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
在任何社會里,家庭有兩個主要功能,一個是經濟互助,一個是社會功能即精神互助。其經濟功能包括兩方面,第一,在家庭內部存在各種隱性金融契約關系,父母在后代身上有投資,所以后代有隱性“回報”責任;兄弟姐妹之間則你欠我的、我欠他的等等;這個家欠同族上另一家的,等等,相互間存在許多說不清、也說不完的隱性債務、保險責任。第二,因血緣關系,“家”能大大減少各成員間利益交換的執行風險,減少交易成本。
儒家文化的道德標準
為了支持“家”的經濟互助和精神互助功能,社會就必須有相配的家庭、家族文化,幫助實現這些錯綜復雜的隱性金融契約。這就是儒家以及其他源自農業社會的傳統文化所要達到的目的,也是2500年前儒家文化產生的背景。
也就是說,在沒有市場提供的各類保險、借貸、股票、投資基金、養老基金等金融品種的前提下,成家生兒育女,而且最好是生兒子,就成了規避未來物質風險和精神風險的具體手段,即所謂“養子防老”。
生兒育女既是父母對未來的投資,又是為未來買的保險,兒女是人格化了的金融品種。父母也許愛子女,也許不愛,這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兒女長大后要“孝”,這是保證父母投資有所回報的關鍵。“養子防老”是保險和投資的概念,而“孝”則是兒女履行隱形“契約”的概念。以“孝”和“義務”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孔孟為了降低這些隱形利益交易的不確定性、增加交易安全而設計的。
于是,由“三綱”、“五倫”建立并延伸出來的家秩序、社會秩序就很關鍵了,臣必須服從于君,子必須服從于父,婦必須服從于夫,弟必須服從于兄。這些服從關系是無條件的,也不管有理還是無理。
從兒女出生開始,通過《三字經》等經典將他們扣上“三綱”包袱,讓他們任何時候都會因不服長者的意愿而內疚得無地自容。
中國人追求的精神生活或許不是宗教性的,而是家庭溫暖和親情。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友情是一件非常個人化的事情,每個人有不同偏好、不同性格,即使是同父母的兄弟姐妹,性格與喜好也難以相同,他們除了知道彼此是兄弟姐妹而“應該”有親人關系外,不一定有心靈深處的相通,不一定有出于“自愿”的友情。家庭成員間只會因為名分以及相應責任而彼此相依賴、相交往,可是這不等于他們的關系能超出原始情感而達到更高的心靈溝通境界,就像包辦婚姻中夫妻知道彼此有責任、是夫妻,但他們之間可能沒有“愛”的體驗。
所以儒家文化里“孝”、“順從”、“聽話”排在第一,這是可以理解的。
現代孝道的走向
通過對總樣本的計量分析發現,收入越高同時又買了某種金融保險品種的城市人更容易說“生兒育女是出于感情”,而不是為防老等經濟目的。
這說明像北京、上海這樣的發達城市,有了滿足生活需要的收入,同時又利用保險品種、投資基金等把夫婦未來的經濟風險規避好之后,他們更多把“家”看成是感情交流、滿足精神需要的社會單元,原來由“家”勝任的經濟功能逐漸由金融市場承擔,“孝道”責任逐漸由“愛”取代,經濟與金融發展正在改變社會的這些文化。相比之下,在農村,家庭關系仍然以經濟交易當先,“養子”繼續是規避未來風險的主要手段。
隱性和顯性的經濟交易幾乎完全從家庭關系、家族關系中退出之后,父母可以在退休后仍然保留住自己的獨立人格,不需要受后代的支配。對于兒女來說,他們也不用感到“孝”的責任壓力,但他們出于愛父母還是可能自愿選擇去照顧父母。
一旦強制性的經濟責任不再存在于父子、兄弟之間,父親沒必要再以一副威嚴不可親近的面孔出現在兒女面前,用不著強制兒女無條件地聽自己的話并要求在父母講話時兒女不能還嘴。父母與兒女間、兄弟姐妹間因經濟利益關系引發的張力也就消失了,他們之間可以更平等地注重感情交流和心靈溝通,讓親情、友情成為家庭關系的主旋律。
孝道文化的出路
以往,中國人之所以只認自己親生的孩子,是因為當生孩子是出于經濟目的時,親生的孩子在儒家“三綱”之下更靠得住(交易更安全),而領養別人的孩子到時候難以靠得住,可能沒有投資回報(交易不安全)。
西方家庭文化沒有一套名分責任安排,因此不會強制人去無條件地“孝順”、“聽話”,他們強調的是自由選擇,是自愿照顧老人、兄長。
換言之,儒家文化會不斷提醒你欠這個多少、欠那個多少,逼著你在內疚得無地自容的情況下去給照顧過你的人以回報;在西方國家,后代和親戚更多會因為愛你而自愿給你幫助,不會因為內疚去給你“孝順”。中國以往的模式是后代供養長輩,而且往往引起后代之間互相推諉責任;在西方國家,是長輩總想給后代留下多少遺產,并且是自愿的。
從表面看,在金融市場把經濟交易從西方國家的“家”中剝離出去后,沒有了那些你來我往的經濟交換,家庭關系好像很沒有“人情味”,特別對于習慣于儒家文化的人可能更是如此。實際上,如果儒家的本意是要把家庭建成一個不“言利”、以純感情維系的基本社會細胞,那么由市場取代家庭的經濟功能才是最好的藥方,這樣,個人空間才能達到最大,他的精神世界才可以更自由地拓展,精神生活才可以豐富。
從中國大中城市的文化觀念變化中,我們看到,隨著經濟和金融證券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大中城市的“家”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其經濟功能也逐步由金融市場取代,看到兒女時父母首先想到的不再是自己的投資和養老保障,也不再把兒女當成自己的財產,“家”已主要是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地方。家庭生活不再死氣沉沉,而是越來越有個性,父母跟子女間的交往也日益平等,個人自由在中國終于有了更好的基礎。
這是中國主流文化發展的大趨勢。
(摘自《金融的邏輯》西北大學出版社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