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俊華
[摘 要]語文教學中需要美育,語文教學的過程必須貫穿美育,美育通過語文教學得以體現。在語文教學中有效地進行美育滲透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感受意境美;指導誦讀,體會情感美;演讀課文,品味語言美;觀察插圖,領悟人物美。
[關鍵詞]美育滲透 ;意境美; 情感美 ;語言美 ;人物美
《全日制聾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聾校語文的課程目標之一是“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聾生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可見語文教學中需要美育,語文教學的過程必須貫穿美育,美育通過語文教學得以體現。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有效地進行美育滲透呢?
一、創設情境,感受意境美
語文教材中收集了許多古今中外的文學名篇,體現了自然美、情感美和生活美。這些作品無論在語言上、內容上和思想上,都是學生學習的典范,特別是其中的“情”和“境”,都凝聚著作者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理想。語文教師要適當地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的心境處于作者所創造的審美境界中,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和境界。
例如在教學《蒹葭》一課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點明了時間和環境,利用課件播放視頻: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晶瑩透亮的露水已經凝結成白霜,微微的秋風吹送襲人的涼意,茫茫的秋水泛起陣陣寒氣。創設這樣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又能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凄美迷離的意境,進而感受人物的感傷和惆悵。
二、指導誦讀,體會情感美
對于那些洋溢著詩情畫意的優美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誦讀、賞析文中極富藝術表現力的詞句、語段,引導學生領悟文中深層意蘊所包含的情感美和哲理美。如《岳陽樓記》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優美散文,在教學中我利用本文的語言優勢進行朗讀技法點撥,引導學生誦讀,提高對文章字詞句的理解。重點指導節奏和語調,指導節奏時,由老師先做示范,然后讓學生劃分節奏并進行誦讀;指導語調時,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選學生進行對比誦讀,要求讀出抑揚頓挫的語調。通過誦讀,學生品味文本內容、寫法和語言,引領學生了解作“記”的緣由,欣賞岳陽美景,感受“悲喜”之情,把握“憂樂”之意,讀中培養語感,讀中熏陶情感,獲得心靈升華。
三、演讀課文,品味語言美
文學鑒賞是一種審美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創新能力。語文教材中的小說、戲劇等,都有比較完整的情節和塑造得較為成功的人物形象。在教學中鼓勵聾生動手設計場景,讓聾生扮演戲劇中的人物,進行人物動作、對話的排演。例如《威尼斯商人》一課中,要引導聾生理清夏洛克與安東尼奧之間的矛盾沖突,認識夏洛克這一人物形象的復雜性,在教學中有一定的難度。通過演讀課文,可以幫助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特點,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表演后由演員談談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的認識,并用文中相應的語段加以印證,最后指導學生朗讀相應語段,進而品味文章的語言美。演、評、讀三個環節,讓聾生對莎士比亞喜劇的語言美有了深刻的感悟。
四、觀察插圖,領悟人物美
精美的課文插圖,既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又是幫助老師和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重要輔助材料。充分發揮課文插圖的作用,既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又能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將插圖與課文從形式、內容到意境緊密結合,圖文互動,從而讓學生更深地了解文章,達到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的目的。
例如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課教學中,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插圖,發揮想象力,啟發學生思考:父親爬月臺時會做哪些動作?神態是什么樣的?心里是怎么想的?讓學生從父親的動作、神態、心理等方面充分發揮想象,再用書面語言把插圖內容清晰完整地表達出來。這樣學生能深刻地感悟到父親蹣跚的艱難爬月臺的背影,從而更深切地體味到父愛的偉大。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美育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只要教師首先具備發現美的眼睛,在文學的審美過程中有著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感受,就能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美育。其次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自身的文學素養,用準確清晰的表達將美學傳達給學生,只有教師充分樹立美學意識,才能真正地實現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