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芝
[摘 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由此可以看出,語文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巨大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從低年級開始就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并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和認知規律,采用多種教學策略,多方面、多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情境,營造鮮活的課堂氛圍,讓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的活動中,點燃思維的火花,開啟心靈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樂。
[關鍵詞]創設課堂情境;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合作精神;開展課外閱讀;結合實踐活動
一、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情境,對低年級小學生來說是必須具備的環境。在良好寬松的課堂環境中,小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那時他們的視聽和知識吸收效果是最好的,想象力和學習效率也處于最佳狀態。小學生都對教師有父母一般的依賴性,教師應該根據低年級小學生向師性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最深切的關愛,從而引起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在課上和課外,教師和學生之間要建立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的關系,這樣才能讓學生迅速進入主動學習的角色。同時,教師自身要正確對待每一次測驗考試,不能因為測驗的失敗就責罵體罰學生,更應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每一次考試,幫助他們建立起信心,保證持續的學習興趣。課堂不僅僅是知識授學的場所,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地方。只有教師創設出融洽的課堂情境,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活躍的課堂氣氛,自然容易激發出語文學習的興趣。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特點,創設有效的課堂情境,進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二、使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越來越多地運用于教學中,多媒體設備直觀生動,可以使學生得到視覺和聽覺的享受。通過多媒體設備,我們可以更好地把課堂知識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語言的美。首先,多媒體技術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其所展示的內容準確連貫,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學習興趣。其次,多媒體技術可以幫助學生增強理解能力。在傳統教學中,老師的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枯燥無味。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有效改變了現狀,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生動精彩,充滿趣味。此外,多媒體技術的使用還可以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可以提供直觀的材料,通過直觀的材料引導學生去分析、總結,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老師要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體,正確利用它的優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
三、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習興趣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學會與他人溝通和分享。課堂上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與合作,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還可以通過觀察別人來發現自己的不足,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合作學習還可以發揮學生的個人特長,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很難顧及所有的學生,不能完全照顧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水平。通過交流和合作,學生通過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而且能看到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不足,更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起學習的信心。此外,在交流合作中,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營造和諧愉快的合作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都能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時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幫助他們樹立團隊精神和積極的合作態度,只有這樣才能使整個課堂不再壓抑沉悶,學生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才能提高學習興趣。
四、開展課外閱讀,激發學習興趣
當學生認識一定的字以后,學生興趣很濃,抓住他們的好奇心,經常給學生講一些趣味性很強且適合小學生感興趣的故事,讓他們對書產生濃厚的興趣。有時不把故事講完,故意留下懸念,讓學生渴求得到答案,自己去把故事看完,再講給大家聽,鼓勵學生自己去看書,先讓學生讀一些帶拼音且貼近兒童生活的課外讀物(如:童謠、兒歌、童話、寓言、古詩等),經常開展一些“我能讀”、“我會演”、“我會寫”、“講故事”等活動,激發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再鼓勵學生廣泛閱讀一些有益的、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等都比較強的課外書,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使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做好閱讀與寫作的銜接教學,為將來寫作打開了一條寬敞的道路,學生閱讀、寫作能力提高了,那么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會得到加強,從而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五、結合實踐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強調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重視對實踐活動的教學。新編的課文幾乎都安排有實踐活動,這就體現了新課改后教師要努力挖掘課文課程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就能為今后學習語文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成為樂于學習,主動學習,愿意與他人合作學習的成功的學習者。
低年級學生,他們年齡較小,不善于運用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做”上教,促使學生在“做”中學。比如,教學《美麗的小路》一課的實踐活動是:動員學生找一找校園角落的垃圾,并想一想這些垃圾是從哪里來的,我們應該怎樣處理這些垃圾。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懂得:既然生活中不可避免出現垃圾,我們又不能在垃圾堆里生活、學習。垃圾一定要處理,有什么好辦法來處理垃圾嗎?現在我們來開展活動,處理垃圾,將我們的 “金點子”全部貼出來,供大家借鑒和觀賞。把我們的好點子寄給垃圾中轉站的工作人員做參考。這個活動使學生受到從小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教育。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從小學生的特點出發,努力創新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如何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J]. 王愛玲. 學周刊. 2016(20).
[2]淺議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J]. 高國巖. 教育教學論壇. 2016(17).