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鳴
服務保障“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氣象事業的重大使命。6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宣布:“中方愿利用風云二號氣象衛星為各方提供氣象服務。”這一承諾,既是對氣象服務保障“一帶一路”成績的肯定,也對下一步的氣象工作提出了更高期望。
“一帶一路”建設對進一步推進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和參與國家共同發展意義重大。我國氣象工作要緊抓發展機遇,積極應對挑戰,擔當起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和服務保障的責任和使命。
氣候變暖、氣象災害是威脅“一帶一路”建設成效的重要因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正處在世界環太平洋和北半球中緯度兩大自然災害帶上,沿線城鎮和居民點密集。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沿線國家氣象災害頻發,嚴重威脅著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制約著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對“一帶一路”建設的響應參與能力。應對“一帶一路”沿線氣候變暖和氣象災害威脅,中國氣象局必須主動發揮積極作用。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生態文明保障、應對氣候變化等能力還有較大差距。雖然沿線國家均設有氣象機構,但氣象業務能力以及服務內容和水平差異較大。一些東南亞、南亞和中亞國家的氣象業務服務水平還比較低,特別是我國周邊國家氣象數據采集手段仍較為落后,氣象服務能力和手段難以滿足防災減災、應急管理和應對區域氣候變化的需求。
建立“一帶一路”氣象安全保障線是我國氣象工作的重要使命擔當。相較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我國氣象現代化和服務整體水平具有較明顯的特色和優勢,尤其在公共基礎支撐、決策氣象服務、氣象裝備等方面具有較大潛力和完備的共建共享能力。加強“一帶一路”氣象合作,有利于推動沿線國家氣象工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同時也是我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巴黎協議》等國際計劃的要求,將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帶來更多空間,是我國實力的重要體現。
“一帶一路”建設為我國氣象工作帶來新機遇也提出新挑戰。“一帶一路”沿線氣候類型多樣、自然條件較差,氣象災害種類多、影響大,為我們提出了許多新課題。圍繞“一帶一路”建設“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要求,中國氣象局必須盡快提升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在交通、農業、氣象等領域的合作水平。此外,還要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助力國家對外開放總體戰略,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宏偉目標。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斷完善氣象合作機制,開展多層次、多領域交流合作,積極通過“氣象橋梁”為“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力量。
“一帶一路”區域氣象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在科技合作方面,2015年以來,我國與中亞國家氣象部門代表共同簽署了《中亞氣象防災減災及應對氣候變化烏魯木齊倡議》,牽頭成立了中亞大氣科學研究中心,連續三年舉辦三屆中亞氣象科技國際研討會。在人才培訓交流方面,中國氣象局通過世界氣象組織(WMO)南京(北京)區域培訓中心,持續開設氣象預報、衛星應用等國際培訓課程。2017年,我國共舉辦了19個國際培訓班,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內的385位國際學員參加了培訓。在氣象預報技術支持方面,我國自主研發的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MICAPS)、衛星廣播系統(CMACast)、全球數值預報系統(GRAPES)目前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和地區落戶或推廣應用。
風云二號氣象衛星是近年來氣象服務保障“一帶一路”建設的生動體現。目前,風云氣象衛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WMO)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為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同時也是國際災害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正在為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數據和產品。此外,我國已經建立了風云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將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防災減災需求為其啟動應急加密觀測。風云氣象衛星可以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形成有效覆蓋,能提供良好的觀測視角和定制化的高頻次區域觀測,提高臺風、暴雨、沙塵暴等災害監測預報,將為各國氣象防災減災救災、生態保障作出重要貢獻。
“一帶一路”區域氣象合作有力促進了雙向提升。為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我國將沿線區域大氣科學研究作為重中之重,有力提高了我國氣象科研水平。近年來,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科研人員瞄準中亞大氣科學研究的需求,重點開展了樹木年輪氣候重建、大氣環境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創新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同時,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也使我國能更好地履行世界氣象中心成員國職責,從而為全球和區域提供更高質量的氣象服務。世界氣象組織(WMO)主席和秘書長高度贊賞中國“一帶一路”氣象服務保障工作,認為中國為縮小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差距、加強發展中國家氣象服務能力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
氣象服務保障“一帶一路”建設要堅持三個原則。一是開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業務科研合作,共同推進氣象基礎設施、信息資源、科技成果、服務技術的共建共享和互聯互通,發揮優勢、形成合力,讓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二是關注周邊,輻射沿線。按照“一帶一路”建設要求,重點針對周邊國家的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需求,統籌考慮我國天氣上游地區的數據采集需求,加強周邊國家的觀測、預報能力提升。通過技術、設備援助,強化我國氣象技術標準對沿線國家的引領,增強我國氣象技術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輻射力。三是統籌協調,共同推進。統籌氣象領域中央、地方、社會和市場的力量,注重氣象與各級黨委政府已批準實施的經濟社會相關規劃的銜接,做好統一規劃和共同建設。
氣象服務保障“一帶一路”建設要聚焦關鍵領域。一是要著眼于提升“一帶一路”沿線氣象觀測數據采集能力,開展示范建設,重點是拓展風云氣象衛星等關鍵設備的應用服務能力。二是要著眼于提升面向全球服務的預報業務能力建設,增加覆蓋度和精細化水平,提升氣候監測預測應用能力。三是要著眼于提升面向全球服務的氣象業務支撐能力,形成“全球觀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的基本氣象服務保障格局,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和全球其他區域有重點地發展專業專項氣象服務,同時大力提升氣象信息覆蓋能力。四是要著眼于提升“一帶一路”建設的氣象保障科研和人才支撐能力。
氣象服務保障“一帶一路”建設要緊密圍繞國家目標統籌總體布局。一是進一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氣象部門之間的政策溝通和銜接,完善政府間交流合作機制。二是進一步促進“一帶一路”沿線氣象資源共享互通,拓展氣象站網、技術和資料優勢。三是進一步適應沿線國家和地區特點特征和歷史條件,針對民生和社會需求強化氣象服務。四是進一步助力貿易暢通,推動氣象產業國際化發展。五是進一步強化沿線氣候與氣候變化聯合觀測研究,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打造氣象命運共同體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