出對基層黨員干部的剛性約束。全省深化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出臺《中共吉林省委貫徹〈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實施辦法》,各地結合實際盯住“四風”突出問題,正風肅紀力度不斷加大。長春市認真研究分析信訪問題和本地民俗特點,梳理歸納易發多發的“四風”問題,緊盯基層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將婚喪嫁娶斂財等方面問題作為執紀重點,持續開展專項整治,完善相關制度。2018年4月份,僅長春市九臺區紀委區監委就通報了8起村干部操辦紅白喜事借機斂財的典型問題。通過嚴格執紀狠殺歪風,引導廣大黨員走在前列,爭做移風易俗的倡導者、文明新風的推動者、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雖然吉林省鄉風文明趨勢向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

(一)破舊立新思想認識不到位。雖然農村新風正氣得到弘揚,陳規陋習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一些地方部分干部群眾對鄉風文明建設的長期性、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鄉風文明建設只是軟指標,效果不是立竿見影,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鄉風文明建設對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有的領導干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抓經濟發展上,對鄉風文明建設重視不夠,沒有將其放到應有的位置,往往滿足于一般的號召,對鄉風文明建設中普遍存在且群眾反響強烈的問題采取的措施還不夠有力,效果甚微。
(二)推進移風易俗機制不健全。雖然吉林省在創建文明村鎮工作五年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要發揮好基層“一約四會”(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協會)作用,激活傳統道德力量和村民自治意識,逐漸成為村民自覺遵守的準則,用村民自治組織帶動農村樹立新風尚。但目前全省“一約四會”建設仍然不夠健全、不完善。個別村即使制定了村規民約,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也僅僅停留在“紙上有字、墻上有畫、開會有說”,形式多于內涵,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陳規陋習頑疾仍分散存在。當前,廣大農村在摒棄陳規陋習,推進移風易俗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如:在結婚喜事方面,攀比之風盛行,“你家來10桌,俺家就得來15桌,你家雇了司儀,咱家車隊就得加上兩輛”的情形普遍存在,農村很多家庭為結婚購房購車、收受彩禮、大辦婚宴擺流水席等明顯超出家庭承載能力,婚后新婚夫妻住新房、過好日子,老人住舊房、過窮日子,還要背負因此而產生的債務;部分農民道德觀念有所弱化,薄養厚葬,老人在世的時候不聞不問,離世后喪事大操大辦,并借此斂財;部分地方不符合貧困戶條件的農戶挖空心思“爭當”貧困戶,有的為了當貧困戶將年邁體弱沒有勞動能力的父母和子女分戶,甚至還以此為榮。以吉林省東部山區某貧困村為例,全村45戶79人未脫貧,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人有47人,占比達59.5%,與之相鄰的村情況也大抵如此,這種現象在貧困縣并不是個例;殯葬風俗觀念難以扭轉,雖然吉林省在制度層面對殯葬改革進行周密部署,大力推廣生態綠色安葬逝者,但受入土為安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地方遺體火化后仍要將骨灰裝入棺槨土葬,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孝順。同時,農村搭設靈堂現象比較普遍,沒有集中治喪場所;農村公益性墓地(骨灰堂)建設滯后,全省現有骨灰堂60個,公益性墓地只有14個(其中10個在土葬改革區)等情況的客觀存在,也都一定程度影響了生態綠色殯葬理念的落實。
移風易俗、樹立新風,在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存在一些困難和難題,既有陳舊不良思想意識和因襲舊俗的束縛,又有新情況、新矛盾的現實阻礙,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想認知出現錯位。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移風易俗是精神文明的外在體現。調研中發現,部分地方的鄉村干部,甚至市(縣)領導對推進鄉風文明的認識不夠清晰、以偏概全,認為村莊美了、環境好了就是鄉風文明的業績成果了,認為美麗鄉村就是文明鄉村,二者可以劃等號,在工作中沒有充分發揮涵育、弘揚、培樹等促進思想轉變的道德教化應有作用。
(二)宣傳教育不夠到位。在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上,缺乏頂層設計、通盤考慮,職能部門之間、部門與市(縣)各自為戰,力量分散,資源整合不夠,致使部門作用發揮不到位,鎮村思想文化陣地硬件建好了,但配套軟件沒有跟上來,內容貼近農村、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在廣大農村仍然是“緊俏貨”,建設一支不走的宣傳教育工作隊是當前面臨的一個緊迫課題。
