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景丞



貴州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歷史并不長,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置貴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貴州省。但貴州的人類活動史卻相當久遠,早在24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居住、活動,有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黔西觀音洞文化,晚期直立人桐梓人,早期智人水城人和盤縣大洞人,晚期智人興義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馬鞍山人、白巖腳洞人和安龍觀音洞人等史前文化遺跡。
貴州省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喀斯特地貌約占貴州省土地面積的73%。貴州的地貌擁有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3種基本類型,其中92.5% 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北部有大婁山脈,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中南部苗嶺橫亙,占據了三分之一個貴州;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展現了最古老的地層地貌;西部有高聳的烏蒙山,是貴州的屋脊。烏蒙山、大婁山、武陵山和苗嶺幾乎占據了貴州全境,僅有南部與廣西接壤的喀斯特峰叢地區形不成山脈,而是以萬仞喀斯特峰叢的形式存在,被當地人稱為“麻窩”。因此貴州被喻為“地無三里平”。
有山就有水,山有多高水有多深。貴州的4條山脈發育了烏江、赤水河、牛欄江、北盤江、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清水江等河流,讓貴州的地表河網密度達到0.71公里/平方公里,長度大于10公里、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達 984 條。另外,由于喀斯特充分發育,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轉換明顯,又形成了密集的地下河網,長度大于2公里的地下河達1130條,并且形成了5214個流量大于10升/秒的喀斯特大泉。
復雜的氣候 豐沛的降水
整個貴州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東半部在全年濕潤的東南季風區內,西半部處于無明顯干濕季之分的東南季風區向干濕季明顯的西南季風區的過渡地帶。由于低緯度、高海拔、離海洋較近,加之山脈縱橫、河流交錯蜿蜒、地形地勢復雜,形成了貴州氣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雖然大部分地區溫和濕潤,但山地、河谷的氣候垂直變化特別明顯。在冬季,由于北有秦巴山阻擋,南下冷空氣多半繞道兩湖盆地由偏北方向入侵,常在中部和西部的大婁山脈向烏蒙山脈東緣過渡區域形成靜止鋒。西部的威寧、盤縣一帶經常處于鋒前位置,故冬季多晴朗天氣。而中部貴陽、東部銅仁正好處于鋒后,故冬季多陰雨天氣。在夏季,由于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往往東部的思南、德江一帶連晴干旱,而西部卻暴雨頻繁。在副熱帶高壓北跳的同時,雨帶也隨之北移,所以許多地區總是旱澇交替發生。凡此種種,各地氣候差異較大。
從小環境看,由于山體、溝谷等地形地貌的差異,有非常明顯的山區小氣候現象。相隔很近的兩個地方,天氣情況可以完全不同,常常一邊是瓢潑大雨,幾百米外就是艷陽高照;山下炎熱無比,山上卻涼風習習;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大部分地區年均氣溫在11-19℃,中部貴陽市在 15℃左右,以威寧的10.5℃為最低,羅甸的19.6℃為最高。
貴州不僅是國內降水量比較豐富的地區,也是年變率較小、變化穩定的地區。貴州的年降水量分布總的來說是南多北少,山脈的迎風面多、背風面少。貴州省中部苗嶺東西兩端的迎風坡,是兩個多雨區。西區的黔西南州大部、六盤水市東部、安順地區西部,年降水量達1300-1500毫米,多雨中心在晴隆,多達1538毫米,為全省之冠。東區范圍稍小,包括黔南州東部的三都、都勻、荔波和黔東南州西部的丹寨、黃平、麻江,年降水量達1250-1350毫米,中心在丹寨,雨量達1452毫米。武陵山東南迎風坡的銅仁、江口、松桃是次多雨區,年降水量有1050毫米左右。大婁山北坡的道真、正安及烏蒙山西坡的赫章、威寧等地是省內的少雨區,年降水量只有850-1050毫米,其中以赫章的854毫米居全省最少。80%以上的地區年均總降水量為1100-1300毫米,除西部高原的威寧縣陰雨天氣較少,被稱為貴州的“陽光之城”外,其余各地陰天天數一般每年超過150天,長年相對濕度70%以上。所以貴州有“天無三日晴”的諺語。
