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米

錯金狩獵紋博山爐
在我們古人的生活中,焚香熏香一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近些年古裝劇的大加渲染下,調香弄香則成了一門高深莫測、能夠“殺人于無形”的絕技。讓熏香這件事帶上了神秘色彩。
只可惜香料難以長久保存,更別說那些小說中虛構的奇香。所以我們很難親自體驗古人用香的神奇之處。好在,還有一些香爐完好地保存下來,其奇異的造型和華美的裝飾很能啟發今人的想象。
早在原始時代,我們的先民便已開始焚燒香草香木以清臭避穢、凈化空氣。
在商周時代,使用的是一種敞開的香爐,看起來像是一種巨大的高腳杯。香草被放在爐中直接焚燒,雖然香氣濃郁,但煙火氣也確實熏人,宴在是簡單粗暴。
到了漢代,焚香就格外講究起來了。因為交通發達、外貿發展,域外香料大量傳入,我們有了龍腦香、蘇合香這些油脂類的原料。不再使用純天然未加工的香草。
漢代人又學會了進行香料的精加工,把它們制作成了香球和香餅。與天然草木不同,這種香不能燒出明火,只能暗燒,煙氣就小了許多,熏爐此時也被加上了蓋子,這樣一來,熏香就顯得柔和雅致得多了。
漢代的熏爐流行一種獨特的樣式。被稱為“博山爐”。
博山爐即蓋子塑成山形的熏香爐。有的下面還附有銅盤。北宋的考古學家說這種香爐像是海上仙山,下面的銅盤則用來裝熱水以潤濕煙氣,以此來表現海水環繞。
其實,銅盤用法很樸實,就是用來盛灰的。不過。仙山的說法倒沒有錯。
秦漢時代流行東海上有仙山的說法,它們名為蓬萊、方丈、瀛洲。山上云氣升騰,芝草繁茂,其間還有靈禽瑞獸出沒。這是仙人的居所。秦始皇不是還派出了尋找不老仙方的隊伍。出海尋找仙山嗎?
到了漢代,人們對神仙的信仰有增無減,所以,連生活中實用的熏香爐,都被寄予了這種美好的期望。
話說回來,博山爐這個名字并非發明了它的漢代人所起。漢代人比較質樸,老老實實地叫它“熏爐”“香爐”,這個浪漫的名字最早見于東晉葛洪所撰的《西京雜記》。
名字究竟是誰起的,現在失于考證,不過葛洪是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人稱小仙翁,這個通體靈氣的“博山”之名從這個一身仙氣的人的書中所出,倒是很相配。
越是地位高的貴族,所用的博山爐也就越精巧華美。其中,最出類拔萃、飽含“仙氣”的一件博山爐,是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世稱“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金博山爐。
中山靖王是漢景帝的兒子、漢武帝的兄弟,身份顯赫尊貴,他的陪葬品自然是不凡的。1968年劉勝墓被發掘時,出土的器物無論是數量還是等級,都令世人震驚,他和妻子竇綰兩人雙雙裝槨著金縷玉衣。
錯金博山爐雖然體量不大,只有26厘米高,但在這些陪葬品中卻極其搶眼。
博山爐通常由爐底、爐柄、爐身和爐蓋四部分組成,精巧的設計大多集中在爐蓋上。但這一件從上到下都透著靈異。
爐底是三條龍交纏出水的奇景,龍身蜿蜒盤曲,引起向上洶涌翻騰的水浪構成了爐身。爐身上鍇金的云氣交錯往復難辨首尾,又像波濤起伏迭宕,仙山于是在波濤和云霧間時隱時現。
爐蓋上的仙山稱得上峰巒疊嶂,崔嵬多姿。山峰堆聚,越往中間越高。其間不乏嶙峋陡峭的怪石,細看,石頭上還伏著蓄勢待發的虎豹。
靈猴為山巒增添了別樣的生趣,它們有些出沒在山間,還有些更調皮的,則騎在神獸身上戲耍。
光有山還不行。必定還要有洞穴,煙氣才能從熏爐里散發出來。這些孔洞藏在山谷間,一旦香料被點燃。煙霧便從山間裊裊升騰而起,整個博山爐就真的成為一個云霧繚繞的微縮神仙世界了。
漢代留下來的博山爐數量并不少。這件博山爐之所以獨步千古,除了設計之精、構造之繁,特別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它通體閃耀的金光。氣度卓絕。
這種銅體上嵌金絲的工藝被稱為錯金。就是在銅器表面預先鑄出或刻出圖案或文字的凹槽,然后在槽中嵌入金絲、金片,將其錘打牢固后再用蠟石打磨,使它們與銅底融為一體,平整光滑。
有些是金銀一起上陣,便是“錯金銀”。這樣,一件銅器上因為有了三種不同的金屬材質,便閃現出三種不同的光芒。
不過,由于三種金屬抗氧化的能力不同。千年時光拂過之后,大多數情況下銅會銹蝕,銀會黯淡,唯有黃金能夠應對從容。顏色不改。
意外的是,這件錯金博山爐卻璨然如新。
博山爐是個巧妙的設計,不僅在漢代流行一時,一直到宋代都還被大量使用。自東漢瓷器燒造技術日漸成熟之后,還出現了許多瓷博山爐,模仿的都是銅制博山爐的樣式。
這確實是個討人喜愛的浪漫物件。作為古人室內的重要擺設。博山爐也成為男女情感的見證物,所以它時常在詩詞中出現。
比如南北朝的大詩人鮑照的《擬行路難》:洛陽名工鑄為金博山。千斫復萬鏤,上刻秦女攜手仙。承君清夜之歡娛。列置幃里明燭前。外發龍鱗之丹彩,內含麝芬之紫煙。如今君心一朝異,對此長嘆終百年。
五代韋莊的詞《歸國遙·春欲晚》的下厥:睡覺綠鬟風亂,畫屏云雨散。閑倚博山長嘆,淚流沾皓腕。
溫庭筠的《苦楝花》:只應春惜別,留與博山爐。
不過,這些詩詞里的博山爐,關聯的多是衷婉悱惻的感傷調子。遠不如民間的情歌爽利歡快,比如北朝樂府《楊叛兒》: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
要說起來,還是李白的表達最直接,最濃郁,他也用《楊叛兒》為題作了詩:
君歌楊叛兒,妾勸新豐酒。
何許最關人?烏啼白門柳。
烏啼隱楊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