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認真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2018-08-14 10:34:54吉林省農業委員會
吉林農業 2018年15期
關鍵詞:生產質量

吉林省農業委員會

(2018年6月17日)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實施以來,吉林省農委按照農業農村部統一安排,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要求,深入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有效執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在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把質量安全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產管并舉,標本兼治、依法監管、綜合治理”,緊緊圍繞“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這一重要目標,創新工作機制,狠抓措施落實,著力在“建體系、打基礎、上手段、強能力、增素質、提水平”上下功夫,狠抓隊伍體系建設和風險監測與評估,突出重點問題專項整治,建立完善監管工作機制,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成效顯著,包含標準、檢測、認證、監管、追溯和應急與風險預警在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六大體系全面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隊伍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標準化生產能力、監管能力、品牌建設、體系建設及制度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各級農業部門和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不斷增強,農業部門的監管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持平穩態勢。2017年以來,全省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連續多年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農產品質量安全整體狀況良好,有效確保了農產品安全生產和安全消費。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農產品的定義,以及《食品安全法》第二條“供食用的源于農業的初級產品(以下稱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但是,食用農產品的市場銷售、有關質量安全標準的制定、有關安全信息的公布和本法對農業投入品作出規定的,應當遵守本法的規定。”規定的職責要求,省農委主要負責產地農產品生產和進入批發、零售市場及生產加工企業前的監管。主要通過產地環境、投入品、生產過程和產品四個環節進行質量安全控制,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目標,以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為底線,按照“兩手抓”的工作思路,即一手抓執法監督,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集中力量解決突出問題和消除安全隱患;一手抓標準化生產,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從生產源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一、主要做法和成績

1.強化組織領導,落實監管責任。一是加強政府監管。制定出臺了《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對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監管責任、構建監管工作體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二是落實監管責任。每年年初組織各級農業部門層層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目標責任書》,進一步細化工作職責,落實屬地監管任務。三是明晰監管職責。完成農產品質量安全行政權力確權工作,進一步明確行政監管職責和法律授權范圍,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行政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四是實施績效管理。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納入政府和農業部門績效管理,責任落實與縣域考核聯動,將“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列入對全省各縣(市、區)縣域經濟考核一票否決指標;五是建立聯動機制。省內縱向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網格化監管機制,橫向建立農、牧、漁三部門聯席會議機制;省外會同東北、華北七省區建立了省際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聯動機制,加強溝通,互通信息,排查隱患,協同做好質量追溯和調查處理工作,促進區域安全。

2.強化隊伍建設,完善監管體系。會同省編辦共同起草,以省編辦文件形式出臺《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就縣、鄉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和執法三類機構的設置、職能、人員編制等做出了明確規定。各地編制和農業部門認真落實文件要求,切實加強省、市、縣、鄉四級監管體系建設。為落實編辦《意見》要求,省農委出臺了《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由于省政府、省編辦和省農委三個意見的出臺,目前,省農委設立了質量安全監管處,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全省90%以上的市、縣級農業部門經編辦正式批復,單獨或者掛牌設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科),絕大多數縣(市、區)在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加掛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牌子,大部分村設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成立了52家綜合執法大隊,縣級農業綜合執法機構全部建成,省、市、縣三級認證體系全部建立;質檢體系不斷完善,全省建立了編辦批復的 74家(省(部)11、市9、縣 54)農產品質量安全質檢機構,通過省(部)級認證在有效期內的有30家。目前,在本省境內由農業部和發改委列入《全國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規劃》兩期投資建設的58家質檢機構,有24家檢測機構實驗室(2個部級、1個省級、3個市級和18個縣級)通過國家或省級質檢機構資質認定和機構考核“雙認證”(CMA+CATL),其中省農產品中心還通過了實驗室認可(CNAS),建立了3個部級風險評估實驗室和4個實驗站。世行項目投資建設的吉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平臺啟動運行。至此,建立了自上而下省、市、縣、鄉、村五級監管體系,部、省、市、縣四級檢測體系和省、市、縣三級認證體系。全省基本形成地方政府負總責、農業部門負監管責任、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負主體責任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格局,建立起省、市、縣、鄉四級監管機構為主導,部、省、市、縣四級檢測機構和風險評估實驗室為技術支撐,縣級農業綜合執法機構為主體、監測信息平臺為補充的較為完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體系。

