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盯住全面從嚴治黨不力這個癥結,在堅持中深化、在深化中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但是,面對全面從嚴治黨和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比較突出的問題。
政治監督比較松軟。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縱深推進,對干部遵守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情況監督越來越嚴、盯得越來越緊,相對而言對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情況的監督比較松軟。主要原因是標準已經明晰,但界限難以把握,不出問題政治上都沒問題,出了問題政治上都有問題。一些違紀違法的干部,剖析其根源首先就是思想政治上出了問題,第一條都是嚴重違反政治紀律。但是,這些人問題暴露之前,看起來都是思想純潔、政治過硬的好干部,即使有些苗頭和反映,但難以把握和定性,不好上綱上線。比如,在個別地方,有些領導干部不講政治、不守規矩,搞團伙,拉山頭、劃圈子,甚至凌駕于黨委領導之上,用隱形勢力、無形的手干擾和破壞當地的政治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同級黨委和紀檢監察部門看到了這些問題,但受管理權限和手段制約,覺得不好管或者管不了。
基層監督尚不到位。一是基層黨組織履行主體責任還有差距。一些黨組織書記對從嚴治黨與中心工作之間的辯證關系沒有理清,總認為現在干部不容易,規矩多了,監督嚴了,會影響中心工作,影響干部積極性,影響地方發展,影響年終考核時自己的政績和干部職工的經濟待遇,對不是特別嚴重的問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意無意弱化基層紀檢監察組織的監督職能。二是基層紀檢監察能力水平還有欠缺。實行紀檢組織派駐和鄉鎮紀委“三轉”后,雖然班子和隊伍配齊了,但有相當部分紀委書記、派駐紀檢組長是原地提拔或交流的,鄉鎮紀委副書記和專職紀委委員基本上是原鄉鎮的工作人員,目前基本上是外行,業務素質亟待提高。三是同級監督在基層還有困難。在現行雙重領導體制下,基層紀檢監察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監督對象,對同級黨組織不敢、不愿監督,有時造成監督缺位。四是監察觸角在鄉鎮一級還有空白。現行監察體制改革只到縣一級,鄉鎮沒有設立監察組織,對村組行使公權的非黨員、非國家公職人員的監督,只能由縣監察委調查。而對于縣區來說,大量信訪和違紀問題發生在村一級,勢必分散縣監察委大量精力。
常態監督注重較少。我們黨對干部的監督管理方針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監督的目的不是查處干部,而是教育保護干部,盡可能讓干部少犯錯、不犯錯。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重事后查處,輕事前監督,在常態監督、日常監督上下的功夫相對較少,對“四種形態”把握不精準,尤其是第一、第二種形態運用不夠經常,最終導致一些干部小錯變成大錯、違紀變成違法。同時,在改革的深化過程中,對公權力在一些新領域的運行制約,相應的制度規范沒有及時補齊跟上,出現一些漏洞和“真空地帶”,權力容易“出軌”。
自身監督失之于寬。隨著全面從嚴治黨抓得越來越緊和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紀檢監察部門的地位越來越高,權力越來越大,人員越來越多,監督面越來越寬,也暴露出了一些自身監督不到位和“燈下黑”的問題。一方面,自我監督意識不夠強,自己不愿被人監督。紀檢監察機關是監督的主體,有的紀檢監察干部習慣于監督別人,不樂于接受別人的監督,甚至片面地認為被監督是降低了自身權威,有“怕出丑”的心態和“家丑不外揚”的想法,存在特權思想。另一方面,內部監督機制不完善,自己難以監督自己。由于沒有形成一套完備的內部監督制度體系,特別是針對紀檢監察干部的信訪舉報受理、問題線索管理和處置、案件檢查、干部選任監督等工作規程,沒有明確詳盡統一的制度規定,隨意性比較大,執紀者違紀的風險比較大。
監察體制改革后續配套機制有待完善。監察體制改革之前,改革方案明確規定,檢察機關轉隸人員工資待遇和員額檢察官待遇維持不變。改革到位后,縣紀委監委出現了“一套人馬、兩種待遇”,轉隸人員工資待遇遠遠高于原紀委人員,導致“同工不同酬”。
加強干部監督,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所在。做好新時代干部監督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當務之急是從三個方面加大力度。
