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然而,對于進入學校新環境的學齡期兒童而言,自我意識的發展難免會遭遇一些挑戰。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拜金主義”“利己主義”悄然而生,錯誤的價值導向往往導致兒童形成了唯我獨尊的觀念,過度美化自我;另一方面,隨著人際交往圈的擴大,兒童的自我意識常常由于缺乏引導或錯誤認識將自己置于自卑的境地中,無法正確認識自我價值,享受成長的樂趣。因此,處于自我意識快速發展階段的兒童需要得到正確的引導,以期能夠從社會交往的層面對自我進行多維認識,走出自我意識發展誤區。
就學生自我意識培養而言,其在小學課程中有所涉及,但相關課程卻留于表面,局限于固有的形式,不能真正地對學生形成情感意識上的觸動。若實施相應的校本課程,則難免遇到實施時間長、受眾群體大、資源耗費大等問題,故開展班級層面的相關補充課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本微型課程作為一種班級層面的校本課程,利用國家課程資源,對自然科學課程進行延伸,巧妙地引導學生發展自我評價能力,澄清自我意識誤區,以有效解決相關課程在三級課程實施中所遇到的困境。
1.理論基礎。根據埃里克森心理社會性發展的觀點,兒童中期的發展主要處于勤奮對自卑階段,其主要特征是兒童面對復雜社會所提出的挑戰所付出的努力。具體而言,隨著學齡期兒童進入學校,其面臨的社會環境與挑戰也更為復雜,兒童需要努力應對學業、適應群體,從而使其能力不斷增強,形成積極自我。就關于自我理解的直接表現而言,兒童開始從心理特征層面進行自我評價,由具體性評價轉向抽象性評價,由簡單轉向復雜。隨著學生所處環境的變化和人際交往范圍的擴大,小學階段兒童開始通過社會比較認識自我。
2.目標擬定。綜合考慮兒童中期的自我發展特點與本微型課程的學科特點,本微型課程旨在通過有趣的自然科學課程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遷移,從多角度認識自我,并通過不斷的努力發展自我,獲得成長的快樂。具體而言,本課程的目標擬定共分為以下三維,以促進小學生的多維發展。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與態度1.學生了解關于植物的基本知識,包括生長特征、分類與標本,鞏固植物培養技能。2.通過想象遷移,學生能夠從多維度出發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提升自我評價能力,促進自我體驗能力與自我控制能力的初步發展。1.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生的人際交往、語言表達和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2.借助“植物→個性品質→自身”的遷移,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激發,其抽象概括能力在具體事物所搭建的衍生基礎上得以逐漸發展。1.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自然界植物的美好,學會尊重與保護植物,激發好奇心與探究意識。2.學生初步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學會正視自我、悅納自我、提升自我,感受成長的樂趣。
本課程由自然科學課程出發,引導學生由植物認識進行遷移,在植物特性擬人化的過程中認知人類的個性品質內涵,由此及己,從而在心理特征層面、主觀和客觀、優點與不足等層面對自我進行多維認識。同時,伴隨著植物種子培養及其形成性評價,學生逐漸提升其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本課程不僅可以拓寬學生視野,促使學生增進自身對植物的了解,還能夠以此為基礎促使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積極接納自我、全面發展自我。
1.視頻導入,激發興趣。教學開始,教師播放《3D——植物世界的秘密》微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好奇心。
學習任務: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有哪些植物是自己所熟悉的?視頻中的它們和印象中的樣子一樣嗎?你還對哪些植物有興趣呢?