3.強化法制建設,形成增壓機制。一是配套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地方法規。結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訂情況,啟動吉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調研工作;二是建立風險隱患通報和約談管理機制。印發《關于加強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和《吉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通報和問題約談管理辦法》,對監管和監測中發現的問題下達《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通報單》,及時通報督查,針對問題開展溯源和責任追究管理。三是建立生產臺賬制度。統一印發《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查記錄表》和《農產品生產記錄》等規范性文書,對生產者、監管人員生產、工作形成制度約束;四是建立應急管理制度。制訂印發《吉林省農業委員會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以及有關突發事件預案,建立應急管理機制,有效防范風險;針對國內“生姜”“韭菜”“鎘大米”“草莓”“大蔥”等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及時組織省和長春市及吉林農大與省農科院等質檢中心對市場和生產基地抽檢,開展應急監測,雖然經檢測吉林省沒有發現上述問題,但依然對相關批發商戶和生產基地農戶進行通報預警;五是建立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制度。對風險較大的問題農產品、農藥、肥料及“三品一標”產品開展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啟動執法監管程序,實施檢打聯動。六是建立風險評估制度。對主要農產品進行區域性、系統性監測和分析,評估存在的風險,及時采取措施,消除隱患,確保安全。七是建立產地準出制度。出臺《吉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制度》,并制定工作方案。實施以產地證明為基礎的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實現農產品“來可查”“去可追”。八是建立速測即時傳報制度。將各市、縣農產品速測結果通過網絡即時傳報匯總,及時掌握各地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每年完成速測篩查蔬菜樣品10萬個以上。九是建立網格化監管制度。以鄉村或產業區劃分基本網格,明確監管負責人,落實監管職責,明確監管對象,實現監管無死角。十是建立舉報投訴制度。將“12316”作為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資打假舉報投訴電話,向社會公布。十一是建立專家支持制度。組建了由66名不同領域專家組成的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組,積極開展相關科普解讀、熱點回應和咨詢指導工作。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普及知識、優化管控技術、提升監測水平、制定應急預防措施、開展風險評估和標準制定、排查風險隱患,提出科學建議和意見。

