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樹法
陽春三月,萊州灣畔,萬畝鹽田,春潮涌動。
4月2 日清晨,東方剛剛吐白,李愛友便拿起鹵水表,走向灘田。胸前的共產黨徽章,迎著第一縷朝霞,熠熠閃光。
李愛友是山東海化羊口鹽場制鹽五場三工區主任、黨小組長。2017年,他帶領兩名共產黨員,包靠落后班組,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在灘田面積、用工人數相同的條件下,增產原鹽一萬多噸。一舉甩掉了“落后班組的帽子”,躍升為羊口鹽場35個生產工區的“排頭兵”,榮獲“2017年度海化紅旗班組”稱號。
如何保住“排頭兵”,今年更上一層樓?剛一開春,李愛友便鉚足了干勁。
“贅腳班”何以變為“領頭雁”?
“2016年底,羊口鹽場244個班組有19個落后班組,我們工區就占了5個。灘田基礎條件是一個方面,但關鍵還是團隊意識不強,黨小組戰斗力、黨員示范作用發揮得不充分。”李愛友在黨小組會上深刻反思。
去年以來,羊口鹽場黨委以“支部達標”為抓手,開展了“優秀黨員示范崗”“黨員示范班組”等創建活動,建立了黨員包靠后進班組幫扶機制。
“前幾年,我們八班產量一直名列前茅。我只是把自己的工作干好了,沒有對其他班組起到幫扶帶動作用。工區產量上不去,我心里也不是滋味。” 制鹽五場三工區入黨積極分子趙友軍動情地說。趙友軍是海油集團公司“建設海上大慶三等功”獲得者,第一個簽訂了“班組結對幫扶”責任書。他與幫扶班組員工一起尋根問診,對癥施策,嚴細工藝操作,提高制鹵效果,全力以赴打贏“翻身仗”。
黨員結對幫扶后進班組,效果超出預想。2017年,三工區生產原鹽66364噸,完成年計劃的107.05%,同比增產10135噸。

圖為李愛友與機械班長張興亮商討如何修舊利廢降低撈鹽機組維修費。
今年51歲的張興亮是一名黨員機械班長。
撈鹽像麥收一樣,機械班的壓力首當其沖。近幾年,隨著撈鹽機械的老化和人員減少,有的分場開始雇用社會力量撈鹽,并呈逐年增加的趨勢。這樣一來,就增加了撈鹽的費用。張興亮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2017 年羊口鹽場實施跨區撈鹽改革,外包撈鹽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大幅減少,并且還要實行跨區收鹽作業。這個改革方案一出,不少人一時“懵”住了。張興亮卻暗中叫好,深諳這個改革降本增效的苦衷。
壓力面前,張興亮義無反顧,迎難而上。他帶領機械班,“歇人不歇馬”連軸轉,提前按質按量完成本工區撈鹽任務后,主動承擔了五工區2個班組和二工區2個班組的撈鹽作業。2017年張興亮的機械班總撈鹽量達到86635噸,人均撈鹽量10200噸,創下了羊口鹽場機械班人均撈鹽量的“NO.1”。
今年58歲的黨文奎,在鹽場打工有十個年頭了。他不無感慨地說:“前些年一直在周邊鹽場打工。這幾年,一直跟著李主任干,覺得還是在國有企業干心里踏實,有保障。”
“當前用工緊張,很多班組留不住人。”李愛友說,“要想留住人,一是工作安排公平,將心比心;二是多站在農民工的角度想問題,多替農民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平時工作生活中,李愛友帶頭示范,黨員班組長經常利用傍晚下班回家之便為農民工代購牙膏、牙刷、毛巾等日用生活品,到銀行代提工資;每逢重要節假日,班長經常“請客”與農民工一同就餐,讓農民工感受到班組團隊的凝聚力。

圖為李愛友正在包靠幫扶班組測量鹵度,與員工們一起分析如何提高鹵水結晶質量。
人心齊,干勁足,開局好。李愛友一邊測量鹵水度數,一邊與農民工查看鹽茬長勢,對春鹽高產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