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宏偉
[摘 要]教育在國家、民族的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戰略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它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目前,很多地方也將生物納入了重點科目,大家都開始注重了生物學教學。
[關鍵詞]素質教育;基本理念;教學設計
一、生物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內涵極其豐富,需要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三者的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全面落實。其中,學校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
(一)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我國是生物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生物種類繁多。在我國,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就有百余種,如金絲猴、大熊貓、白鱀豚、丹頂鶴、揚子鱷、金斑喙鳳蝶等;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也有8種,如桫欏、銀杉、水杉、臺灣杉、金花茶、珙桐、人參、望天樹等。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知道研究生物的重要性,取得過不少舉世聞名的科學成就。比如,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近年來,我國的生物學研究成就也是舉世矚目的。
(二)進行生物學基本觀點教育
1.進化論觀點。生命起源于化學進化,即由無機物生成有機物,從有機物逐漸演變為原始生命。一旦原始生命出現,就開始了生物進化歷程,即生物通過自然選擇,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生物進化過程。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神創論等唯心主義的觀點。
2.生態學觀點。在生態系統中,生物有生有死,有遷入和遷出。因此,生物的數量,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總會有些變化。盡管如此,作為生產者的綠色植物的數量總比作為一級消費者的草食動物多,作為一級消費者的草食動物的數量總比作為二級消費者和三級消費者的肉食動物多。事實上,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占有的比例,大體上處于一個相對的穩定狀態,此即生態平衡。
3.進行生物學價值觀教育。生物學作為一門基礎理論學科,除與農、林、醫藥衛生等事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外,其應用范圍已擴展到釀造工業、食品工業等領域。另外,當前困擾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人口、糧食、環境、能源、健康等問題的解決無一不與生物學和生物技術的進步有關。
二、生物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生物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
(一)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著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要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同等的學習機會,使所有的學生通過生物課程的學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課程的內容要具有多樣性,應該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要因材施教,以便適應不同智力水平、性格、興趣、思維方式學生的需要。資源分配必須合理、公平,對待學生必須公正。
(二)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科學素養的理念就是要把我們在教學中只注重對學生科學知識的傳授轉向全面的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教育,強調學生在生物學知識、科學探究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思維品質以及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認識等領域的全面發展。
(三)倡導探究性學習。探究學習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以前的教學就是死板性的學習,教師在課堂上講什么就是什么,學生只需要記住就可以了,教師讓做什么就做什么,學生都是被動的學習,從來都不是主動的參與者。而探究性學習,將被動的學生變為主動,主動提問、主動收集資料、主動動手實驗,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增強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等,把他們死記硬背的理論知識擺在實驗桌上,用學生自己的方法去學習,去記憶,這樣學生對物質的記憶會更加深刻,將原本抽象的東西變得實際化,更加淺顯易懂。
現在生物實驗已經納入中考實驗中,那么對學生的要求就更高了,不只是要求學生會做題就可以了,還要考考學生的動手能力。我想就學生而言,實驗本就是比讀課本更加有趣的一件事,再加上生物實驗又不同于物理實驗,它的趣味性更強,顯微鏡下的世界,又是另一番景象,它能讓我們了解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世界,了解更多的動物、植物…
三、課程實施與教學設計
(一)教學分析
1.對教材的分析。把教材通讀一遍,把重難點過濾一遍,把實驗認真的做一遍。教師做完了這些事情,上課的時候能才能更好的教學。
2.對學生的分析。學生以前在小學的時候,只是通過科學簡單的學習了一下生物方面的某些知識,對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基本常識有了些初步的了解。但這些只是一些零散知識,不夠系統,有待進一步學習,以提高民族的科學素質。生物相對于中學的其他科目來說,學生的興趣可能會濃一些,他們對其充滿著神秘、好奇、新鮮、似曾相識而又陌生的復雜心理,學生對生物科目的興趣濃不濃就要看教師在開學課上引導的好不好。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教師在上課之前通過課文簡單的總結出本課的重點,讓學生形成目標,牢記并掌握。
2.能力目標。通過師生互動式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收集信息能力、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通過對生物學學習方法的介紹和演練,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學方法訓練。
3.德育目標。通過師生互動式教學活動,增進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感,初步建立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民主、和諧的關系;通過對生物與人類關系的討論,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價值觀;通過對我國古代和現代生物科學成就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教學過程
1.教學設計。為了上好每節課,教師必須早做準備。比如有位老師上第一節課時就給同學們帶了一只他們感興趣的蝴蝶標本,并對同學說:“我帶給大家看的標本是一只美麗的蝴蝶,這蝴蝶的名字叫金裳鳳蝶,因為它在我們國家已發現的蝴蝶中個頭是最大的,故而人們俗稱它為帝王蝶。它為什么這么美麗?大自然為什么會如此豐富多彩?這將是我們生物課所要學習的一個主要內容。”這些話一出,同學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提起來了,紛紛要求自己制作標本,教師拉近了和同學們的距離,將生物課活生生的上成了興趣課。在課上,教師還進一步給學生們說了說我國古代和現代的生物科學成就,老師做適當補充說明和點撥,使學生的認識提高了一步。
2.教學方案的特點。要重視師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的建立;要重視學生對教學過程的參與;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和學生的全面發展;要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重視發揮學生的自身優勢…
綜上所述,生物是一門有學問,有興趣的科學,在教學上多多的倡導學生的主體性。在要求學生學好生物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注重學生各方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生物典型課示例》,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濟南版),主編:祁乃成.
[2]《生物學課程論》,廣西教育出版社,作者:葉佩珉、劉恕.
[3]《生物新課程教學設計與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編:王永勝.
[4]《生物新課程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汪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