4.強化安全監管,消除風險隱患。一是加強農產品產地安全管控。加強產地環境監測,摸清產地污染狀況,推動產地安全區劃,調整種植結構,營造良好的綠色生產環境。利用爭取到的世界銀行貸款“吉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項目中“環境基線調查”子項目,開展了吉林省重點區域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現狀調查,對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的影響因素與農產品質量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完成了吉林省重點區域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信息空間數據倉庫(包括數據庫和圖形庫)的構建,完成了基于生態風險和環境質量標準的吉林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現狀評估,構建了《基于GIS系統的吉林省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應用管理平臺與技術體系》。在此基礎上,于2017年又接續上述項目啟動了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工作,每年監測100個以上樣品,每年遞增。與此同時,加強農業投入品安全使用技術指導。大力推廣生態環保型農業投入品,推廣節藥節肥減量化使用技術,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綠色防控,建立農產品綠色生產體系。加強農藥獸藥使用監管。建立完善的農產品生產記錄、日常巡查制度,禁用、限用危害食用農產品生產和生態安全的農(獸)藥。二是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主要開展農藥和農藥違規使用專項整治,重點開展高毒農藥專項檢查、農產品生產企業專項巡查,近三年,在農藥專項整治中,全省出動執法人員24562人次,檢查農藥生產企業90家次,檢查農藥經營單位31520個次,檢查農藥市場2393個次;檢測農藥產品2305個次,立案查處違法案件284起,查獲不合格農藥15.6噸;取締無證照企業95家,責令整改279起。三是確定監管重點。將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養殖場)、種植(養殖)大戶等作為重點監管對象,建立監管名錄,組織當地農業部門與名錄中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簽訂責任書,并責成企業遞交質量安全承諾書,加強日常監管,開展生產過程檢查指導,及時發現問題,督促整改。四是開展應急管理。對社會上發生的突發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即時反應,及時組織應對,開展應急性監測,提出有效應對措施,防范和應對潛在的風險隱患。五是開展風險監測。每年都制定印發《吉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總體計劃》,依此組織對全省9市(州)60個縣(市、區)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和生產基地的蔬菜、水果、食用菌、糧油作物、特產品等,每年開展4次,10次專項監測,2次監督抽查,同時配合開展國家例行監測4次。年平均實驗室定量監測樣品5000個以上,監測參數為農藥殘留68種,重金屬4種以上,生物毒素1種。五年來,共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省級例行監測20次,專項監測35次,配合開展國家例行監測20次,覆蓋全省9個市(州)、60個縣(市、區)。全省農產品總體監測合格率均保持在97%以上,地產抽檢合格率均保持在98%以上。六是開展風險評估。每年針對重點產品、重點環節開展風險因子識別、評價與分析,五年來,分別開展了包括蔬菜、食用菌、人參、山野菜、農產品包裝材料在內的風險評估17次,配合外省國家風險評估實驗室開展玉米、水稻、大豆、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風險評估10次。七是加強監測結果信息通報。對問題突出地區開展跟蹤調查、監督抽查,加大整改和執法查處力度。針對各類監測和監督抽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下發《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通報單》,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追溯與整改,及時排查風險,消除隱患。八是開展風險隱患形勢會商。組織全省九市(州)分管局長、監測單位專家,根據全省例行監測、專項監測和風險評估結果進行會商,分析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研究預防應對措施。

5.強化標準化建設,提升安全生產水平。一是組織標準制(修)訂。自《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實施以來,近五年總體制定標準400余項。初步形成了以國家標準為主體、行業標準為骨干、地方標準為配套、企業標準為補充的科學系統、較為合理的農業地方標準體系,為農業實施標準化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了執法依據。二是開展標準創新。在標準制作修訂過程中,圍繞產業轉型升級、產品提質增效、過程節本降耗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加強創新引領,其中有10項標準獲得吉林省標準創新貢獻獎,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地理標志產品—吉林長白山人參》獲得國家標準創新貢獻獎二等獎,《超級稻品種—吉粳88》《野山參分等分級質量標準》《野山參繁衍護育規程》榮獲三等獎。三是組織標準實施推廣。5年來,吉林省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種植業結構調整、棚膜經濟以及人參產業振興工程、“健康米”“吉林大米”品牌創建等重點工作,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打造優質安全農產品”為終極目標,以農產品優質安全生產技術規程、產品質量、等級規格、檢測方法、農藥使用規范等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為實施重點,以標準化示范區(縣、企業、基地)為載體開展標準實施推廣。目前,創建全國農產品標準化示范縣10個,建設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企業、合作社)30個,建設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原料基地23個,全省建成蔬菜、水果等各類標準園500多個,通過標準化示范區(縣、企業、基地)建設載體,著力開展農業標準化示范推廣工作,通過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從嚴格控制基地環境條件,規范農業投入品使用和農產品生產過程,建立健全生產記錄、農業投入品進貨和使用記錄等標準化生產檔案,確保生產規范化,實現對生產過程全程標準化質量安全控制。四是建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共建立11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糧食、種子、農機、蔬菜、果樹、食用菌、資源與環境、人參、中藥材、蠶業、人參),為標準制定確立目標、為標準質量把關定向、為標準實施和普及推廣提供技術支撐。

