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
有人說看一個城市的面貌,就看出租車。如果這話成立的話,北京的臉面真是太糟糕了。一出機場,打車的距離沒在50公里開外,那司機的臉色可不好了。也難怪,在機場趴個活怎么也得三四個小時,等三四個小時,你就去個三元橋,十多公里,這不倒霉催的嗎?偏偏大部分大企業都在東邊,而且望京、天通苑這樣的超大居住區也都不超出這個距離,因此,出租車司機們倒霉的概率就不低。可見一到北京,能看見什么樣的臉。
北京最早有出租車那會兒,還是上世紀80年代。那時出租車司機可是高收入階層,散活不拉,都在涉外酒店服務。據說出租車司機一個月能掙三千,那可是80年代的三千塊啊。那時候出租車都是好車,比如紅旗、尼桑等。后來出租車普及了,就是小面,高級一點的是夏利,再高級一點的是富康。剛開始出租車司機也挑活,這兒不拉那兒不去的,后來狠狠整治了幾次后,白領徹底轉化為藍領,結果挑車的是乘客了。比如一般情況下見著富康或者夏利,打車的手就放下了,為什么?貴啊??梢搅耸⑾?,多數人又只選擇貴的,因為有空調。
那時候乘客比較苦惱的,是遠看分不太清楚是富康還是夏利,都是兩廂車又都是紅色,打還是不打呢?到了晚上,就更難分辨了。有次我在天壇打了輛車,心想富康也坐,結果上車后覺得不對勁,怎么起步價那么貴啊?再仔細一看,竟然是——紅旗。師傅問我去哪兒,本來想去三元橋的,立刻改口說去崇文門了。
黃面的消失后,北京逐漸開始統一出租車車型,幾經周折,基本是現代了。車身漆黃,上半部有變化,按春夏秋冬四季,分成綠藍棕白四色。當然,打車費也逐漸飆升,這么說吧,打個車到目的地,如果費用在四五十塊錢,那么就算近的,都不好意思跟別人說。至少百元,才好說自己是坐出租車來的。
花錢多還在其次,最主要的是打不上車。尤其是高峰期,在街上等半天,空車不停,好不容易停一輛,周圍人蜂擁而至,再一問,司機哪兒都不去。這是什么感覺?一覺回到二十年前。
要說這事,司機和乘客各有各的苦衷。一是出租車數量不夠,也不擴充;二是道路真的太堵;三是出租車司機掙不到什么錢,錢都交份兒錢了,就沒了工作積極性。北京還那么大,住在郊區的人那么多,喝酒不能開車,限行不讓開車,可不就得擠公交坐出租。這要是碰個急事,能急死人。我這種不愛爭搶的人,居然創造了兩年不坐出租車的紀錄——不是不打車,是真打不上。
老實說,一個城市的出租車的事解決不好,這個城市再光鮮,也該等于零。作為窗口行業,不管什么原因,搞出這么一個愛答不理的窗口,別人能說你什么呢?
(摘自《這是哪兒?北京!》譯林出版社 圖/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