海進海退的地質變遷
貴州在距今 9.8 億年、5.8 億年、2.8 億年、2.3 億年、1.6 億年前,多次經歷了海進海退的過程。海進時形成海相沉積的可溶性碳酸鹽巖,海退時形成陸相的砂頁巖,同時侵蝕可溶性巖石,多次的海進海退使得地表千瘡百孔。如今貴州的地層分布與地勢也形成一定的規律,地勢是西高東低,而地層是東老西新。梵凈山頂的蘑菇石、萬卷書可以追溯到 14 億年前最早形成的江南古陸。整個黔東地區震旦、寒武、奧陶、志留各系皆有,黔南以泥盆、石炭系為主,黔北以寒武、志留、二疊、三疊各系較發達,而黔西以二疊、三疊系分布最廣。這就給貴州的喀斯特發育奠定了基礎。由于喀斯特充分發育,淋溶與地下溶蝕強烈,在化學溶蝕與物理崩塌雙重作用下,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成土速度慢、土層薄、土被多不連續、地表滲漏強、臨時性水分虧缺嚴重,導致現實生產力低、生態環境穩定性差、敏感性強、環境容量小、土地人口承載力低,極易產生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抗災承災能力弱、植被遭受破壞難以恢復等一系列不利于生態環境改善和農業持續發展的脆弱性特征,使貴州成為世界上生態較脆弱地區之一。
四山八水的生態框架
從生物多樣性角度看,自三疊紀以來,貴州就結束了海浸的歷史,高等陸生種子植物有了相對穩定的發育環境,使貴州發育歷史較為古老的孑遺植物和特有植物比較豐富。加之特殊的地質地貌條件,許多物種逃過了第四紀冰期的大滅絕,而冰后期南方物種又向北移,形成極繁雜的區系組成。但總體上貴州植被具有明顯的亞熱帶性質,組成種類繁多,以熱帶及亞熱帶性質的地理成分占明顯優勢。有維管束植物8491種,種子植物6000余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71種。有許多如桫欏、銀杉、珙桐等古老孑遺種,以及梵凈山冷杉、輻花苣苔、銀杉、喙核桃、單性木蘭、異形玉葉金花、白花兜蘭、貴州金花茶等 280 多種貴州特有種子植物。動物種類也極為豐富,有脊椎動物1053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0種,是黔金絲猴的唯一分布地,也是豹、云豹、黑葉猴、黑頸鶴、白頸長尾雉、紅腹錦雞、白鷴的重要分布地。承載這些珍稀動植物及生態系統的正是貴州的山、水、林、田、湖,四山八水(烏蒙山、大婁山、武陵山、苗嶺和烏江、赤水河、牛欄江、北盤江、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清水江)及南部的喀斯特丘陵成就了貴州的生物多樣性。
烏蒙山,“貴州屋脊”的生態奇觀
烏蒙山脈橫亙在貴州的西北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海拔2900.6米的小韭菜坪是貴州省的最高點。在小韭菜坪靠近山頂的那些巨大的石塊,記錄了遠古時冰川留下的痕跡,仿佛可以聽到厚厚的冰層下被推動的巖石摩擦的聲音。在韭菜花盛開的8月,漫山遍野的韭菜花把整個韭菜坪裝扮成花的海洋,紅色的花與綠色的葉子交相輝映,隨著山風一浪一浪地向前推進,看得人眼花繚亂、流連忘返,隱約還可以嗅到韭菜那特殊的香味。也許是高原氣候的原因,這里的天氣總是陰晴不定,剛剛還是藍天白云,一陣山風過后,雨霧就可能籠罩了整個山頂。在這種特殊的氣候條件下,除了低矮的杜鵑樹就是特有的水城玉山竹,其他樹木難以生長。在寬廣的高原上看不到其他樹木,都是野草和各種開著的花,然后就是極為茂盛的泥炭蘚,一層層一堆堆,像厚厚的氈子鋪在這里。盤縣、關嶺、興義的巖石里埋藏著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古三疊系中統地層海洋爬行動物化石,距今已有 2.4 億多年。這些化石以魚龍為主,有貴州龍類、海龍類、混魚龍類,還有鱗齒魚、肋鱗魚、龍魚等,對研究三疊紀時期海生爬行動物的演化、古生態和海洋環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應了那句“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話,像牛棚梁子、娘娘山這樣一些臺地的邊緣,都可以見到一道道瀑布從山頂瀉下來。爬到山頂卻找不到明顯的水面,那是由于高原上的泥炭蘚、金發蘚等具有很強的保水能力,能吸收自身重量 20余倍的水,將大氣降水包在身體里,慢慢釋放出來,還可以將潮濕空氣中的水汽變成水滴。這一層泥炭蘚就成了一座看不見水流的天然水庫,使烏蒙山成了赤水河、烏江、北盤江、南盤江和牛欄江的水源。各水系呈放射狀流向四方,就像大地的血脈,撫育著各種各樣的生靈。生活在烏蒙山區的彝族人認為,天神阿俄署布開天辟地后,世上空空蕩蕩,于是天神從天上取來3種大樹種在地上,從此才有樹木。因此樹木是天神贈與人類的禮物,是不能隨意砍伐的,這樣就有了對樹木的崇拜。雖然今天在高原上看不到成片的參天古木,但遠古時的大樹痕跡仍可發現。在半山的洞穴中和山頂的沼澤地里,都發現有直徑達2米的陰沉木。巨大的陰沉木是何時沉入地下的,還不得而知。
