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夢寒
人類的每一次思想進步,幾乎都是打破看似至高無上的神權或者皇權、重新審視自我的過程。換言之,正是思想的一次次遞進式解放,才讓人們越來越懂得自己作為獨立個體的價值,活得越來越像人。那些引領人類走向光明的智者,他們思想的光芒一直照耀著人類前行的道路。每當人們戰勝黑暗重獲光明時,都會忍不住贊頌千百年前他們創造的黃金時代。于是,就有了這幅連歲月也無法侵蝕的偉大作品——《雅典學院》。
《雅典學院》是拉斐爾·桑西于1510年至1511年間為梵蒂岡宮創作的一套室內壁畫,壁畫的總題目為《教會政府的成立和鞏固》,分布于4個內室,每個內室有4幅單獨的畫面。這幅《雅典學院》是第一室的四幅《神學》《詩學》《哲學》《法學》中的《哲學》,也是四幅壁畫中最杰出的作品。畫家以古代7種自由藝術,即語法、修辭、邏輯、數學、幾何、音樂、天文的開創者或奠基人為主要表現對象,贊美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
《雅典學院》高2.794米,寬6.172米,畫幅巨大,背景以圣彼得大教堂為藍本,層層拱門直通天際,顯得既恢宏又神圣。建筑左側的壁龕里供奉的是音樂之神和太陽神阿波羅,右側則是智慧女神雅典娜。五十幾位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年代和不同學派的學者正在大廳里進行熱烈的討論。
畫面的中心是雅典學院的創始人柏拉圖和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他們迎著觀眾走來,邊走邊進行辯論。柏拉圖右手手指向上,左手拿著他晚年的重要思想著作《蒂邁歐篇》;亞里士多德則右手手掌向下,左手抱著自己的學術著作《倫理學》。這對師生最后在學術上分道揚鑣,畫家用形式化的表達手法展現了他們思想觀念上的分歧。其余的學者被畫家分成幾組,有的在聆聽,有的在思考,巧妙地構成了畫面穩定而又富于變化的節奏。
拉斐爾是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之一,也是“三杰”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他比達芬奇小31歲,比米開朗琪羅小8歲。年紀小的好處就是有許多大師級的前輩可供學習,拉斐爾汲取了前人的藝術養分,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唯美畫風。他深受古希臘美學的影響,尤其喜愛柏拉圖的理想主義美學,崇尚超出世俗的理想美。他熱衷于贊頌人性的真與善,表現生活的幸福與歡愉。所以他的一系列圣母作品都展現了近乎完美的寧靜與和諧。這幅《雅典學院》本來是應教皇的要求創作的宗教繪畫,但拉斐爾充分發揮了他的肖像畫才能,對每個人物的性格與專長都做了深入研究,細致地刻畫出了每個人的不同特點,擺脫了宗教繪畫的程式化風格。
比如他把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畫成與人交談的姿勢,因為蘇格拉底認為自己應當通過交談引導人們認識到真正的正義和善;斜躺在臺階上半裸的老人是古希臘犬儒派哲學家迪奧吉尼,他覺得自然需求之外的一切都是無足輕重的,他一生穿著最簡單的衣服,住在木箱子里,認為簡樸自然才是理想的生活;一只手托著腮、另一只手在書寫的人,是樸素辯證法的創始人赫拉克利特,他認為火是世界的本原,他因為太愛思考而放棄了王位……
畫中還有埋頭演算的哲學家兼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有擅長辯論的斯多葛學派創始人芝諾;有拉斐爾的好朋友、大建筑學家布拉曼特(畫中的圣彼得大教堂就是他設計的);有創立了地心學說體系的天文學家托勒密;還有寫出了《宇宙小系統》和《宇宙大系統》兩部著作的百科全書式的大學者德謨克利特,等等。
《雅典學院》記錄了古希臘的輝煌時代,也記錄了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黃金時期。有趣的是,作品的中心人物柏拉圖的原型是達芬奇,亞里士多德的原型是米開朗琪羅。拉斐爾以此來表達他對兩位前輩的敬意,盡管他與米開朗琪羅性格不合,但這并不妨礙他對其藝術的崇敬,這種風范也表現了他對希臘精神的真切向往。
正是希臘精神蘊含的對真理鍥而不舍的探究、對自由的不懈追求以及對唯美與理性的熱愛,才奠定了人文主義思想的基礎,引導人們逐漸確立了自我的尊嚴與價值。
拉斐爾畫《雅典學院》時只有26歲,他的藝術對17世紀的法國古典學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遺憾的是,這位容貌俊美又才華橫溢的畫家在37歲時就因病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