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午
[摘 要]“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教學因人而異,因材而異: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放飛學生閱讀的翅膀,做學生閱讀的點燈人。在閱讀過程中,教會學生辨識文章的真味,走進故事的靈魂,走近主人公。在課外閱讀的文本中,適當地進行各類拓展延伸活動,更好的感受書的“可親”,觸摸到書的“溫度”,發掘經典的“內涵美”。
[關鍵詞] 放飛翅膀 ;做點燈人; 巧設問題; 豐厚書本
語文是一門綜合學科,學好語文的關鍵在于課外閱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圖書,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非常重視讀書,因此我覺得小學生多讀課外書對一生的發展非常重要。怎樣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呢?
一、放飛孩子閱讀的翅膀,做孩子閱讀的點燈人
常常聽到一些低年級家長向我訴苦,說他們知道讀課外書的好處,也希望孩子們能讀課外書,但是苦于無法讓孩子們靜下心來讀書,因為他們的孩子不是對他捫買來的課外書不屑一顧,就是象征性地打開書,敷衍了事地瀏覽插圖,隨后把書扔在一邊,再也不去管它。為此,家長們傷透了腦筋。其實低年級的孩子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課外閱讀起步的關鍵時期,如果這時候我們能正確引導孩子走上愛讀書,會讀書的道路,就會讓他們的終身閱讀受益匪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讓低年級學生從那些自以為課外書枯燥的文字里找到快樂。我覺得對于剛接觸課外閱讀的孩子而言,“誘”也不失是個好辦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常常“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閱讀的榜樣。在處理完每天日常的工作后,我總愛靜靜地捧著一本書。孩子們在早讀課時,我捧著課外書在講臺前念念有詞,有時故意讓學生看見我隨著書中人物時顰時笑,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有一次,在看《小豬唏哩呼嚕》時,我故意夸張地露出笑意。看到我笑了,就有學生好奇地問我:“老師,你怎么笑了?你看的書有趣嗎?”我趁機讀了那段小豬到它的好朋友小鹿家玩,小鹿燒了一大鍋味道鮮美的果粥,唏哩呼嚕一口氣全都吃光了,在回家的路上發生的有趣的事情。那段讀完后,孩子們都想知道小豬更多的故事,紛紛舉手,讓我接著讀下去。家校配合也不容忽視。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我們都要給孩子創設讀書的環境,教師和家長每天都要抽出時間來給孩子們讀書講故事。有人說兒童的成長實際上是“復演”著人類的進化。千萬年前人類在童年時代,就面對日月星辰、天光云影困惑不解,于是用神話來解釋。相對應地,每個孩子也天然地向往著神話、童話。
二、巧設話題,辨識真味
在學生對閱讀有了一定的興趣并且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后,教師向學生推薦的課外書應該向著更高層次,還要教會學生欣賞的方法。,教師要設計問題,讓學生從話題的回答和交流中達到對情節的再梳理和對故事內容熟悉程度的檢測,避免學生走馬觀花似的閱讀。如在指導閱讀《狼妻》時,“我”是在什么情況下接近狼妻的?狼妻第一次發現“我”并非公狼,而是人類時,為什么沒有襲擊“我”?在“我”面對狼群時,母狼已知我是人類,為什么還要保護“我”?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作品的靈魂,從問題的解決中讓學生認識人物,走進人物,重視了人物的心理、語言、行為等細節描寫。讀完《時代廣場的蟋蟀》,我給學生設計的話題是:你喜歡這本書中的哪個人物?并說說理由。學生們各說己見,有喜歡塔克的,說塔克的性格十分開朗,也很容易激動。它曾經在柴斯特出名時做過它的經紀人,甚至用自己一生的積蓄,換回了柴斯特的自由;有說喜歡柴斯特的,說它是一只特別有音樂天分的蟋蟀,甚至可以說是個音樂天才。它用自己的音樂為收留它的小男孩瑪利歐家帶來了財富,是個知恩圖報的小家伙;大家都希望有個像瑪利歐爸爸那樣的爸爸。因為他整個人總是能流露出一種和善的神采,做事情很公平,總是支持自己孩子的想法。在解決這些話題的過程,孩子們對文本有了更深的認識,他們找到了文本的真味。讀《夏洛的網》,融化孩子們冰封的心靈;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觸動孩子們心中最柔軟的角落;讀《昆蟲記》,讓孩子們感受到大千世界的神奇和奧秘。
三、豐厚書本,鮮活內容
在課外閱讀的文本中應其內容豐富,可以讓學生適當地進行各類拓展延伸活動,讓孩子們更好的感受書的“可親”,觸摸到書的“溫度”,發掘經典的“內涵美”。
借用文本空白巧創作。文本中留有“空白”是文學創作的藝術手段,同時也是讀者閱讀的重要資源。文學作品的閱讀要求讀者動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去填補,充實文本的空白點,從而與作者一起“創作”出完整的文字。讀《時代廣場的蟋蟀》,我設計了這樣的話題:第二年的夏天,塔克老鼠、亨利貓又與蟋蟀柴斯特見面了嗎?接著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學生們針對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有的說,塔克老鼠和亨利貓特別思念柴斯特,特意從城里趕到鄉下,老朋友見面特別開心。也有人說,不可能再見面了,因為塔克老鼠和亨利貓貓沒有蟋蟀鄉下的地址,不能準確地找到蟋蟀柴斯特。還有的學生編造了另一個偶然故事,讓柴斯特重新看到了城里的老朋友。孩子們的想象力真豐富啊,補白讓孩子們讀懂了文本,讀懂了人物,與文本中的人物融為一體。打鐵需趁熱,我讓學生通過做讀書筆記,摘抄好詞好句后寫上對故事的再創作。這樣,既拓展的文本也培養了他們的習作能力。
情境再現,體驗文本。閱讀任何作品,只有引起閱讀者的共鳴,才能打動心靈。閱讀中創設情境,聯系讀者的生活實際,讓他們“遭遇”情節,從而引發共鳴,讓角色體驗將讀者與故事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讀《第七條獵狗》時,體會赤利為救主人與眼鏡蛇大戰卻被主人受冤屈的心情,赤利為救主人與豺群大戰獻身時主人的心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自己被人冤枉時而不能說的心情,說說自己心愛的寵物丟失時的心情。如讀《夏洛的網》,融化孩子們冰封的心靈;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觸動他們心中最柔軟的角落;讀《昆蟲記》,讓他們感受到大千世界的神奇和奧秘。
閱讀是溫暖的,閱讀是安寧的,有優秀作品陪伴的童年是幸福、快樂的。讓我們的孩子做“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