6.強化質量安全認證,創建優質安全品牌。一是研究制定獎補政策,全面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工作,鼓勵引導規模化生產經營主體大力發展“三品一標”生產,開展良好農業規范(GAP)管理,以產品創品牌,以品牌促發展,實現優質安全農產品提質增效,目前對認證后的“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主體進行獎勵性補貼共296萬元。2017年,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420個。截至2017年,共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758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815個、綠色食品797個、有機食品認證130個,地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16個;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59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32個,監測面積達到1214萬畝。二是加強認證管理,強化報前審核,全省“三品一標”農產品受理申請、材料審核和現場檢查全部按國家要求完成,做到100%;加強證后監管,重點對證后產品進行質量和標志使用監督抽查。無公害產品檢測合格率達到了100%。六年共抽檢近1000個樣。對抽檢不合格產品,取消其標志使用權,“三品一標”檢測總合格率達99.8%。三是加強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目前,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達到23個。

7.強化安全縣創建,突出示范引導。2014年以來,按照農業部的統一部署,吉林省相繼組織開展了國家和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以安全縣創建為載體,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各項工作的開展。目前,9個縣已開展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其中首批創建的3個縣已經獲得農業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命名,并授牌,第二批的6個縣正在創建中。14個縣已開展了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其中第一批11個縣已完成創建任務,第二批3個縣正在創建中。上述創建工作對于加強整縣域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起到了示范帶動、典型引領的重要作用,隨著創建工作的不斷深入,必將對吉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整體提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并產生更大、更深遠的影響。

8.強化宣傳培訓,提升監管能力。一是開展宣傳。利用吉林農網、《吉林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平臺等媒介,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和安全知識、科普知識宣傳,開設《吉林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專欄,創設《吉林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刊,為廣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執法人員提供宣傳和展示平臺,正確引導輿論,全力做好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二是開展培訓。組織開展省內監管、檢測、認證、標準化、信息平臺等內容的培訓,提升各級各類人員監管能力。每年平均舉辦3~5期培訓班。

二、幾點說明

1.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的實際處罰情況

自《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實施以來,省農委有2起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實際處罰實例。

2017年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第二次例行監測中發現吉林省植悅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3個蔬菜樣品農殘超標,省農委立即向企業所屬市(州)長春市農委下達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通報單”(編號JLGZC201712),長春市農委接收通報單位后,責成生產所在地的農安縣農業局對其下達了處理意見書,要求對復檢超標樣品禁止上市銷售,并對超標批次蔬菜全部進行現場銷毀處理;同時要求生產企業加強蔬菜生產基地環境管控,及時規范填寫農產品生產記錄,按規定保存。并對農藥使用提出了具體整改措施。目前,農安縣正在對該基地進行重點監管,蔬菜上市前要求企業自檢,合格后準許上市。

2018年5月,延吉市農業局報告當地菜農在蔬菜上誤打殺鼠劑溴敵隆情況,我處立即與延吉市農業局溝通,并責成農業部門開展現場調查和監管巡查,在調查方法、勘查步驟和監管思路等方面均給予具體指導,以防范出現重大問題,經及時調查,摸清了情況,誤打溴敵隆蔬菜的農民已在農業部門的嚴密監視下,認錯態度真誠,對被誤打農藥的蔬菜全部自行銷毀。

2.對當地食品檢驗資源的整合情況

全省農業系統建立農產品安全檢測機構全部由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以基本建設項目形式進行投資建設,項目建設目標是綜合建站,確保農、畜、水三大類產品都能納入監測范圍。在儀器設備采購招標、實驗室布局和檢測范圍及能力建設方面,都是以“綜合”目標為主,為此,已完全實現了“綜合建站”目標,達到了整合要求。

3.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的制定

按照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的分工,每年組織全省農業科研、院校、推廣和質檢機構向省衛計委申報食品安全地方標準項目,由省衛計委統一負責項目的立項與審定等管理工作。

