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2016年10月,中央黨校機關服務局馮豐同志響應中央號召,前往河北省武邑縣賈寺院村擔任第一書記。兩年來,馮豐牢記使命,用真心帶著感情扶貧,取得實實在在的業績。
摸清家底,加強支部建設。賈寺院村和大部分貧困農村一樣,村民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居多。村里有黨員16名,村干部3名,年齡普遍較大。到村里后,馮豐主動走訪村民,實地了解村情和群眾需求,征求發展良策。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村民們認同并接受了他。馮豐發揮黨校資源優勢,解決脫貧道路上的思想問題和干部問題,并組織黨員分析致貧原因,研究脫貧計劃,為建設美麗鄉村凝心聚力。在賈寺院村,“第一書記講黨課”已經常態化。
瞄準蔬菜,確定脫貧方式。武邑縣是“河北蔬菜之鄉”。馮豐帶領村里一班人把大棚蔬菜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建立了興彪農業合作社,把全村155個蔬菜大棚和400畝土地納入合作社進行統一運營管理,無經濟條件、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以土地入股,每年領取分紅。如今,大棚蔬菜畝產值達萬元以上,全村人均收入超過8000元,村里貧困人口56戶193人已全部脫貧。
創新模式,建立蔬菜園區。畝產萬元只是解決了溫飽問題,離全面小康還差得很遠,防止脫貧的貧困戶返貧也需要實現產業規模化和土地進一步增值。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協調下,合作社納入審坡鎮14個村276戶貧困戶,集中使用扶貧資金330余萬元,流轉土地228畝,在省道383南側建立40個冬季溫室大棚,成立蔬菜產業園。2017年初,產業園為276戶入股貧困戶實現戶均分紅1200元。7個月的種植周期,實現了每棚收入5萬元以上,有效提高了農民收入,在解決本村脫貧的同時,帶動周邊3個村農村人口的就近就業。
為民辦事,解決實際困難。中央黨校非常關心武邑縣和賈寺院村的扶貧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為當地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例如,與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對接,為全村新建的85個春秋蔬菜大棚爭取50余萬的扶貧補貼;在黨校扶貧專項資金的支持下,投資70萬元,新建一個占地5000平米的蔬菜交易市場、兩個恒溫冷庫,實現種、產、儲、銷一條龍;2018年4月,中央黨校扶貧專項資金120萬元在賈寺院村開工建設兩座高標準示范智能溫室蔬菜大棚;為解決種植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多次聘請市、縣蔬菜局技術人員到大棚進行技術指導,2017年七一前夕,專門邀請全國模范黨員李雙星同志到村傳經送寶。
為方便村民“看小病防大病”,馮豐與農工黨衡水市委聯系,邀請市多家知名醫院的21位內科、外科、婦科、皮膚科等方面的醫療專家,到賈寺院村開展免費義診,有效解決了當地群眾看病遠、看病難的問題,受到群眾歡迎和贊譽。為豐富農民日常文化生活,在村里組織多場衡水市文藝志愿者演出,受到村民好評。此外,馮豐和愛心人士共同資助了貧困戶韓根全正上高中的兒子韓曉威,高中階段每年4000元,大學階段每年7000元,直至大學畢業。
目前,賈寺院村已進入河北省美麗鄉村建設精品村目錄并開工建設。村里通了自來水,解決了人畜飲用水衛生問題;埋設天然氣管道,縣里有優惠氣價補貼,做飯取暖能使用清潔能源;完成旱廁改造和污水處理,既減少地下水污染,又可以充分使用處理過的污水沖洗廁所;增加垃圾回收裝置、路燈照明以及健身器材,搭建戲臺子,村民有了便捷集中的日常娛樂活動場所。2016年、2017年,馮豐連續被評為“河北省優秀駐村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