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巍巍 張淑宏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可見,抓好養成教育是一件至關重要。
山東省龍口市第五中學遵循“文化浸潤生命”的辦學理念,確立了以養成教育為主線,以校園生活課程為載體,以貫徹《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校規校紀為抓手,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堅持從理論上進行指導、從思想上進行啟迪、從情感上進行交流、從行為上進行訓練,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文明的行為習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具有較強的情境性,能啟迪學生的思想,激發情感。校園文化蘊含著較深層的價值體系,它為學生提供了行為的參照,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把個人行為引導到集體目標上來,因而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規范和生活方式,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在這種理念的引領下,學校深入開展“溫馨教室,和諧校園”建設,讓走廊文化與“書香校園”創建活動相結合。在每個班級門口設立班級“全家福”牌匾,內容包括班風、班訓、班主任寄語、班級集體照,給予學生家的溫暖和力量。教室是學生活動的重要場所,為使教室成為學生愿意進入的家園、生動活潑的樂園,學生在班主任的指導下,自主設計班級環境,凸現班級特色。
此外,學校充分利用LED電子屏,播放經典誦讀內容,保證每周更換,并利用開學、紀念日等重要時段,適時對學生進行激勵和教育;通過廣播站、宣傳欄等載體,播放勵志歌曲,發布校園新聞等;舉行“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國科技展望”等圖文展示活動,讓學生在駐足觀看、討論中學會胸懷世界。使學校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
狠抓隊伍建設,完善制度建設。養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礎工程、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也是需要學校全體教職員工參與的工程。為此,學校確立了“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育人理念。為了有效地挖掘和整合學校德育工作力量,形成全員育人的“大德育”體系,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形成“校長—德育政教—級部—班主任”的管理網絡和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參與實施德育的格局。
使全體學生的行為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保證養成教育的健康發展。
養成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過程是永恒不變的,而作為一種教育現象,其內容又是多種多樣的。為此,我校堅持不懈地開展系列的、有所側重的、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自覺參與中深化道德認識,踐行道德規范,從而達到養成教育與實踐活動的有機統一。
養成教育常規化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與生俱有的。因此,其養成教育必須循序漸進,常抓不懈。因此學校積極開展“行為規范養成”主題教育月活動,如在初一剛入校時,對學生提出“來了就是主人,起步就要正規”的指導口號;入學第一課設計成一周的軍訓,同時進行行為規范教育,通過講解、指導、模仿、強制、激勵等手段,引導學生掌握規范,認同規范,直到自覺執行,形成習慣。
教育形式多樣化對學生,我們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以每一個孩子的“現實發展”作為基礎,不“強行塑造”。充分考慮學生的復雜性、發展的階段性、多元的可能性,將全員素質發展、全面和諧發展、生動活潑發展、個性創新發展作為真教育的至高追求,讓每個學生獲得最優發展,達成“成長即成功”的教育效果。為了加強對學生教育,我們利用好五個字:“讀、聽、看、做、賽”。“讀”,每天早晨安排各班級進行經典誦讀和英語朗讀;“聽”,根據學校活動安排,讓學生聽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講座等;“看”,看圖片展覽、參觀博物館、文化館等;“做”,組織志愿者走上街頭宣傳法律知識,定期組織消防逃生演練、防空防災演練等;“賽”,開展各種富有意義的競賽活動,如演講比賽、課本劇等,引導學生正確把握社會發展的本質、主流,理解其核心價值觀。
學生的養成教育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拓寬育人途徑,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強化學生一日常規管理、抓好常規制度,抓嚴管理細節至關重要。學校通過重點加強團隊及班干部隊伍建設,實行定崗、定責制度,建立對級部紀律、衛生等常規管理嚴格的監督、檢查機制,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發揮團員模范引領作用成立校園文明督查崗、團員志愿者先鋒隊,這些隊伍由各班級團支部成員組成。作為校園文明的“眼睛”,在早晨上學時段、學校重大集會、課間課外活動場所,他們充分發揮自身的示范、引領作用,在校園中隨手撿拾垃圾,對校園不文明行為及時禮貌地進行阻止,用彬彬有禮的舉止催開了學校文明禮儀之花。他們還參與到學校體育節、藝術節、社會實踐等活動中,發揮了團員的輻射作用。
把握道德教育契機作為學校主抓學生管理工作德育室把握時代的脈搏,找準教育學生的最佳契機進行道德教育,如孝德文化節,在全校師生中開展“孝德文化進校園——我向父母獻愛心”道德教育活動,下發“致全校學生家長一封信”,讓家長了解并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孝德教育。號召學生為父母洗腳、捶背,以自己的進步送給父母一個驚喜,給父母講一個開心的故事,幫家里做四件家務等;組織學生開展“一封家書表孝心”活動,給父母或長輩寫一封信,匯報近期的學習生活情況,表達對父母家人的感激之情,以此強化中學生的“孝老愛親”意識,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發揮家長委員作用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之間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只有三位一體形成合力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效應。為此,我校建立“家校聯系制度”,成立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學校。充分利用《家校聯系手冊》,通過電話聯系、家訪、定期召開家長會和家長委員會等形式,使家長積極參與到學校管理工作中來,做好跟蹤教育,形成家校活動“和諧”的亮點。如我們通過家委會攜手家長委員與學生組成愛心團到山區學校開展“城鄉學生手拉手”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讓結對的小伙伴互換了自制的“友情卡”和交友信,讓生活在不同區域、不同環境、不同狀況下的學生之間互通往來,拉近城鄉孩子間的距離,搭建城鄉學生溝通交流的平臺,在互相學習、共同受益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情感體驗。
總之,學校開展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活動,學生在各方面的習慣都會有可喜的變化,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學生行為守紀,校園規范有序。對于一所學校,我們以內涵提升為重心,以規范管理為抓手,切實強化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意識和責任,讓每一個學生在和諧的教育氛圍中愉快地學習,讓每一個學生在和諧的興趣樂園中陶冶情操,讓每一個學生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