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萍
每次休假回家,父親見到我就會說:“你這次咋又沒穿軍裝回來?”我總是一笑而過,要么推脫下次再穿,要么將孫子推到他面前,暫時應付過去。
當兵30余載,記憶中穿軍裝探家沒幾回。當兵的前幾年稍多一些,那時軍人職業受尊崇,社會上也時興穿軍裝。后來部隊有規定,非因公外出不得穿軍裝,故每次回家都穿便服。
我們李家世代蝸居的村名叫夏家源。四面環山,風景秀麗,人口近兩百。這個贛西普通而又偏僻的山村,歷史上也曾留下戰亂的傷痛。那是個寧靜祥和的上午,村里人剛吃完早飯,3個日本鬼子突然竄了進來,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父親那時還是個10多歲的孩子,鬼子想抓他當挑夫,嚇得他急忙往山里跑。鬼子見其不從,邊追邊向他開了一槍,子彈呼嘯著從父親的耳邊擦過,但他的腳步仍未停下來,拼命地向祖屋后的山里奔跑。山里孩子進了山,如同魚入了水,一會兒就沒了影蹤。這幾個鬼子還是不甘心,在進山口守了好久才悻悻離去。
記不清多少個月朗星稀的晚上,我和父親躺在老屋前面的竹床上,他對我說:“兒啊,要是當年我被鬼子抓住了,說不定早就沒命了……”
當兵第3年,我去軍校報到,特擠出幾天時間探家,首次穿軍裝回去。那時的軍裝和現在比,盡管顯得有些單調,但頭頂紅五星,紅旗兩邊掛,還是挺干練扎眼的。當兵的兒子回來了!父親立馬停下手中的活計,激動得拉著我前后看了好幾遍,連連說:“兒子,我喜歡你穿軍裝的樣子,精神,威武,陽光!”
那天午后,父親帶我登上了老屋對面的山上。這里是村里的制高點,佇立山頂,全村溝壑農舍盡收眼底。他一一指著告訴我,鬼子是從那個方向進村的,最后是從那條小路走的。末了,他對我說:“要是我當年也和你一樣當兵扛上了槍,肯定要撂倒這幾個鬼子,讓這幾個禽獸有來無回。”
我陡然明白,父親送我去當兵,喜歡我穿軍裝的樣子,除了想讓我到部隊這個大熔爐中鍛煉外,更多的還是要我扛槍衛國,記住他人生的屈辱史,不能再讓歷史的悲劇在村里重演,在中國土地上重演!
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長期處在和平時期,如今國與家的概念,小家與大家的關聯,在一些人的潛意識里早已淡忘了,甚至有的人還質疑軍人存在的價值,有段時間,軍人都不敢穿軍裝出門上街。而父親不這樣,依然執著地喜歡看我穿軍裝的樣子。他說軍裝是國家和軍隊的名片,是軍人形象的象征,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視它。
自從我穿上這身軍裝告別家鄉那天開始,就與家人聚少離多,盡忠與盡孝的矛盾無時不牽扯著我,也同樣考驗著和平時期的每個軍人。父親病了,我不能在床前端茶送水;父親冷了,我不能為他生爐添柴。家中一切大小事,父親總是默默承受。其實,養兒防老的觀念在我們家鄉根深蒂固。曾有鄰居笑他:“有兒不在身邊等于白養。”我回家獲知這句玩笑話后,心里頗不是滋味。可父親,這個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革命的老園丁,深知國與家的輕重,掂得清哪里更需要他的兒子。哪怕是自己生病住院,也不讓家人告訴我,讓我在部隊安心工作。
父親因治病,來部隊大院小住過一段時間。每天早飯后,只要我穿上軍裝去上班,他都要爭著送我一程。路上,我發現平時背有點微駝的父親格外精神,腰板挺直,腳下生風。見到我的戰友,他一個勁兒地笑著打招呼,好像都是他的孩子似的,老看不夠,直到將我和戰友送進辦公樓,才會戀戀不舍地返回。雙休日,父親只要見我的軍裝掛在衣架上,總是幫我取下來熨燙,生怕有皺褶,似乎把軍裝也當成了他的兒子,時時都牽掛著。
父親在大院每天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政治部警衛連的操場。每天連隊的戰士都會著裝整齊地在這里操槍弄炮,殺聲震天。這些平平常常的練兵場景,父親卻看得津津有味,如癡如醉,常常連吃飯也會忘記。
我有一次問父親:“我常年不能在家陪你,你和母親住在山村里是不是常感到孤單無助?”他說:“兒啊,你可不知道,其實我一生很富有。你瞧,我擁有一座青山,兩個菜園,三間老屋,天天百鳥爭鳴,四季鮮花相伴,還有個穿軍裝為國奉獻的兒子,誰說我不是一個富翁,誰說我孤單無助?”
我聽完為之一振,普通而又平凡的父親,竟有如此境界與胸襟,令我甚是慰藉和自豪。
有年初冬,我回駐家鄉的部隊授課。忙完授課已是第二天的上午,我穿著軍裝急匆匆地來到父親的病床前。父親見到我的一剎那,兩眼發光,激動萬分,不顧病體,堅持坐了起來,緊緊抓著我的雙手,生怕我瞬間會消失似的……
“這是我當兵的兒子,我就是喜歡看他穿軍裝的樣子。”只要有醫生或護士進病房,父親就會主動介紹。那天醫生告訴我,好久未見到父親這么好的氣色了。這也是父親生前最后一次見我穿軍裝。
2010年5月20日下午,勤勞一生的父親駕鶴西去,這天我還在距故鄉近千公里的軍營。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去年在父親去世7周年前夕,我正好有軍務活動路過家鄉,就特地穿軍裝去看看父親。此際,父親再也不能到老屋門口來迎我了,也不能再帶我去看村里的制高點了。他的墓位于小鎮斜對面的半山腰上,四周松柏相伴,兩旁群山環繞,山上清風習習,山下廠房林立。
含淚向父親敬禮,我想他老人家一定會很開心的。此時,多彩的陽光照進山林,身后的小鎮一片祥和安寧……
(摘自《解放軍報》 圖/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