4.信息發布

吉林省例行監測信息均在吉林農網和《吉林農業》雜志上發布,例行監測和專項監測的數據上報到農業農村部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信息系統。國家2次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涉及市場部分的監測信息均以函的形式,告知省食藥局和省衛計委。

三、存在問題

1.關于農產品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問題

實行產地準出,是指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的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必須有生產過程記錄和自律性檢測合格證明(或由所在各檢測機構及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點出具的檢測合格證明)以及農產品生產單位村民委員會或指定機構出具的農產品“產地證明”或質量安全合格證明。銷售農產品時應向采購方出具相關質量合格證明和產地證明。

農產品市場準入管理,是指經有資質的認證機構或權威部門認證(認定)的安全農產品(包括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或經檢驗證明其質量安全指標符合國家安全衛生、無公害或檢疫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質量安全方面規定的農產品準予上市交易和銷售。對未經認證(認定)或檢測(檢疫)不合格的農產品,不準上市交易和銷售。

一是從規定自身看,存在著標準不對稱問題。產地準出的要求低,市場準入的要求高,主要問題是產地準出是速測標準,而市場準入要求是符合國家相關質量安全標準。

二是產地準出產品相對較少。從吉林省農產品生產情況看,除通過認證的“三品一標”農產品(有標識、有品牌、有包裝),可以實現按相關標準實現準出,少數農民合作社通過品牌注冊,也可實現產品追溯管理,其他松散型合作社或農戶生產的農產品還無法實現準出,這種狀況與全國各省基本相同。

三是市場嚴格按標準實施準入難度很大。一方面是無形市場無法實施有效準入,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標準不一致,有形市場中的批發市場有準入性監測,農貿市場和超市也有相應的快速檢測室,而無形市場中的早市和馬路市場無監管主體。另一方面在批發市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上,目前也只局限于對拉運進場批發蔬菜、水果的車輛進行收費登記,對進入市場商販或農民的蔬菜、水果的基本上不進行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蔬菜、瓜果的品種、產地也沒有詳細的記錄。市場交易還是處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初級水平,電子結算、電子出票等現代化交易方式尚未建立,出票、索票非常繁瑣。

四是在市場現場檢測技術上有一定缺陷。由于農藥殘留速測儀檢測標準有限(只能檢測有機磷和氨基甲酸脂兩類農藥,而且不能定量,有機氯、菊酯類等農藥都不能檢出,色素和辛辣物質干擾較大,檢測結果不準確,易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不能作為執法的有效證據,經營者提出復檢,技術上有難度,需要一定時間(上機定量檢測至少24小時),而蔬菜等鮮活產品不能等,蔬菜是一天一個價,所以對蔬菜鮮活農產品管理難度大,不好把握。

綜上所述,由于市場準入不能嚴格執行索要合格證或產地證明,導致產地準出合格證制度實施難度很大。

2.基層監管隊伍不穩定

市、縣兩級尤其是縣級監管科室,受編制的限制,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工作人員多半為兼職,由于身兼數職,很難專心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加上很多同志都不具備專業基礎,在對出現問題的把握、標準掌握的尺寸、處理問題的方式及結果的判定等方面往往顯得力不從心。檢測隊伍雖然招聘上來后,經一段時間培訓,技能基本掌握后,由于農口待遇較低,加上沒有專業職稱系列,評審晉級難度大,就在質監或食藥監等外系統事業單位招聘時,跳槽走人。有些就在我們認證前離崗,對實驗室認證和檢測工作帶來很大影響。

3.基層執法監管難度大

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專業性強,處理農產品質量安全案件需要知識面廣,法條掌握精準,但基層專業人員匱乏,難以完成相應的監管工作。此外,基層執法監督人員基本上都是以投入品執法為基礎,對農產品執法經驗不足;二是農產品多為鮮活產品,如果檢測時間太長,產品易腐爛,但如果全靠速測篩查,則易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造成監督執法依據不充分;三是由于基層基礎設施不完善,即使縣級質檢機構通過“二合一”認證,鄉(鎮)監管站配備了快速檢測設備,但由于檢測專業人員隊伍不穩定,加上經費不足等問題,難以完成產品上市前的批批檢驗,導致產地準出制度不能完全實現。