大婁山,高山河谷間的寶貝
赤水河與烏江從烏蒙山走來,連接起了烏蒙山與大婁山的關系。赤水河是貴州目前唯一沒有被筑壩阻斷的原生態河,而烏江是貴州北部的大動脈。大婁山脈控制了整個貴州北面,平均海拔在1500米左右,高聳的山峰與深切的河谷讓這里的地勢異常險峻。主峰筍子山海拔1788米,清晰可見的山脊向四面延伸,站在峰巔上俯瞰,群山盡收眼底。這一區域生態系統復雜、生物多樣性豐富,不管是西面的赤習水丹霞地貌,還是北部的柏箐黃蓮喀斯特臺原;不管是東部麻陽河、四野屯深切河谷,還是中部的婁山關、茅臺鎮,每個地方都各具特點,都是貴州的驕傲。銀杉、楠木、黑葉猴、紅腹錦雞……這里的寶貝數不勝數。
婁山關的懸崖絕壁之上古木參天,那古樹的樹枝斑駁,藤蘿纏繞,就像一幅幅水墨丹青。山上分布的各種各樣的竹子如方竹、箭竹、苦竹等形成了茂密的林下植被,難怪有一首《憶秦娥·婁山竹》描寫這里的竹景:“舉目看,婁山翠竹迎風站。迎風站,扎根泥土,青山為伴,何俱狂風與嚴寒。送別冰雪笑云淡,高峰亮節,千古人贊。”深切的山谷與高聳的山峰既是雄關漫道,又是很好的隱蔽場所,也才有了毛澤東四渡赤水的神奇用兵,從那首《憶秦娥·婁山關》中仿佛還能聽到戰馬嘶鳴。赤水河在這一段與酒仙結緣,茅臺酒、董酒、珍酒、習酒、郎酒都產自這里。特殊的山里氣候養育了特殊的發酵菌群,造就了遠揚美名的美酒。
武陵山, 孑遺物種的避難所
一條烏江將大婁山脈與武陵山脈隔在兩邊。武陵山從張家界走入黔東北,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武陵主峰梵凈山號稱“貴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最高海拔2572米,是烏江與沅江的分水嶺。高峻的山勢和龐大的山體,形成了“一山有四季,上下不同天”的垂直氣候特點,動植物分帶明顯,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亞熱帶原生生態系統。被譽為“世界獨生子”的黔金絲猴就只生活在這里,與之相伴的還有梵凈山冷杉、珙桐等古老植物。
佛頂山屬武陵山脈次峰,最高峰海拔1869.3米,由于未受到第四紀冰川侵襲,成為許多古老、孑遺生物的避難場所。這里居住的仡佬族人每年二月初一要舉辦“敬雀節”,他們祭祀神鷹、敲響仡佬蹦蹦鼓、舉行斗牛比賽、對唱山歌、攔路歌、跳儺堂戲等,用各種形式來感恩大自然。
苗嶺,山峰與溝谷的秘藏
清水江串起了大部分苗嶺區域。苗嶺山脈孕育了黔東大地,最高峰雷公山海拔 2179 米,就像挺立在眾山間的豐碑。當地苗語稱為“方薅”,漢語意為雷公居住的地方,雷公山由此得名。《山海經·大荒南經》說:“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土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云笈七簽》卷一百《軒轅本紀》中說,黃帝“殺蚩尤于黎山之丘,擲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后化為楓木之林。”如今想象不出涿鹿激戰的場面,只有那些被視為神木的古楓尚存,胡子蛙、禿杉與之相伴。
月亮山屬苗嶺在南段的余脈,地跨黔桂兩省的榕江、從江、環江、荔波、三都、融水六縣。主峰海拔1490.3米,相對高差1100余米,山體雄偉高大,溝谷切割深長。尾斑瘰螈、桫欏是溝谷常見的珍稀物種。
斗篷山主峰海拔1961米,是苗嶺山脈的南段主峰,為黔南境內第一高峰,地跨都勻、麻江、貴定三縣境。因形如巨大斗篷而得名,山體巖石由泥盆系白云巖和石英砂巖構成,經過千萬年的剝蝕,形成如今峭拔聳秀、巍峨奇峻的山勢。斗篷山層巒疊嶂,溝壑深幽,樹繁林密,溪潭交錯。植被完好,有楠木、紫木、香樟等古樹。密林中的溪流是娃娃魚、水獺的棲息地。山麓一帶的清塘茶屬高山云霧茶系,香醇爽口,回味持久。
生態精華背后的哲學
黔靈山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圣泉、靈猴而聞名遐邇,是真正的“城中之山”。大羅嶺海拔1396米,是貴陽中心區第一高峰。整個區域峰巒疊翠,古木參天,林木蔥蘢,古洞清澗,景致清遠,自古是貴州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有“黔南第一山”的美譽。在發展與保護的博弈中,保存著城市中的一片自然生態系統,不僅古樹蔥蘢,人與猴的和諧相處也成中國一絕。
南部的喀斯特石山區,從九萬大山、十萬大山的名字就能聽出其地貌的獨特。一座座圓錐狀的山峰,造就了“中國南方喀斯特”的美境。居住在峰叢洼地間的布依族和苗族都有一套與自然相處的法則,他們少有擴張心理,繼承著計口而耕的傳統,靠刀耕火種為生,每家人都只種夠維持自己生計的土地,不會向大自然過多地索取。他們的山歌里傳唱著“一棵樹上一窩雀,雀鳥多了都難活”的生態理論。
責任編輯/韋榮華 任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