思考以上問題,觀看視頻后和大家一起分享感受。
【設計意圖】視頻激趣,教師以3D視野下植物生長所蘊含的秘密開啟學生認知植物的新大門,激發學生探究植物的興趣,引導學生發現植物于微觀和宏觀的差異,暗喻兒童肉眼所見的生理自我與較為隱蔽抽象的心理自我,這為兒童認識內在的自我做好鋪墊。
2.分享討論,想象遷移。通過學生分享與教師講解,學生對某些植物已有了基本的認識與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植物特性擬人化,讓學生理解各種個性品質的內涵。在小組的合作與交流中,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得到提升,借助“植物擬人化”為下一環節中從心理特征層面認識自我做鋪墊。
學習任務:
(課前準備:教師安排學習小組依據植物分類標準搜集與整理相關植物的資料)
(1)學生分享所搜集的植物知識。
(2)依據生活經驗與教師提供的個性品質,找出每一種植物所蘊含的個性品質,可加以具體實例陳述。
(3)除了老師介紹的植物,同學們能幫其他植物找到它們內心的秘密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將植物生長習性與人類性格品質相聯系是本課程的亮點。一方面,學生通過分享植物知識并對其進行個性匹配,能夠借助直觀的植物行為現象理解關于心理層面的個性描述類詞語;另一方面,植物擬人化這一過程具有較大的趣味性與挑戰性,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
3.靜思反省,多維評價?;谝陨蠈W習,學生已有一定的認知儲備。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3~5分鐘的靜思活動,而后進行小組討論。在此過程中,學生借助自我反思與合作討論,將引導學生從心理特征層面進行自我評價,由具體性評價轉向抽象性評價。
學習任務:
(1)學生進行個人反思,找出與自己相像的植物,并說明原因。
(2)小組合作討論,進行相互評價,從客觀角度完善自評。
(3)如果讓你用一種植物來形容以后的自己,你想要成為哪種植物?(請在花蕊中填上該植物的名稱,并將你期望獲得的個性品質填在周圍的花瓣中)

(4)為了以上目標,你覺得自己可以做出哪些努力?(比如:健康——每天運動1小時)
靜思旁白:
想象你在一片花園里,里面有各種各樣的植物,如歡快的喇叭花、搖擺的楊柳、潔白的百合、嬌羞的含羞草、沉穩的松樹……假如你也是花園中的一份子,你是什么呢?一棵草?一株花?一棵樹?你在做什么呢?你喜歡這樣的自己嗎?
在溫暖的陽光下,你拼命吸收養分、努力生長,經歷風吹雨淋,慢慢地,你發生了改變,變成了你最好的模樣。此刻的你,正在做什么呢?感覺還好嗎?
【設計意圖】該環節集合了自我反思與小組討論兩個部分,是引導學生認識自我的重點、難點所在。首先,引領學生在悠揚的音樂中進行想象,給予其充分的自由空間進行思考;其次,小組合作討論是兒童面對更為復雜的學校環境時的重要學習途徑,能夠幫助兒童尋找社會角色定位;最后,基于以上活動,學生需要對自身的發展進行展望,這是促使學生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領域并通過不斷努力獲得積累勤奮感,幫助學生解決這一時期的困難??傮w而言,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關鍵之處,引導學生借助先前所學將自己與相應植物進行想象和配對,其中隱含的重要關聯便是相同的個性品質,既讓學生容易理解,又激發其興趣。

表1 學生發展評價表
4.積極體驗,提升發展。教師對課堂進行總結,并布置課后任務——給每一位學生發放一顆種子(生長周期為2周),學生將其生長過程與發展評價表相結合,時刻關注自己的發展與進步。
學習任務:
根據種子的生長過程,記錄種子的發展狀態與自身的成長變化。(大概2~3天記錄1次,可以分享自己的快樂、煩惱、好人好事等)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既是課堂教學的結束,也是引導兒童進一步發展自我的開始,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學生通過培育種子并記錄成長這一過程,對自身現狀、目標及其中的努力有了更清楚的認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學生的積極發展,提升其自我體驗與自我控制能力。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情境教學是一種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自我意識這類課程中,小學低年級學生難免會感到無趣,較難意識到其重要性。因此,本課程根據學科延伸的特點,創設相關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將當前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想象為植物,這一身份轉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而學生在這種情境學習中能夠不知不覺地運用個性品質作為中介聯系,從而獲得情感體驗。
2.注重問題引導,突破重點和難點。教師教學所設置的一系列問題是引導學生思考的重要指向標。本節課在具體教學時非常注重問題設置的層層深入,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逐漸走入內心的自我,通過與植物的匹配不斷思考哪些個性品質與自身相符,并朝著積極的方向前行。例如,教師在靜思時提出的引導語——“你是什么呢?一棵草?一株花?一棵樹?你在做著什么呢?你喜歡這樣的自己嗎?(通過努力)你發生了改變,變成了你最好的模樣,此刻的你,正在做什么呢?感覺如何呢?”這比直接提出“你覺得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更為有效。
3.開展合作學習,促進同伴交往。隨著學生所處環境的變化和人際交往范圍的擴大,合作與交流在學生自我意識的培養中顯得異常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安排小組合作討論,注重異質分組,使不同個性的學生在共同學習和討論的過程中發現彼此異同,互相學習與督促。同時,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強調學生通過自由開放的學習模式從多方面提升自我,如人際交往、語言表達、自主能力等,這也有利于學生適應逐漸復雜的社會角色。
本課程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采取個人、教師和小組3個維度相結合進行評價,主要載體為學生發展評價表,這既是課程學習中的一部分,也是課程評價中的重要依據,能夠反映學生持續性的動態化成長過程(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