4.農業部門承擔“三前”職責分工難度大

按照國務院“三定”方案要求,農業部門除了負責對農產品種植和養殖生產環節的監管,還有“對農產品從種植、養殖環節后到進入批發市場、零售市場和加工企業前的收購、貯存、運輸”的監管。如果說生產環節農業部門責無旁貸,但對于實際上是已進入到流通環節的“三前”來說,農業部門則無能為力,或者說在“三前”執法很難。尤其是運輸環節,更無法實施。

上述問題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有效開展產生了一定困擾,需要在今后工作中進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四、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改的建議

建議對以下幾個方面做出修改:

一是按照職能分工,應新增加一條,即明確農業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部門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中所承擔的相應職能。具體修改為:

“國務院農業行政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對食用農產品種植、養殖生產環節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國務院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食用農產品從種植、養殖環節后到進入批發市場、零售市場和加工企業前的收購、貯存、運輸,以及進入批發市場、零售市場和加工企業后的生產經營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承擔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

二是農藥相關要求應與《食品安全法》和《農藥管理條例》相統一。

三是風險評估部分應表述為“加強風險監測、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交流”。

四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科學技術研究方面,應提出“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

五是“標準”方面應明確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應由農業行政部門組織制修訂、審定和發布。

六是“農產品產地”方面,應不僅提出“禁生區”,還應提出“適生區”“限生區”和“修復區”概念。

七是“宣傳”方面,應增加“生產經營者應如實宣傳自己生產經營的農產品,媒體也應如實宣傳報道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在法則中應增加“對于生產經營者有不實宣傳行為,應給予處罰”的內容,增加“對于媒體宣傳不實造成產業損失,應給予處罰”的內容。

以上是省農委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工作情況和相關建議。

雖然吉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國家要求和其他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我們將在以上工作基礎上,不斷完善和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同時,加強隊伍建設;加快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能力提升,提高人員素質,加快實驗室資質認定和機構考核“雙認證”進程,推進檢測機構科學高效運行;推動信息平臺運行,盡快實現信息平臺省、市、縣三級聯網,充分發揮信息平臺追溯管理、信息發布、信用體系建設等功能,逐步形成省、市、縣、鄉、企五級聯網運行的信息平臺雛形;積極推進全省農業生產經營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加強行業和企業自律,增強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意識,強化其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經營誠信檔案,會同相關單位落實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措施,探索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

今后,我們將在農業農村部的統一部署和省法制辦指導下,繼續深入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條主線,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和品牌強農,推動農業加快向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繼續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目標,以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為底線,著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實現“產出來”;著力做好監督執法,確保“管出來”;著力打造品牌體系,強化“樹起來”,著力開展宣傳培訓,力求“講出來”;著力加強體系建設,實現“強起來”,切實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確保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持在持續穩定態勢,保證農產品生產安全、消費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全面實現國家食品安全戰略提供源頭保障。

猜你喜歡
生產質量
“質量”知識鞏固
質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用舊的生產新的!
“三夏”生產 如火如荼
做夢導致睡眠質量差嗎
S-76D在華首架機實現生產交付
中國軍轉民(2017年6期)2018-01-31 02:22:28
關于質量的快速Q&A
質量投訴超六成
汽車觀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26
安全生產重于泰山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產》)2012年第5期要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91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性|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粉嫩| 免费a级毛片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网|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亚洲熟女偷拍| 亚洲免费毛片|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福利国产在线|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中文|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国产第四页| 亚洲日本www|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婷婷色在线视频| 日韩av无码DVD|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欧美一级在线看|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a毛片在线|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国产黄视频网站|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精品99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亚洲婷婷六月|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欧美精品成人|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美女毛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