(三)尚未形成有效機制。近年來,中央和省先后就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印發了意見,各地也相應出臺了相關文件,在推進移風易俗上做了大量工作和積極探索,但由于沒有形成一套系統完善、務實管用制度和運行機制,“執行弱化、效果淡化、總結泛化、推進虛化”的現象仍然存在,鄉風文明建設的常態化、制度化推進尚未形成。

(四)缺少真抓實干氛圍。由于沒有建立起“主體明晰、職責明確、制度完善、獎懲分明”的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監督考核機制,各地各部門建設文明鄉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基層黨組織和農民的內生動力沒有充分激發出來。一些鄉村干部抓鄉風文明建設流于形式,往往是口號喊了一堆,工作沒做多少。
吉林省在推進鄉風文明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結合自身特點形成了一些經驗和做法。同時也不能忽視工作推動不充分,與群眾的期盼還有一定差距的客觀事實。應該緊緊圍繞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這一根本任務,加快鄉村文化建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振農村精氣神,增強農民凝聚力,孕育社會好風尚。
(一)加強隊伍建設,發揮黨員干部帶頭引領作用。推進鄉風文明,離不開黨員干部的帶頭引領,更離不開和諧的干群關系。一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堅強領導、正面教育和嚴格管理作用。二是發揮黨員干部在推進鄉風文明中的帶頭引領作用,緊盯黨員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把黨員干部自覺抵制不良風氣,帶頭移風易俗,反對鋪張浪費作為合格黨員的重要體現,促進黨員干部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三是加強農村鄉風文明宣傳教育業務骨干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積極推動城鄉共建,鼓勵引導群眾文藝團體、文明單位與村子結對子共建,實現優勢資源向農村流動。
(二)加強制度保障,構建鄉風文明建設新體系。推進鄉風文明,需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部門齊抓共管,社會積極參與,構建全社會“齊關心、共參與”的長效機制。一是切實把鄉風文明建設納入政府重點工作,納入年度考核目標,充分調動廣大干部投身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積極性。不斷加強組織、協調、指導、督促、檢查,從組織和制度上保證鄉風文明建設出實效。二是加大綜合治理力度,加強農村綜治工作的網絡建設,加強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加強普法教育,提高農民法制觀念,以法治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三是加強村民自治組織建設,發動農民討論制定鄉規民約,成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紅白理事會,并依靠“一約四會”推動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遏制陳規陋習,倡樹文明新風,整治農村孝道式微、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突出問題。
(三)找準切入點,樹立鄉風文明典型榜樣。推進鄉風文明,要做好與農村思想道德、傳統鄉土文化,以及樹立典型示范相結合的文章。一是把農村思想道德教育作為黨的基層宣傳工作的主要任務,通過電視、廣播、微信等群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廣泛開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夢宣傳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農村社會各個方面,轉化為農村群眾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在宣傳內容上要緊扣群眾反映強烈的婚喪陋習、天價彩禮、孝道式微、老無所養等操心事、鬧心事,分階段、分主題、有針對性的宣傳,做到宣傳有事例、有看頭。二是把優良的民俗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深入挖掘繼承各地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和傳統民俗,賦予時代內涵,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作用。三是強化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發展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基層文藝團隊、農民文化大院,開展送戲下鄉、送文化進村,引導群眾開展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活動。四是發揮典型榜樣示范引領作用,通過樹立新鄉賢文化、道德模范、典型事跡,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崇尚科學文明,傳播科學健康生活方式,自覺抵制陳規陋習,形成勤儉節約、尊老愛幼、鄰里團結、遵紀守法的良好的鄉風文明新風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