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老外來北京都要先吃烤鴨,并且讓他自己說要吃哪家店。如果說是“全聚德”,就會引來一陣訕笑,一看就是土包子,沒來過吧?只有光看旅游手冊的才只知道全聚德。真正的內(nèi)行會說“大董”,說“便宜坊”也算內(nèi)行,畢竟是低調(diào)老店。
北京烤鴨的祖宗實際是南京燒鴨,明朝才到了北京,嘉靖年間有了便宜坊。要說全聚德,那是清朝同治年間的事了。當(dāng)然,做烤鴨的工序也不太一樣,一個燜爐一個掛爐,但一般人是分不清楚的。分不清楚不妨礙吃,大多數(shù)新來北京的人,都要吃烤鴨,并且會帶一只回老家。
這個消費人群可不少,全聚德、便宜坊、大董什么的,都加一塊兒也消耗不完。所以在這幾年,北京能做烤鴨的店突然就多了起來。要說規(guī)模大一點的店,有這個實力,供起烤鴨來也不算費力,可路邊的雞毛小店也有烤鴨供應(yīng),就很可疑了。至于大小超市,冷藏柜臺都有真空包裝的北京烤鴨,也夠讓人奇怪的。店里吃不完還要到超市去買嗎?買回到家里,怎么加熱都是個問題。
店多了,壞處是真假難辨,你在火車站買個鴨子帶回去送人,真吃壞了沒地兒找人說理去。好處是,吃烤鴨不那么難了。想當(dāng)年,即使是老北京自己也輕易吃不上烤鴨的,不是怕貴,而是吃不上。到店里去點,得經(jīng)過漫長的等待。要是叫外賣點回家去,必須得提前幾天預(yù)約,而且得一會兒打一個電話:“鴨子幾點能送來啊?再晚飯點可就過了啊。”現(xiàn)在不用了,來了客人直接帶到飯館里,隨時能吃。
正規(guī)吃烤鴨,要用荷葉餅卷著吃,這也是烤鴨不適合在家吃的重要原因。醬啊蔥啊都好解決,一桌子人吃烤鴨,餅沒了,那真沒轍了。荷葉餅也可以自己烙,方法是用燙面,搓成圓劑子后,抹上香油,倆劑子對著有油的面兒一按,搟開,放平鍋里烙。那面本來燙得七八成熟了,稍微烙會兒就出鍋,從中分開,就成了薄餅。我試過一次,不是軟了就是硬了,這還真是個技術(shù)活,不干上幾十次玩不出來。
要說查看哪家的鴨子可信,我是外行,隨便看吧,要是門口堆著柴禾的,八成是可以的,說明是在用木頭烤鴨,果木不果木的,就不強求了。進門看,有師傅站大堂里片鴨子,那就靠譜了。要是沒人當(dāng)場片鴨子,麻溜給你端上一盤來,心里就含糊,拿不準(zhǔn)這鴨子是哪天弄的。
吃烤鴨還有一個訣竅。一般飯館都會問:鴨架子是做湯還是帶走?鴨架子,就是片完肉的鴨子,要是做湯就虧大發(fā)了。湯里就那么幾塊,一只鴨架子怎么也能做四五盆湯啊。所以我一般選擇帶走。
鴨架子帶回家,有兩種做法。一種就是做湯,剁出幾塊來,用水熬著,要放冬瓜片,把里面的油吸一吸,冬瓜也會變得十分好吃。加上鹽,燉得香濃雪白,上桌前撒點香菜,顏色也出來了。另一種辦法是切塊后加紅糖炒,味道相當(dāng)鮮美。
烤鴨是北京的招牌。北京能當(dāng)招牌的菜真心不多,所以烤鴨濫觴,也是必然。發(fā)展到最后,也就是吃那么個意思吧。
(摘自“老貓新浪博客” 圖/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