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華
智能交通研究中心是交通運輸部公路院的內設科研業務部門,也是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依托部門。支部現有黨員40名,占職工總數58%。近幾年,我們不斷探索完善以“三個融合” “三種模式” “三項工程”為核心內容的“三個三”支部工作法,激發黨員隊伍活力,強化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發揮,為智能交通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
堅持“三個融合”,切實提升支部服務中心的組織力。堅持“支部建在連上”的組織設置理念,著力從體制機制上解決黨建和業務工作“兩張皮”問題。一是堅持組織設置與業務團隊相融合。為加強黨的工作,我們對中心現有的自動駕駛、智慧高速、大數據、信息安全和ETC、綠色交通等5個業務團隊,全部設立了黨小組,實現了黨組織對業務項目的全覆蓋,真正做到了業務發展到哪里,黨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二是堅持支部工作與業務發展相融合。“項目攻關難,重擔交黨員”。為推進中心工作,我們實行“黨小組長項目負責制”,設立了“黨員項目示范崗”,有力地保證了春運大數據分析、雄安新區智慧交通規劃等重大項目工作進度和質量。支部重點項目——“出行云”,作為全國首個交通領域的出行大數據開放平臺,被評為“數字中國建設年度最佳實踐”。黨小組長兼項目組長自豪地說:“講方法不講困難,講奉獻不講條件——這就是我們黨員干事的本色!”三是堅持黨建考核與業務考核相融合。為充分發揮考核激勵的“指揮棒”作用,我們在確定年度考核指標體系中,賦予黨建工作20%的權重比例,直接與績效、獎金掛鉤,改變了以往“重業績、輕黨建”的現象。對成績低者,支部書記嚴肅約談、督促整改。近兩年,支部共約談15名黨員,督促整改8項具體工作。
推行“三種模式”,切實提升支部建設隊伍的凝聚力。堅持“抓黨建是本職、不抓黨建是失職”的工作理念,抓實抓細各項工作部署。一是在學習教育方面,推行“領學+督學”模式。從嚴從實推進“三會一課”,院領導、支部書記帶頭學帶頭講,支部每季度、黨小組每月領學1次。加強督導,推動黨員輪流上講臺、講黨課,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促進了學習教育入腦入心。二是在組織生活方面,推行“剖析+談心”模式。認真落實黨性分析制度,在真誠聽取意見、真心剖析問題上下功夫,既談思想不足,也談工作短板,見人見事見思想,把黨員的心攏在一起。針對崗位變動、薪酬調整等改革中的問題,及時開展談心談話,準確掌握思想動態,聚焦敏感點、答疑解困惑,使中心隊伍人更穩、心更齊。三是在服務群眾方面,推行“關愛+幫扶”模式。支部以“架起連心橋、服務暖人心”為宗旨,發動群團合力辦實事,先后解決了重點人才落戶、夫妻兩地分居等難題,慰問患重病、因公受傷的職工,讓每個人感受到支部大家庭的溫暖。
實施“三項工程”,提升支部引領發展的創造力。堅持“黨員是人才隊伍核心”的理念,確保科研團隊政治定力強、綜合素養高。一是實施“領航”工程,打造又紅又專隊伍。智能交通發展首先靠人才、關鍵看黨員。支部組織黨員與業務骨干“結對子”,在思想教育與科研攻關上“互幫互帶”,近三年相繼把8名黨員培養成業務骨干,把4名業務骨干發展成黨員,實現了政治素質與業務素質“雙促進”。二是實施“培育”工程,提升專業技術能力。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支部通過開展聯學共建,組織黨員與清華大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等國內外高校,以及百度、騰訊等著名企業,建立了交流培訓機制,打造了由團隊帶頭人、黨員核心骨干、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金字塔型創新團隊,榮獲了“交通運輸行業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稱號。三是實施“正心”工程,強化人才擔當精神。支部按照“站位高、言行正、工作實”的標準,以先進典型引路,結合專題培訓、專家講座,持續開展科研道德信用教育,錘煉踐行新時代擔當精神,在發展事業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成就個人成長,鑄造了一支政治過硬、勇于擔當、業務精湛的優秀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