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聯”的矛盾、“第三種人”論爭與魯迅“同路人”立場"/>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張釗貽
《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斗》(1932年12月)是魯迅關于革命文學的一篇重要文章,最初發表于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聯”)的機關刊物《文學月報》1932年12月15日的第1卷第5/6期合刊,即該刊遭查禁前最后一期,后收入魯迅的《南腔北調集》(1934)。





《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斗》的產生及其遭遇,雖然有中共試圖改變關門主義的政策調整的原因,但基本上是魯迅在“左聯”的尷尬地位,以及由此牽連到的“左聯”內部矛盾,集中表現在馮雪峰和周揚的對立。







回到馮雪峰與周揚吵架的事情,其實吵架跟蘇汶無關,因為《漢奸的供狀》罵的是胡秋原,并不是蘇汶。如果要“各打五十大板”,也打不到馮的身上。所以,兩人爭吵的關鍵是胡秋原。在這個背景下,周揚以綺影為筆名,在登載《漢奸的供狀》后的一期,即與登載魯迅《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斗》同期的《文學月報》上,發表了專門針對胡秋原的《自由人文學理論檢討》,批判胡在文學與政治問題上的“反動的本質”,稱他是“社會法西斯蒂的藝術至上主義者”,其“普洛文化否定論”來自托洛茨基,等等*文載《文學月報》第一卷第5/6期(1932年12月)。,比馮雪峰當初的措辭還厲害,無疑是特意向馮示威,向馮表示不買魯迅的賬。如果周揚已經知道《文藝戰線上的關門主義》的作者是誰,這算不算也是向張聞天和黨中央示威?不好理解。當然,持這種態度的不只周揚,首甲在1933年1月仍發表文章抨擊胡秋原“已經走到反動方向”*首甲:《關于胡秋原蘇汶與左聯的文藝論戰》(1933年1月),見吉明學、孫露茜編:《三十年代“文藝自由論辯”資料》,第281頁。。也許,周揚會認為《文藝戰線上的關門主義》的批評是馮雪峰“告狀”的結果。由于里面體現了馮雪峰一貫的立場和態度,周揚可能認為中央偏聽偏信,接受了馮雪峰個人的東西。也就是說,周揚也許不認為馮反對批判胡秋原是代表中共中央的意圖。這樣的推測似乎還可以令人接受。但《文藝戰線上的關門主義》到底是“左聯”上級的意見,究竟有多少是否馮雪峰的東西其實都不是問題,作為黨員的周揚最終也得接受,于是出現周揚與胡秋原同桌聚會的事情。

馮雪峰作為周揚的上級,并剛剛幫助過周揚恢復黨組織關系,又讓他主編“左聯”的機關刊物,竟然不能使周揚接受自己的意見,而且還讓周揚影響首甲等人公開抨擊魯迅。這些事情固然可以認為是“左聯”關門主義深入人心,情況嚴重,但亦可以看到馮雪峰的領導能力似乎不無問題。周揚與馮雪峰之間的對立,恐怕在爭吵前已經存在,而《漢奸的供狀》只是兩人對立爆發的導火線。如果周揚不認為馮雪峰的意見代表黨的意見,那么他們之間的對立,似乎還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至于他們的矛盾,也許還是魯迅看得準。據說,魯迅多次說馮雪峰太老實,太認真,“斗不過他們”*陳瓊芝:《我對馮雪峰同志的認識》,載包子衍等編:《馮雪峰紀念集》,第412頁。。如果魯迅真的用上“斗”字,則他們兩人與“左聯”后來的變化和命運,也就不會令人感到詫異了。
盡管魯迅“從公意”寫出《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斗》,支持馮雪峰和張聞天落實中共文藝政策,但在論爭過程中,他的態度、觀點和立場,實際上跟馮雪峰等共產黨人并不完全一致。早在1981年,李旦初便指出,“文藝自由”論爭之初,魯迅未參與第一輪對胡秋原和蘇汶的政治批判,縱觀現存所有魯迅的文字,只字未提胡秋原,他第一篇有關文章是《論“第三種人”》,只有其中一句話“在馬克思主義里發見了文藝自由論”,可以認為是指胡的*李旦初:《“左聯”時期同“自由人”和“第三種人”論爭的性質質疑》,《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1年第1輯。。而且,按前面的分析,《論“第三種人”》應該是張聞天和馮雪峰決定糾正關門主義之后部署而寫的。

他們的差異還有對“第三種人”的看法和態度。在論爭的開始,蘇汶的觀點是很鮮明的,而馮雪峰、瞿秋白和周揚他們盡管用語和態度或稍有不同,但批判的鋒芒也是很清楚的,就是文藝要不要為政治服務,為階級斗爭服務的問題。魯迅對此不置一詞,除了前述的原因,也因為他們地位的不同。魯迅雖然是“左聯”名義上的領袖,但“左聯”實際上由背后的共產黨黨團領導。當左翼文壇受到胡秋原用一些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進行批評的時候,瞿秋白和馮雪峰作為當時黨在文化界、文學界的領導人之一,即時回應,周揚等這些黨的理論家隨即附和,一方面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辨析,一方面為共產黨政策作出說明,是理所當然的。這是他們的職責,但顯然不是魯迅的職責。







對于“怎么辦呢”的問題,比較一下批評他的魯迅會很有啟發性。魯迅通過翻譯,培養作家,寫雜文,支持大眾語運動,等等,來支持左翼文化事業。這些活動與魯迅文藝運動“改造國民性”,與“五四”文學“為人生”,與文藝干預生活、參與社會斗爭等左翼理念不僅沒有沖突,而且是一以貫之的。“左聯”時期的魯迅也沒有改變自己去做政治政策的“喇叭”或“留聲機”。當馮雪峰他們有意請魯迅寫一篇關于長征的小說,魯迅沒有寫。他始終忠于自己,忠于現實。不過,他倒寫了一篇更有思想深度的歷史小說,也是政治寓言的《理水》(1935)。對于蘇汶所害怕的扣帽子,魯迅在“革命文學”論戰中,被扣的帽子可謂多矣,但他也從未“擱筆”,反而參與成立“左聯”。這一點尤其值得注意。

對于為了遠大的目的,并非因個人之利而攻擊我者,無論用怎樣惡方法,我全都沒有怨言。*魯迅:《三閑集·魯迅譯著書目》,《魯迅全集》第4卷,第188頁。
在1933年又說:
革命者為達目的,可用任何手段的話,我是以為不錯的,所以即使因為我罪孽深重,革命文學的第一步,必須拿我來開刀,我也敢于咬著牙關忍受。*魯迅:《南腔北調集·答楊邨人先生公開信的公開信》,《魯迅全集》第4卷,第645頁。對照《致蕭軍、蕭紅信(1935·4·23)》,《魯迅全集》第13卷,第445頁。
[責任編輯曹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