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巖 徐鵬
當前價格總水平運行較為平穩,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穩中略降,PPI(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穩中略升。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對我國物價總水平影響不大。預計下半年物價延續溫和運行態勢,全年CPI保持在1.8%左右,PPI在3.7%左右。當前物價形勢有利于宏觀經濟平穩運行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入推進。
上半年,CPI同比上漲2.0%,漲幅較去年同期擴大0.6個百分點。CPI上漲的主要動力在于非食品價格的穩步上漲,特別是國際油價的高位徘徊和醫療、家政、教育等服務領域的價格溫和上行。與往年比較,受豬肉價格持續低迷影響,食品價格對CPI的拉漲力相對較弱,上半年影響CPI上漲約0.23個百分點,漲幅低于近五年同期平均水平。
上半年,PPI同比上漲3.9%,漲幅較去年同期回落2.7個百分點。PPI波動較為平穩,一季度逐月回落,二季度逐月上升,總體呈淺“V”型。PPI與CPI同比增速的“剪刀差”降至1.9個百分點,差值較去年同期減少3.3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主要工業品生產和供給相對平穩,多數行業價格溫和波動。這說明主要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不斷鞏固,無效產能擴張在受到抑制的同時,市場供求動態平衡機制進一步生成。
綜合考慮當前國內國際宏觀經濟基本面、中美貿易摩擦升級、貨幣政策取向、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影響,以及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價格總水平的環比變化新規律,預計下半年價格總水平將繼續保持平穩運行態勢,CPI中樞和PPI中樞會有所下移。預計全年CPI增速保持在1.8%左右,PPI同比增速在3.7%左右,均在年度調控目標之內。
(一)中美雙向340億美元征稅清單生效對國內物價總水平的影響有限
我國可能面臨的通脹壓力主要源自美國大豆等農產品進口價格上漲。目前,我國對美豆的進口依存度較高,從產業鏈和價格傳導渠道來看,大豆主要通過豆制品、飼料、油脂價格影響物價總水平。進口大豆價格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抬升豆制品價格,但豆制品在食品類CPI中的權重很小,對CPI影響有限。盡管作為飼料的豆粕價格可能上漲,但近期豬肉價格低位徘徊導致豆粕用量縮減,豆粕價增量減對畜禽肉類價格的影響也相對有限。目前,油脂整體上過剩,盡管豆油價格可能上漲,但棕櫚油等可替代油脂供應充足,價格上漲受到抑制。據初步估算,其他因素不變情況下,進口大豆價格上漲25%,將拉漲CPI約0.25個百分點,平攤到全年,對全年CPI波動中樞的影響較小。如果考慮其他進口源對美豆等農產品的替代效應,我國對美豆加征25%關稅引發的國內通脹效應將會更弱。
(二)國際油價持續上漲缺乏強力支撐,原油價格將延續震蕩走勢
目前,世界經濟復蘇進程開始放緩。今年以來,主要經濟體PMI(采購經理人指數)出現一定回落,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指數在高位小幅回落,具有經濟風向標作用的國際銅價也出現回調跡象。從宏觀基本面看,國際油價不具備持續上漲的動能,若貿易摩擦進一步升級,不排除國際油價可能會出現加速下行。受美國經濟復蘇勢頭強于歐洲和日本、美聯儲加息等因素影響,美元指數出現較大幅度反彈。從國際組織預測看,下半年美國宏觀基本面仍將強于歐日,同時美聯儲還將加息3次,美元將大概率繼續走強。國際原油以美元計價,如果美元繼續保持強勢,那么油價將面臨較大震蕩下行壓力。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國際油價上漲也受到了地緣政治影響。未來委內瑞拉、利比亞、伊朗和安哥拉等產油國的原油供應減少,可能再度令國際油價上漲,不排除個別時段國際油價階段性突破80美元/桶的可能。
(三)豬肉供給過剩格局未發生根本性改變,豬肉價格仍處在筑底過程中
從歷史數據看,我國CPI主要是豬“當家”。2000年以來的三次通脹周期中(2003~2005,2006~2009,2010~2012),豬肉價格與CPI都表現出了明顯的共振特征。經驗判斷,豬肉價格仍將處于階段性筑底過程中,考慮到去年下半年豬肉價格基數偏低,預計豬肉價格同比增速會有所好轉,對CPI同比漲幅會形成一定支撐。
(四)擴內需政策可能支撐工業品價格溫和上行
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可能會對下半年出口帶來一定沖擊。為妥善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更加有效服務實體經濟,下半年財政金融政策將會協同發力。近期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為支持擴內需調結構,要求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穩健的貨幣政策松緊適度。財政貨幣政策將對下半年總需求改善起到積極作用,由此工業品價格上行將獲得一定支撐。此外,在環保攻堅戰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傳統的低效無效供給有望繼續收縮,“僵尸企業”將會進一步出清。供給側的總量收縮和結構優化,也將對工業品價格上漲形成支撐,預計下半年PPI將延續溫和上行態勢。
下一步要著力擴大內需增強內生動力,增進政策協調性一致性,加強流動性管理和預期管理,防范不確定性風險。
(一)統籌去杠桿和應對貿易摩擦的經濟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
綜合考慮貿易摩擦的短期影響和去杠桿的中長期需要,避免貿易戰動搖金融監管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基本取向。當前,在保持流動性總體穩定的基礎上,可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節奏,“削峰填谷”維護流動性合理穩定。同時,強化結構性杠桿的識別度,形成有效的結構性去杠桿機制,防止去杠桿政策“一刀切”,帶來處置風險而引發的風險,努力在“穩增長、調結構和防風險”之間尋求平衡點。
(二)多措并舉擴大內需,增強自身經濟發展的韌性
為激發實體經濟和實體企業內生活力,夯實進一步擴大內需的后勁,以及全面化解貿易戰升級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加快加大減稅降費的進程和力度,切實讓居民和企業更有獲得感;另一方面加強中央地方、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加快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和使用進度,推動在建基礎設施早見成效。同時,還應加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深化投資領域的“放管服”改革,精準對接民生發展需要,通過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推進建設和儲備一批重大項目工程,切實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和韌性。
(三)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確處理增量和存量的關系
正視“存量不除、增量難進”的現實困難,一方面,加快培育和銜接能源、鋼鐵、有色、農產品等行業的新動能和新需求,積極引導骨干企業拓展優質高效產能,提升我國對戰略資源的控制力與主導權。另一方面,繼續嚴控過剩行業低效產能增量,重點培育市場自動出清力量和機制。
(四)做好預期管理,有效防范不確定性風險
下半年,美國政策嬗變及大國關系仍將擾動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我國面臨的輸入性風險可能只增不減。預計主要工業原材料、糧食、農產品進出口環境、庫存可能發生較大變化,應加強監測、分析與預測工作,合理引導企業及時靈活地調整采購與產銷計劃。針對國際市場貿易戰局部升級進行全面影響的評估,并制定相關的應對預案。同時,加強多部門聯動監測預警體系和機制建設,對于中游半成品和終端物價上漲情況作出正確的預研預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