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德光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因此,農村學校如何促進教育的健康發展,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學校教育的實踐中,我們發現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合力,才能讓教育走上健康、快速、有效的發展道路。
“家訪”是增進家校溝通最直接的方法,它既能全方位地宣傳教育方針政策,闡釋學校的工作特點,又能全面了解學生的狀況,贏得家長的認可和信任,為促進家校緊密合作奠定基礎。為此,我校通過特需生登門訪、共性生團體訪、優秀生電話網絡訪、家委會活動聯誼訪等多種形式,實現家訪全員化、常態化。針對家教方法有偏差的家長,訪前發放“家教自測”,訪中進行家教指導,訪后反思家訪心得,實現家訪工作科學化、有效化;對全校家長進行“傾聽家長的聲音”問卷調查,將家長意見分類,研究,反饋,實現意見回復100%。
“開放課堂”是宣傳學校教育理念的最有效的方法。學校實行家長駐校日,讓每一位家長都有機會走進學校,參觀校園,聽教師授課,觀察孩子表現,與任課教師面對面交流,通過觀察、聆聽、體會、評價等步驟全面地了解學校、教師的工作。駐校活動依照既定軌跡運行,不矯飾、不逢迎,拉近家校師生之間的距離,融洽家校關系,達成家校共識,為促進孩子成長打下了堅實基礎。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要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首先要提升家長的教育意識,形成強大教育合力。為此,學校還成立“父母大學”,先后邀請家庭教育專家為家長講授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過招”等“家長成長”系列培訓。授課結束后,為在出勤、作業、考試等各方面均達到要求的家長頒發“父母大學結業證書”,提高家長的育子能力和個人素養。此外,學校骨干教師與家委會成員共同開發“我是這樣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微課,讓家長成為最直接的教育力量。
為進一步擴大教育資源,學校與家委會共同倡議成立了教師、家長、學生共同參與的“時雨家校志愿者社團”。借助“智慧課堂進社區”活動東風,以居委會為基地,定期開展“社區講堂”活動,主題包括親子溝通、心理疏導、教育政策等居民關心的焦點問題,提升公民素養并形成全民支持教育的氛圍。社團志愿者每逢節假日都自備禮物到康寧醫院看望復退軍人;還以三八節、植樹節、勞動節、母親節等節點為契機,在家庭、社區內廣泛開展做家務、社區清掃等勞動。多種社區服務活動,不但讓學生掌握了勞動技能,在勞動中獲得成就感、自豪感,更培養了學生美好品德,樹立正確價值觀;既讓人民廣泛地了解教育,也獲得人民對教育的理解和尊重。
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形成的教育合力,成為學生學習知識技能、陶冶情操、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的最強大的有力保證,為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鋪就一條陽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