加強政治監督,強化政治引領。政治問題是根本性的大問題。講政治從來都是嚴肅的、具體的,決不能空對空、喊口號,關鍵要體現在實際行動上、具體工作中。要突出政治建設首位意識,把嚴肅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作為監督執紀問責的首要任務,作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有效抓手。一是著重抓好黨內政治生活的監督。黨要管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加強對各級黨組織黨內政治生活的監督,重點強化政治紀律,批評與自我批評首先要從講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上開展起來,帶動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嚴起來。二是著重抓好中央決策部署貫徹執行的監督。把貫徹執行中央決策部署作為是否旗幟鮮明講政治、有沒有樹牢“四個意識”的重要體現,對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的,要加大監督執紀問責力度。比如中央八項規定、“三大攻堅戰”的落實落地,要上升到講政治、守規矩的高度來實施監督。三是著重抓好選人用人政治關口的監督。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特別強調,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要突出政治標準。判斷一個干部是不是好干部,講政治是關鍵。要把好政治忠誠、政治定力、政治擔當、政治能力、政治自律五道關口,嚴格執行“凡提四必”、全程紀實和黨委書記、紀委書記在人選廉潔自律結論性意見上“雙簽字”等制度措施,對政治上不合格的“一票否決”,絕不能讓政治上有問題的人混進紀檢監察隊伍。
創新監督方式,提高監督質效。一是打通監督“最后一公里”。建強基層監督隊伍。嚴把紀檢監察干部入口關,突出在思想政治、專業能力、作風表現、廉潔自律四個方面加強考察。加強業務能力培訓,通過以案代訓、集中培訓、抽調輪訓等方式,學練結合,提高本領。盯緊看牢重點崗位。探索協作交叉辦案。針對基層紀檢組織辦案力量普遍較弱、人頭熟地面熟人情干擾的現狀,整合派駐縣直單位紀檢組、鄉鎮紀委和縣紀委監委機關力量,分區協作,交叉辦案。設置縣區留置場所。近些年來,強農惠農政策、資金、項目越來越多。接下來,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實施,農村黨員干部違紀違法的風險加劇。目前,對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的農村黨員、干部,由于縣區沒有留置場所,只能采取“走讀式”審查談話。這樣不僅審查調查效果差,而且安全風險極大,建議在縣區設置留置場所。二是扎緊防止執紀者違紀的制度籠子。建設覆蓋紀檢監察干部監督管理工作各個環節的制度體系,確保監督執紀權力在制度內運行。堅持民主集中制,完善紀委常委會議事規則,保證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大力推進公示公開制,推行“開門反腐”,有效利用現代媒體,對群眾普遍關注的重大案件查辦和涉腐涉紀社會熱點問題,及時予以回應,接受社會監督。完善干部輪崗交流制,對紀律審查、監察調查、信訪舉報等重要敏感崗位,定期進行輪崗交流,防止干部因從事某項工作時間過長,出現以權以案謀私問題。三是把更多的功夫花在平時。重點是運用好“四種形態”,尤其是第一、第二種形態,對發現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通過提醒、函詢、約談等方式,及時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抓早抓小,防微杜漸。
強化監督擔當,推動監督盡責。由于紀檢監察工作的特殊性,容易得罪人,紀檢監察干部一般都有顧慮,在實際中確實存在丟選票、受威脅等現象,尤其是分管辦案和一線辦案的干部更為突出。需要組織對紀檢監察部門和紀檢監察干部給予特別的關心和愛護,既要嚴管,也要厚愛,為敢于擔當者擔當,為敢于負責者負責。一方面,各級黨組織要加強領導,履行好主體責任,當好堅強后盾,落實好中央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精神,對忠誠干凈擔當的紀檢監察干部要旗幟鮮明地給予保護和提拔重用。另一方面,上級紀檢監察組織要為基層紀檢監察組織撐腰鼓勁,在“刀刃向內”的同時,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容錯糾錯機制、激勵保障機制,形成“允許出錯、寬容失敗、包容失誤;不容不為、鞭撻慢為、嚴處亂為”的常態長效機制。同時,建議結合建立監察制度,逐步提高紀檢監察干部待遇,解決“同工不同酬”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